大国工程 | 劳动竞赛激发工人战斗力!
2015年春节前夕,对牛头岛沉管预制厂的工人们来说,等待复工的焦虑早已超过了对新年的期盼。
E15沉管安装受阻,沉管安放作业只能长时间停止。不仅工期推迟,工厂预制和沉管安装是一个流水作业线,如果不能及时安装,意味着前端的制造工厂也要暂时停工。
“这里的1000多名工人,都是我们多年培养的、对工作特别熟练的工人。”就在“百日停工”之际,工区党委立下了军令状——保证一个骨干工人不流失。
但沉管预制厂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农民工,如何让他们安心留在荒岛作业,等待时间并不明朗的复工?工区党委开展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以心换心”。
“一定要用心和员工交流,让农民工们感受到大桥建设很需要他们。”说起当时的情景,Ⅲ工区一分区党支部书记李杰感触很深。党支部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及时了解工人思想动态,发放慰问品。这让工人们发自肺腑地开心:“干了这么多工地,从没见过像港珠澳大桥这么好的项目。”
凝聚了人心,又如何能让工人保持“在状态”,以便随时投入复工?工区适时掀起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安全培训的热潮。
“停工期间,我们最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是跑步。大家每天早上扛着旗跑到桂山岛再跑回来,一来一回就是6公里。”二分区党支部书记唐三波介绍,“这期间,近千名建设者都没有闲下来,甚至比正常施工生产更为忙碌。每天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
一场加强“战斗力”的建设就在每天的晨跑中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围绕岛隧项目总部开展的“六比六创”、“五比五提升”和“节点战役”劳动竞赛活动,工区通过技术创新、技改、双增双节、发明专利等降低成本、提高工效。其中,金点子工程与合理化建议活动收效尤为突出。
“起吊!”起重师傅张月球伸手往上一抬,向吊车司机做了个手势,物品被缓缓吊起。“停!”他又发出了停止的指令,放下起吊物品,对着旁边的工人说:“吊物绑扣的时候,要找准物体的重心,然后再慢慢吊起20公分左右,物品不倾斜、变形,才能继续起吊。”这样的实操培训,让工人参与进来,学习安全操作要领,比单纯的会议培训更有效果。
为了全方位提升工人施工生产本领,类似这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工区开了近30门。“就像在学校上课一样,集中一起学习交流,大家都变得更专业了。”钢筋加工班班长小梅说到。
在这里,每位工人的上衣口袋里,都装着一个绿色的小本。这是工区为大家私人订制的《安全护照》,里面记录着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参加培训情况、安全管理注意事项、应急处置措施、急救电话、违章记录与处罚等内容,每本护照都有自己的编号,是员工独有的安全管理名片。
如果员工违章,违章者要担任班长,组织全班人员重新开班前会,重新学习安全注意事项。如果三次违章,《安全护照》就要被收回,员工得重新接受教育培训和考核。“要是违章了,全写在上面,一看就清楚,一直伴随着员工,大家可不想给自己抹黑。”安全总监聂四生表示。
除了丰富多彩的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安全培训活动,沉管预制厂工区原有的“特色品牌”也在停工期间成了好帮手。
最受工人们欢迎的当属“牛头岛讲坛”。
钢筋加工班的工人们就通过参加“牛头岛讲坛”,第一次“领上了证”。为了提高工人绑扎钢筋的技能,工区党支部在讲坛中开设了钢筋工职业技能认证培训,专门从广东职业训练发展局请来了讲师为他们传授技艺,培训合格后工人们能收到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技能,保证了工程质量,有了这个证书,我们以后找工作也会容易很多。”工人们对“牛头岛讲坛”的培训打心眼里认可。
沉管预制厂地处孤岛,工学矛盾突出,为此工区打造了三大培训平台:“牛头岛”讲坛、农民工学校和职工夜校。从2011年至今,工区开展培训课程累计300余讲,培训人数超1万余人次,有力促进了工区员工和作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党建与生产相互融合,激发了强大的聚变力。而所有的努力和准备,都是为了等待沉管预制厂重新启动生产的日子。
2015年3月26日凌晨,世界最大的现代化沉管预制厂内一片欢呼。等待了156天后,工人们终于迎来了E15成功对接的消息。
他们,又可以开工了!
本报记者 彭文卓 赵琛 刘友婷
本期编辑:窦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