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携带“变态人格”基因,他却成了了不起的脑科学家 | 友一推(内含福利)

2016-05-13 婉君 友心人


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可能是最具有科学性的励志故事。


拿到《天生变态狂》这本书时,我们还未从痛失好医生陈仲伟的惋惜中走出,还感受到朋友圈对行凶者是否有精神病(甚至是人格障碍)倾向而人心惶惶。


最初吸引我这个懒人读下去的,不是作者牛逼轰轰的学术成就,不是各种权威媒体的联袂推荐,而是封面上的一句话:


“没有谁可以有理由放弃自己的人生”。



这是著名脑科学家詹姆斯·法隆的自传,他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十年来成就最大的神经科学家。比他的科学成就更让人震撼的,是他意外发现自己的大脑,和自己研究的“变态凶徒”有着相似的形态。随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才得知自己的父系家族史是一部持续400多年的血腥暴力变态史。他极有可能是“变态人格”基因的携带者。


詹姆斯·法隆曾在TED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得知“家族狗血史”的经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010yrXvG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界本没有“心理变态”这个词。如果非要找到一种近似的情况,《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称之为
“反社会人格障碍”


手册这样定义法比奥提到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普遍特征是不尊重或者侵犯他人的权利,该特征通常在患者15岁之后表现出来。以下七项评判标准中,符合三条或以上的人,可悲视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无法适应社会准则;缺乏责任感;说谎;对他人境遇漠不关心;行事不计后果;做事毫无事先计划;敏感易被触怒和富有侵略性。”

——《天生变态狂》


然而不同领域的人对“心理变态”的定义各不相同,真正“心理变态”的人数可能比“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少。学界也有更多的不同手段去判别“心理变态”,比如由专业评估师依据“病态人格检测表”(PCL-R)进行判断,又或者由像詹姆斯·法隆那样的脑科学家通过扫描脑区识别异常。




DNA是由受精卵结合的那一刻就确定了的,人的大脑反而有很强的可塑性。可即便是拥有相同的大脑形态,像詹姆斯·法隆这样一些个别案例并没有成为“心理变态”,这是让人感到欣慰,同时值得研究的事情。


尽管事后从身边人口中了解到,詹姆斯的确拥有和“心理变态者”相似的行为模式,比如虚荣、冷酷、不可靠、狂妄自大、没有同理心、擅用操纵手腕……甚至也曾不止一次地被称为“心理变态”(只是他没有为意和当真)。然而他终究还是遵纪守法,乐观向上,受人喜爱,家庭幸福和美的。


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有伤人的危险性,也不是所有的“变态基因”都会塑造一个恐怖的“反社会”凶徒。


阅读《天生变态狂》,跟随一个脑科学家的“自我探索”步伐,回顾“心理变态”基因对其个人成长的影响。同时听詹姆斯从科学理性和个人感性的双重角度,告诉你他是如何成为黑暗基因操控下的“漏网之鱼”的。


-End-



作者|婉君

友心人运营总监,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科普作者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阅读友心人(微信号:yosumn)《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


赠书福利


点击下方“写留言”写下你对《天生变态狂》的期待,小友将在今天中午12点前精选50个最走心的留言展示在下方留言区,在周一中午12点前获得点赞数最多的15个留言,将获得由“北京斯坦威图书”赠送的《天生变态狂》新书。


赶紧奔走相告吧!~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这些关键词,可看文章:| 职场 | 职场压力 | 决策 | 

| 性取向 | 失恋 | 婚姻 | 假性亲密关系 | 母亲 | 亲子 | 欺凌 | 出轨 | 

| 友心影院 | 友问 | 小变 | 友分享 | 电影 | 友一推 | 

| 精神 | 失眠 | 正念 | 情绪调整 | 强迫症 | 精神病院 | 抑郁症 | 催眠 | 自闭症 | 

| 倾诉 | 幸福 | 活在当下 | 

| 脸盲 | 游戏 | 视觉设计 | 犯罪心理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