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熊孩子变得更有创造力的5个方法
“创造力并不等同于音乐或艺术;它是一种每个人都需要的生活态度。”在2014年以“创造力”为主题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上,温彻斯特大学教授盖伊·克莱斯顿(Guy Claxton)如是说。“创造力由多种心智习惯组成,包括好奇心、怀疑精神、想象力、决心、工匠精神、合作和自我评估。”
这听起来像是完美的技能组合,来帮助年轻人为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做好准备。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以上提到的大部分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实际上,创新专家和教育专家都认为,创造力可以完美地融入任何一个学习体系。
但是在将创造力广泛纳入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它是什么。
创造力始于大脑
认知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创造力是我们所有人都拥有并可以通过实践来培养的能力。
创造性想法的产生需要复杂的认知机制
与考夫曼(Kaufman)一同提出“创造力四C模型”的罗·贝葛多博士(Ron A. Beghetto)在2014年WISE峰会上说:“我不是很同意跳出盒子思考这种说法,因为现实往往是,我们需要在很多盒子里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在《探索创造力》中,海伦·阿巴兹(Helen Abadzi)解释说:简言之,创造力的产生涉及两套脑功能。其一是我们高效而迅速地使用记忆网络的能力,由计划和执行的功能所驱使。其二是大脑的静息状态(通常在我们休息或幻想的时候活跃),帮助我们将不同寻常的事物联系起来。
创造力在学校的发展需要空间和时间
创造力不会说来就来,它也得益于各种限制。压力和时间限制的微妙混合可以触发创造力的产生。通常被指责为“扼杀创造力”的学校,实际上可以成为培养创造力的沃土:学校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框架,为学生设置必要的限制,挖掘他们应对挑战的潜力。
怎样在学校中培养创造力
1. 记忆是有必要的
阿巴兹认为,内容至关重要——它是产生创造性想法的燃料。一个致力于培养创造力的教育体系应该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数学和推理方面的“自动化”(automatized)的基本技能。教育者必须训练学生检索和使用知识的能力,并且要以足够的速度来训练,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复杂性。这需要练习。已经“自动化”的信息需要较少时间处理;如果你已经学会开车或演奏某种乐器,你就会有所体会。
2. 丰富的体验造就灵活的思考者
接触不同的文化、环境、语言和体验能够让人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并磨练发散性思维。这样的经历让年轻的头脑能“快速而灵活地改变领域”。
3. 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应该在所有学科中得到推广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1966年的论文《心智的成长》中写道: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一个需要他们自己找出答案的问题”。五十年后,经合组织认识到将这个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在解决问题。”
我们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培养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正如克莱斯顿所说:
“如果你在教小朋友彩虹的颜色,你就可以让他们仔细观察彩虹的照片,并讨论所看到的颜色(彩虹并没有七种颜色;这只是约定俗成的说法)。让他们把彩虹的每道颜色裁剪出来,然后给他们选中的颜色想出美丽的名字。这将锻炼他们的观察、探讨的能力和想象力。”
4. 认识到坚持不懈和专注的力量
音乐和艺术能让学习者发现新的表达方式,让他们的情感也参与其中。在澳大利亚,“音乐小屋”项目为学校提供创新性的艺术工作坊,专门为最贫困的儿童服务。
第三方评估显示,参与这样的工作坊对孩子们整体的学业表现(包括专注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和出勤率(旷课率减少了60%)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艺术工作坊也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5. 创造力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英国创意文化与教育中心(CCE)开发了一种促进学生在身体、情感和社交上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在立陶宛,CCE邀请小学生去倾听他们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并记下笔记,然后每人发明一个最能表达自己所听所感的新词。创造性心智习惯的关键是:
求知欲
坚持不懈
想象力
纪律
合作
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培养这些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积极性、出勤率以及学习成绩。
创造力和学习密不可分。当学习者的自尊和自我行动意识被充分激发,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他们就会渴望学到更多东西。
只要开始,永远都不晚。
作者 | WISE高级编辑Diane Cadiergue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MOOC学院(GuokrMOOC),已获授权。
-关于友心人-
我们是你懂心理学的好朋友。友心人成员是来自世界各个地方心理学专业人士,为你精选专业又实用的生活心理学文章。
网站 www.yoxinli.com
新浪微博 @友心人心理社区
联系小友 yosum@qq.com
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抑郁 | 正念 | 出轨 | 催眠 | 读心术 | 犯罪 | 婚姻 | 亲子 | 恋爱 | 死亡 | 拖延症 | 心理咨询 | 意识 | 自闭症 | 一分钟心理学 | 学习指南 | 活在当下
↓看更多优质心理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