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心智谈:什么是更高维的“主动”?(上)

2017-08-11 李嘉文 友心人


小友说:小孩子总是会有让大人觉得“不懂事”的一面。当孩子“无理取闹”时,有的人会一直深陷在与孩子的对抗中,使出威逼利诱各种手段;而有的人却可以用巧妙的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破解局面——其中的关键,就是“主动思维”,也是《改变》一书里面提到的“重新框定问题的艺术”。




好久没看剧的我,前几天陪老婆刷了一集《我的前半生》。


其中,贺涵跟子君的儿子互动的情节,印在了我深深的脑海里。


简单交代一下剧情,子君跟丈夫离婚后,带着儿子搬到公安大院暂住。从 200 平的豪宅搬到 90 平的小房子,儿子对新环境各种不适应,各种吐槽。就在子君喋喋不休地给儿子讲道理,企图说服他留下时。一旁的贺涵就跟他说:我们一起来砌机器人吧,然后跟机器人在这个房间里并肩作战,一起打怪兽,可好?


对观众来说,这也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情节。但在作为父亲的我眼中,这个细节非常值得反复推敲,大家且听我细细道来——


如果说,子君的说教是应对孩子的闹心而做出的本能反应。那么,贺涵的做法,就是有意识地超越小孩的情绪问题本身,通过机器人这个“外援”,打破僵局,把场面的主导权悄悄地从小孩手上拿了过来。


子君,是被动而为之;贺涵,却是主动而为之。



说到“主动”,我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起这些片言只语:


  • 她做事情很主动啊;

  • 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而且非常主动地改正了;

  • 服务员主动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

……


总结起来,这些片段都可以理解为“主动去做某件事情”。


但相比之下,贺涵所展示的这种“主动”素养,体现了更高维度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主动”的素养,恰恰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很少关注到的盲区。


在我们的概念里,“主动”通常跟积极、进取、努力这些词绑定在一起。


我们会鼓励孩子主动去学习新知识,体验新事物,开拓眼界。但极少会想到,还需要训练孩子掌握贺涵这种“主动思维”——主动定义眼前的场景,选择更有价值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里面,我们接触“主动思维”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我想在这里分享两个关于“主动思维”的故事,让大家更了解它的内涵。


(一)


资深媒体人吴伯凡老师曾经在自己的文章里,分享过一个小说里的故事:改革开放初期,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命,接管经营不善的重型电机厂。厂里有些人跟他曾经有过一点摩擦,所以知道他要空降以后,想尽办法赶走他,至少给他一个下马威。


乔厂长第一天上班,经过工厂门口的通告栏,看见上面贴了几幅讽刺意味的漫画。画中主角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正当旁边围观的工人都等着看他发飙时,却看见他兴致勃勃地欣赏这组漫画,边看边点头微笑,对旁边的人说:


“谁说我们厂没有人才,这个漫画画得多好啊。这画的是我,惟妙惟肖,哪天我就专门请他给我画一组漫画。这个太好了,现在我们厂既要抓产品质量,还要抓产品设计,要加强设计科的工作。你们赶紧打听,这样的人才我们千万要重视,你们设计科一定要把这个漫画的作者找到,让他明天就到设计科去上班。”


话音刚落,现场气氛马上从尴尬紧张的冰点,变为兴奋沸腾的热络。


当看到自己的讽刺漫画时,谁能保持微笑?


(二)


在《美丽人生》这部意大利电影里面,主角圭多一家三口被关进犹太人集中营。他为了保护和照顾幼小的儿子乔舒亚,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只要累积到1000分,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并且回家。


天真好奇的儿子信以为真,他抱着要赢得坦克车的信念,一直强忍着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


父亲让他混在德国孩子之中,告诫他不要说话,因为这是拿分的关键。

他做到了。


父亲将他藏在一个铁柜里,叮嘱他一定不要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

他也做到了。


当父亲被纳粹份子押着经过铁柜时,父亲还故作神秘地暗示儿子不要出来。


但不久,远处传来了一声枪响......


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最后,乔舒亚母子团聚。


自此至终,乔舒亚都相信这真的是一个游戏。圭多用爱的智慧和自己的生命,创造并且经营这一个关乎生死的游戏,让儿子的童心始终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在这两个故事里,摆在主人翁面前的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默认选项:


① 任由这组漫画点燃自己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盛怒之下勒令彻查追究始作俑者;


② 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悲观度过营中生活


这些默认选项太有诱惑力了,只要理智的余额稍有不足,它们就会把人们的心智俘虏。


幸好,两位主人翁都具备我们所说的“主动思维”——主动定义眼前的场景,选择更有价值的行为。


在故事一中,讽刺厂长的漫画加上围观的工人,本来搭建的是一个让新厂长当众出丑难堪的场景。


但机智的乔厂长把它重新定义成“新厂长通过漫画挖掘潜在设计人才”的场景,轻松化解了尴尬,越过了陷阱,也彰显了自己的大度和慧眼,赢得了工人们的点赞。


在故事二里,集中营搭建的是一个艰苦生活、朝不保夕的场景。


但睿智的父亲圭多把它重新定义成“一个通过获取积分,赢得坦克回家”的游戏场景,激发了儿子的生存潜能和坚韧意志,给儿子的童心安装了一堵厚实的防火墙。



为什么他们能够跳出默认选项,重新定义眼前的场景?他们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


有一个叫黄金思维圈的思维工具可以帮我们揭开背后的原理。


黄金思维圈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由外及里分为三个层面:


  • what:我们在做的事情(行为、结果)

  • how:怎样把事情做好(方法、手段)

  • why: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目的、原因)


黄金思维圈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从里到外,也就是从 why开始思考,把宏观层面的目标想清楚,再围绕清晰的目标去制定做事情的方法(how),具体分解出来要做的任务(what)。



来,现学现卖,我们用黄金思维圈的框架来分析两位主人翁的“主动思维”:


故事一:乔厂长化解讽刺漫画


Why | 我作为一名身负重任的新厂长,来到这里的目的是帮助这家工厂扭亏为盈。


How |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首先要让大家都信任我、认同我,进而团结大家,重振士气,找出经营问题,改善生产效能。这是我作为一名厂长,在做决策、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主要原则。如果我第一天上班就被激怒,动用厂长的权力去追究始作俑者,这样做能够让大家信任我、认同我,进而团结大家、重振士气吗?


显然不能。相反,从大原则出发,我应该跳出被漫画激怒的坑,站在大局观的角度,像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厂长一样去思考。我应该这样想,假如换做一位有战略眼光、而且跟这组漫画的内容无关的厂长看到漫画的时候,他会想什么、做什么呢?


What | 他应该会很赞赏这组漫画的创意,并且抱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态,把创作者找出来,把他安排在更能够发挥所长、创造价值的岗位上。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激励大家,也为自己树立了善于挖掘人才的领导形象。


故事二:父亲的游戏智慧


Why | 作为一名父亲,我需要让我的孩子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也有能力乐观、坚强地生活下去。


How | 如果仅仅是安慰他“没事的,我们一定可以逃出这里,回家跟妈妈团聚”,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显然是没用的。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说服和劝慰。小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对应大脑的前额叶)还没发展成熟。所以很难把这样的鸡汤听进去,记在心里,内化成自己的信念、毅力、行动。相反,更有效的说服方法应该是从孩子身上着手,进入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熟悉、有共鸣的切入点,去设计我要说的话。


What | 嗯,孩子最有共鸣的切入点就是游戏。游戏的本质就是自愿接受不必要的约束,完成有意义的挑战。恰好可以用来解释我们所经历的场景。所以,我应该要让孩子相信,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型游戏里,游戏的目标是获得指定的积分,赢得一部坦克回家。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这种“主动思维”跟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在同样的情景下就想不到这些绝妙的解决办法呢?我又该怎么样去培养孩子这种“主动思维”呢?


敬请关注我们下周二的续载——教育心智谈:什么是更高维的“主动”?(下)


- to be continued… -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商务合作请联系邮箱:k@yoxinli.com



- To explore more -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