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你就知道自己为何这么纠结了(深度好文)
写在开头:
可以预想,《头脑特工队》将频繁的出现在小学高年级的心理健康课上,以及大学普通心理学的第一堂课中。我甚至怀疑,我们的心理教师和普心讲师给予的能否超越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收获;至少于我来说,从切入点和趣味性的角度,《头脑特工队》完全可以超过《心理学与生活》,成为心理学入门推荐的首选。以这个视角,如果21世纪是心理学/神经科学的世纪,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成为皮克斯至今为止,影响最大的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侧面
这算不上奇妙绝伦的点子,最奇妙绝伦的是,它不只是点子。
如果我对编剧和情绪的热情有一个月交集的话,「将各种情绪设计成截然不同的小人」的点子已经被我搬上樱顶的舞台了。
把心理的矛盾当做小人的争斗,可以说是平常不过的比喻。年初和朋友讨论问题,我还偶然提起,只不过当时说的是「如果情绪是一个个提线木偶,到底是谁在操纵提线呢?」
所以在当初被安利的时候,我丝毫没有看见新大陆似的惊喜,只是好奇这个点子如何能兼容在正常的故事框架中。直到:
我看到了冲突简单而缺少张力的故事,没有嗜酒如命的爸爸,没有奸诈丑陋的继母,没有欺凌弱小的同学,甚至在回明尼苏达的车上也没有凶神恶煞的拐骗犯。
小女孩莱莉生活在温暖而普通的家庭,爸爸的大招不过是让她回房间,一家三口过得不好不坏,新学校的老师同学也没有主动的排斥。这简直太正常,以至于缺少那么点情绪,缺少一个反派。
然而,依然会流泪,即使有冰棒离开时候的煽情,更多的是最直接的触动——当其他影片努力的将情绪传达给观众的时候,情绪小人们直接说出口就可以了。
这是最讨巧的设计,也是最难把握的设计。如何将小人们的反应和日常生活的视角交汇在一起,让小人们的反应恰到好处投影到真正的莱莉身上。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皮克斯成熟的技巧,以及对情节的完美把握。从乐乐的第一次出现开始,我们总能在期待事情发展的时候看到幕墙的画面、听到画外音的响起;总能在准备心理的冲突时出现各色的小人和声音。
这样,情绪的小人们不再是嫁接在现实故事线上的另一条线,我们也不需要担心兼容的问题,因为乐乐的快乐就是莱莉的快乐,忧忧的悲伤就是莱莉的悲伤。
故事还是那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很好的点子变成了精妙绝伦的设计,引领着我们体验莱莉的故事,也浮现出我们的故事。
很难说我们是为了电影中的故事流泪,还是为我们的情绪流泪。看了那么多青春电影,反而是这部动画电影真正把到了情绪的脉搏。
即使没有另外的侧面,《头脑特工队》仍然不失为上乘之作;不可否认,另外的侧面才是让这部电影大放光彩的关键。
心理学侧面
干净漂亮的中规中矩,胜过似是而非的剑走偏锋。
心理学科普,总面临着一个问题——心理仍旧是黑箱。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心理现象缺少没有争议的解释,对一个现象的解释通常会拖泥带水出复杂而庞大的概念结构,而简单又便于理解的解释通常都不可靠、甚至完全不正确。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显然很高明,即便其中的心理学概念容易陷入学术争议中,电影依旧将最经典、也最中规中矩的概念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我们在其中看不到近十年、甚至近二十年的学术成果,但是能了解目前最完整而系统的大脑运作机制。
电影选择了11岁、从明尼苏达到旧金山、转学第一天前后的莱莉。如果你对年龄足够敏感,可能知道11岁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从具体运算阶段(7-11)到形式运算阶段(11-15)的过渡期;而如果你对儿童心理障碍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最常见的、可能出现情绪和行为变化的适应障碍。在长程的变化期内嵌套上短程的变化,就是为了干净漂亮的解释大脑的机制和发展而准备的。
如果80天后就准备上考场奋战312的朋友,现在可以拿起彭聃龄教授的《普通心理学》,跟着电影的进程一起复习以下知识点:
情绪的分类
人格的概念
长时记忆的编码、提取和遗忘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思维
想象
睡眠与梦
潜意识
情绪调节
人格发展(发展心理学)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跟着走完一遍,就可以发现——也许电影并没有选择概念的各种理论中最有说服力的那一种,而是选择了最能为整体服务的那种。
新闻提到,制作组从27种情绪中最终敲定了这五种。要是不甘心一些,增加了Ekman原本涵盖的惊奇,或者又增加了些Izard提出的复合情绪,又或者干脆采用Watson & Tellegen或者Russell的维度说,又该是什么样的剧情走向。如果象征人格的五座岛不是经历的重要事件,是抽象的大五人格;如果碍于精神分析的科学性而抛弃潜意识的部分,很难说故事会这样顺畅。
在友心人的朋友砍妹和我说,他们有个心理学科普写作培训,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个很好的参考。非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对于心理学的科普首先会关注有趣和有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长长的参考文献,甚至不需要看起来最新、最可能正确的解释——心理学的研究,谁能保证绝对的正确呢?我们连p值都保证不了。
我喜欢这部电影,即使我不支持其中的部分理论,我也依然喜欢这部电影——即使对大脑一无所知的人,都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和心理发展。如果因此,对涉及到的心理知识产生兴趣,并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这恰恰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另外,为什么在《海尔兄弟》后的20年,我们连《蓝猫淘气三千问》都看不到了呢?
学术探(撕)讨(逼)
我不可能错过这样的科(撕)普(逼)机会,当我知道皮克斯将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做成五个小人的时候,就做好了准备。我尽可能将我所了解的知识和电影中呈现的列举出来,至于相信哪种,就要看你们自己的判断了。
我们先回顾一下《头脑特工队》中涉及到了哪些情绪的内容:
情绪拥有独立的脑区(控制台)
情绪分为五种,每种情绪可以独立的发挥作用(五种情绪小人)
情绪和颜色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情绪小人的颜色)
情绪发展的顺序是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情绪小人出现的顺序)
情绪调节机制逐渐发展,每个人各不相同(不同人的控制台分工不同)
情绪和长时记忆是共生的(有颜色的记忆球)
长时记忆中的情绪可以被更改(记忆球的颜色可以变化)
情绪可能彻底的丧失(乐乐掉进深渊)
消极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忧忧的作用)
存在复合情绪(多种颜色的记忆球)
青春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青春期按钮)
猫和狗具有情绪(结尾彩蛋)
我们逐条说明:
情绪拥有独立的脑区
有观点认为,情绪作为进化的遗留产物,大脑中仍旧有特异性的脑区或者神经回路负责情绪的产生和识别。这种观点也符合大众的认识,我们更愿意将情绪和理性认知割裂开,将情绪放置在相对深层的脑区。
主流的观点也承认,以杏仁核为主的边缘系统,在情绪的相关事件中起到唯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些定位说学者甚至指出了类似「杏仁核-恐惧」的对应关系。然而,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在《传统心理学将「理智」与「情感」分开的观点是否已经遭到驳斥?》中,我提到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情绪的发生和识别都激活了广泛的脑区。除了边缘系统外,颞叶及前额叶的部分脑区同样参与到情绪的进程中,这些脑区或者负责语言和社会信息的加工,或者与执行控制功能有关;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实验证实了,即使没有边缘系统的参与,依然可能产生对应的情绪。
情绪分为五种,每种情绪可以独立的发挥作用
基本情绪理论认为,像快乐、悲伤这样的情绪词在心理活动中,各自有独立的机制和反应。这些情绪词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根据不同的模型可能存在五种、六种、七种、八种、十一种甚至更多的基本情绪。通常持有这种理论的学者同样认同情绪存在独立的脑区或者神经回路,而每种情绪所处的脑区或者神经回路又有所差异。这种理论的支持者包括Ekman、Izard、Tomkins以及Panksepp等人。
电影选择的角度更接近Ekman的观点(六种,缺少惊奇,可能考虑故事情节的因素),也就是心理学实验中情绪材料通常的分类数目(七种,缺少中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kman的六种情绪中的快乐对应的是Happy(iness),而不是影片中出现的乐乐Joy,考虑到这两个情绪词的意义和范畴略有差异,可能说明在进行选择的时候,电影同样采纳了其他的分类依据。
总的来讲,在描述和解释情绪的领域,基本情绪理论属于较极端的一支,而像Ekman这样较激进的观点,目前也受到着极大的冲击。在《怎样分析人类的微表情?》中,我介绍了现有的理论流派和基本情绪理论的缺陷。总的来说,基本情绪理论尚未解决以下的问题:
基本情绪的跨文化一致性/基本情绪的遗传性
基本情绪确凿的脑区定位
基本情绪和情绪维度的关系
最后一点轻度展开。心理学伊始,基本情绪(达尔文)和情绪维度(冯特)的争议就浮出水面,经过短暂的统一(詹姆斯)和持续的颠覆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重回学术研究的前沿。维度说如 @elevoid 答案中提到,主流仍存在Watson&Tellegen和Russell&Barrett的两种划分,两种划分似乎各自找到了其神经科学的证据,不过从早期的研究方法(心理词汇学)看,我认为两种划分的差异仅仅是主轴的旋转而已。自从维度说的重新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了这种观点,进而发现了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比如人格,见《外向的人更快乐,快乐的人更外向》)。由此,部分基本情绪观点的持有者开始探索两种观点融合的可能性,而现在非情绪领域的研究者通常也混用这两种观点。
作为基本情绪理论的反对者,我仍然认为,大部分观点没有回答「如果情绪是一个个提线木偶,到底是谁在操纵提线呢?」这个问题。
情绪和颜色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颜色对情绪有影响,但不能认为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其中红色对情绪的影响,我在《红色的威力》中提到过,红色可以诱发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的激活,提高机体的兴奋水平,在复杂的认知任务中确实会降低表现或者出现愤怒;不过在非认知任务中,红色更有可能与激情、兴奋相联系。
与此相似,在英语国家,由于可能的语言影响,蓝色与悲伤关系较为紧密(汉语中对应的是「灰色」,很多语言甚至不存在单一的蓝色),不过不可否认,蓝色与较低的唤醒有关。而其他的对应颜色,很可能是电影设定的标签,比如绿色和西兰花。过于直接的将颜色对应到情绪,我想应该是乐嘉老师的工作。
情绪发展的顺序是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
情绪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一个隐藏的命题——情绪,至少是部分情绪不是与生俱来的——实际上否认了Ekman的观点,这很有意思。 @刘柯 有关婴儿喜怒哀乐的问题,我在这里简略的说一下。我不认为婴儿具有稳定的、有心理意义的情绪,婴儿的哭闹并不意味着悲伤或者恐惧,而是对某一类刺激的生理反射;同样,婴儿也很难读懂其他人的表情,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个状态可能持续到两岁到三岁。
对于2到6岁的横断研究发现,儿童最早确实只能区分少数几种情绪,比如两岁的儿童只能区分「高兴」与其他情绪。而对情绪概念的理解也能看到明确的发展趋势,通常六岁左右,大多数儿童能理解5到6种情绪,然而如《没上过大学的人更难理解厌恶?》所说,即使到了大学阶段,情绪的发展依然在继续。Widen&Russell发现的儿童情绪知觉发展的顺序和电影中的略有出入,通常儿童会按照「高兴,悲伤或愤怒,惊奇或恐惧,厌恶」的顺序,这种顺序得到了跨文化研究的支持。
情绪调节机制逐渐发展,每个人各不相同
我在《为什么小孩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生存需要还是发育不成熟?》中提到,由于部分脑区较晚的成熟,儿童几乎没有主动的、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情绪调节机制。这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控制台在影片开始和结束完成了两次扩容,在结束时的扩容使其具有了和成人相似的控制台布局,这也预示了执行功能的升级使莱莉的情绪调节能力得以快速发展。
电影中,除了莱莉,我们同样看到了其他人的控制台,每个人的布局和调控风格都有区别。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受到经验、环境和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几乎每个人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策略都不相同,也有适合自己的调节机制。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按照现有的调节机制生活,通常我会建议针对现有机制的弱点,从类似《情绪急救》这样的书中选择合理的策略,准备适合自己的应急预案。
情绪和长时记忆是共生的
杏仁核在海马的末端,海马是贮存长时记忆主要的脑区,从解剖学的角度可以简单的认为情绪和长时记忆是共生的。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杏仁核同样参与了长时记忆的编码,同样海马也在部分情绪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与情绪的背景有关)。这样来看,可以认为,无论是否是情绪记忆,情绪都参与了长时记忆的进程,所以绝大多数的记忆都是具有情绪属性的。电影中产生的记忆球是直接有颜色,而不是制成后上色,也比较符合长时记忆与情绪的关系。
长时记忆中的情绪可以被更改
由于海马的突触可塑性,很多朋友已经了解,长时记忆可以被有意识/无意识的更改,尤其情绪是错误记忆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似乎电影里的改变只限于长时记忆中情绪的变化,这可能与认知重评有关。
在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中,对事件/记忆的情绪,可能随着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对事件/记忆背景、预期和结果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是有意识重评的一种实践。现实生活中,无意识的认知重评可能更常见,包括知识经验、社会期望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我们对事件/记忆的重新理解,从而改变我们的情绪/情绪记忆。有研究发现,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注意更可能偏向负性的刺激,从而进一步制造了不良的情境,为批量更改长时记忆中的情绪提供了可能。
情绪可能彻底的丧失
我更愿意相信,乐乐掉进深渊是一种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然而如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严重的适应障碍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如果与此同时,人格相联系的信念受到猛烈的冲击,儿童确实可能会有类似抑郁症的表现。而抑郁症则可能伴随记忆(记忆球)和情绪短暂的丧失。不过,总的来讲,除了部分器质性病变和精神障碍,正常人不可能出现情绪的彻底丧失。虽然一些情况下,我们会有「累觉不爱」的感受,部分情绪被抑制,但是通过有效的调节和休息,情绪的正常功能会很快恢复。
消极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生活中对消极情绪存在着许多误解,我在《为什么人们愿意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和《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中分别解释了为什么消极情绪更丰富,它们对我们心理有什么价值,在《抑郁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人类会演化出这样的生理机制?》中也简单说明了低落、抑郁的意义,更系统的请参见我的自选集《情不自禁》。
简单来讲,正如电影的核心主题所说——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事情都快乐,快乐也不能完成所有的事情;有时候愤怒令我们充满能量,恐惧让我们避免灾难,厌恶使我们远离伤害,悲伤则帮我们保护自己、获取帮助。很多朋友在该悲伤的时候还咬牙抵抗,怎么能要求心理的自发调整和别人给予你能量呢?
另外,积极情绪也不是毫无副作用,在《什么时候服食积极情绪最好吸收?》中我提到了可能的小麻烦和正确的服食方法。说真的,在口袋空空的时候,逛商场还高兴的满眼放光,真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存在复合情绪
如果承认基本情绪,为了更好的解释日常的心理现象,通常也会承认复合情绪的存在。从McDougall开始的学者,逐渐扩充了复合情绪的范畴,早期的复合情绪如同电影中的记忆球一样,被两到三种颜色所渲染;而到了Izard时期,复合情绪除了情绪和情绪的复合,也揉进了情绪-认知的复合物。
和基本情绪不同,复合情绪不是天赋的,从选材到配比都来源于后天的社会学习。然而机械将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从遗传、建构,从脑区定位,从社会功能的角度一分为二,很难令人相信这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机制,而多则几百种的复合情绪是否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是另外需要考虑的。不管怎么说,从某个时期开始,我们对情绪的记忆就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了,虽然我们不能确定的称之为复合情绪,但是终归是更绚烂而丰富多彩就对了。
青春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期
这某个时期就是「青春期」,或者以认知发展看叫「形式运算阶段」(电影在这里有一点值得探讨,11岁儿童的抽象水平,是否有能力将情绪或者想象的人物抽象到完全脱离形象)。在这段时期,我们的内环境(各种激素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脑的各部分发展也趋于完善,必然的孕育了心理发展尤为重要的时期。
随着语言能力和社会化的发展,青春期的儿童已经有能力抽象的理解情绪概念,这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分化和整合自己的情绪,进而学习并实践更复杂的情绪调节策略。有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人际关系水平和语言能力,都与儿童的情绪能力成显著的正相关。
但是与此同时,情绪作为内、外环境调控的枢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必然带来了情绪剧烈的波动。不过从另外的角度考虑,这个阶段丰富的情绪体验,如果能够有效的应对青春期的情绪困扰,也为日后的生活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调节策略。
猫和狗具有情绪
彩蛋还不忘黑一下喵星人,皮克斯你也是够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和灵长类,甚至是哺乳类是否有相同的情绪」几乎是「基本情绪是否与生俱来」的等价命题。虽然动物实验中,很多实验者指出了人类与动物相似的「情绪」反应,但是由于实验范式的限制,我们没有能力让动物亲口说出它们的快乐、悲伤,所以情绪的心脑联系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们并不能简单的将动物的生理反应对应到人类的情绪。所以,也许喵星人有它们自己的「情绪」,但是应该没有人类的情绪——所以铲屎官们,你们真的没机会理解喵们。
本文来自知乎问答《如何评价电影<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冯慎行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研究方向为情绪心理学。知乎[盐]系列自选集作者,知乎心理学话题最佳回答者top3。
回复“情绪调节”“抑郁”查看更多积极心理学科普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心理真相
文艺连萌 我们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还是要试试。
Loser感就像大姨妈,一生中总要来几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