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吧!你为自由都付出了些什么代价
小友说: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平时的自己和工作时的自己判若两人。工作时你总是比平时更外向一点,更有条理一点。许多人都能得心应手地进行短期的性格”伪装“。然而,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你长期违背自己的性格,你还会觉得很简单吗?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PhD,Sanna Balsari-Palsule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并由此推测性格很可能是固定而难以改变的。不过,人们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表现得自己的性格相反。剑桥大学心理学家Brain Little将这种能力称之为“自由特点” free trait。 Little认为,自由特点是有代价的。如果我们将真实的性格压抑得太久,我们就不得不承受各种风险:你可能会感到压力山大,进而情绪崩溃,甚至患上生理疾病。
考虑到工作场合比起任何其他场合都更需要我们伪装出一个不同的自己,Balsari-Palsule很好奇这个“free trait”是如何在办公室中发挥作用的。她在英国的一家营销公司找到大约300个雇员,让他们完成了一项性格测试以及一份关于工作的问卷。在这些员工的许可下,Balsari-Palsule也从这家营销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取得了这些员工的业绩报告。
Balsari-Palsule的研究仍然在分析数据的阶段。据她看来,在工作中被迫伪装成内向者的外向者尤为痛苦,而伪装成外向者的内向者则好一些。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热爱社交的话痨被迫长时间独处,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更低,也更容易觉得有压力。对于年轻的雇员来说尤其如此。(当然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存在)。
除了工作满意度以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糟糕的健康状况与压抑自己的性格相关,免疫系统功能尤其容易受影响。你的心跳加快,肌肉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开始发挥作用,说明你正在承受压力或焦虑。
Balsari-Palsule和其他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仅仅适用于内向-外向的人格分类,也适用于五大性格特质中的另外四种分类:开放性,尽责性,亲和性以及情绪不稳定性。 Balsari-Palsule说:“人们常常在工作场合中展示出假性的责任心,因为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中更受欢迎,也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换句话说,假装有责任心的你,很可能是在拿自己的健康做赌注,换取事业上的进步哦!
幸好,我们还有办法可以降低这种伤害。Little认为,办法之一就是给自己一段恢复期,做真实的自己。这个想法或许会让你想起2012年时Susan Cain的畅销书:《安静:内向者的力量》。这本书在这本书中,Susan也提到了这个方法,认为它适用于内向人格。来自俄勒冈州大学的心理学家Sanjay Srivastava认为,“在流行心理学的范畴内有种说法,即内向者必须在一段时间的社交活动后通过独处 ‘给自己充充电’。Balsari-Palsule的实验也许能为这种说法提供依据。”
Balsari-Palsule发现,在工作中,如果外向者可以花一点时间去参与社交活动,比如说和同事们一起吃午饭,他们似乎会感到更为轻松。对于假装自己有责任心的人来说,一个摸鱼度过的周末也许能够起到缓冲期的作用。
正如Little在他2014年的书《我,自我和我们》中写到的那样,“缓冲期能够很好地防止我们不小心’暴露本性’。”有时你赶上了所有的deadline,刚松一口气,却发现自己忘记给好朋友的孩子送满月礼物了——你把太多的精力花在自我控制上了。Balsari-Palsule说:“如果这样的事情慢慢积累起来,就可能在你的工作场合产生溢出效应,导致你难以维系自己充满责任心的形象。”
所以,你可以伪装性格,却不能一直伪装下去。给自己喘口气吧!
-end-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阅读友心人(微信号:yosumn)《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
作者|Melissa Dahl
Science of us 撰稿人
译者|壹青
香港大学心理系本科生
原文链接:Melissa Dahl. (2015, April 6), The Cost of Faking Your Personality at Work, Retrieved from http://nymag.com/scienceofus/2015/04/cost-of-faking-your-personality-at-work.html
参考文献: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d.). Is Willpower a Limited Resource? Retrieved April 3, 2016, from https://www.apa.org/helpcenter/willpower-limited-resource.pdf
Bouchard, T. J., & McGue, M. (2003).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human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neurobiology, 54(1), 4-45.
Cain, S. (2013).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Broadway Books.
Dudley, N. M., Orvis, K. A., Lebiecki, J. E., & Cortina, J. M. (2006).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conscientiousness in the prediction of job performance: examining the intercorrelations and the incremental validity of narrow trai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1(1), 40.
Inzlicht, M., Schmeichel, B. J., & Macrae, C. N. (2014). Why self-control seems (but may not be) limite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3), 127-133.
Little, B. R. (2011, October 29). Acting Out of Character in the Immortal Profession: Toward a Free Trait Agreement. Retrieved April 7, 2016, from http://www.brianrlittle.com/articles/acting-out-of-character-in-the-immortal-profession-toward-a-free-trait-agreement/
Little, B. R. (2014). Me, Myself, and Us: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rt of Well-being. Public Affairs.
Walsh, W. B., Craik, K. H., & Price, R. H. (Eds.). (2000). Person-environment psychology: New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Press.
猛戳下图
提高工作效率,
摆脱加班狗的命运,
获得老板和客户的万千宠爱!
回复这些关键词,可看文章:| 职场 | 职场压力 | 决策 |
| 性取向 | 失恋 | 婚姻 | 假性亲密关系 | 母亲 | 亲子 | 欺凌 | 出轨 |
| 友心影院 | 友问 | 小变 | 友分享 | 电影 | 友一推 |
| 精神 | 失眠 | 正念 | 情绪调整 | 强迫症 | 精神病院 | 抑郁症 | 催眠 | 自闭症 |
| 倾诉 | 幸福 | 活在当下 |
| 脸盲 | 游戏 | 视觉设计 | 犯罪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