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幽隐者何以静默? ——浅评施建伟老师的著作《近幽者默——林语堂传》

杨建新 华文出版社 2021-01-30



如果既不研究林语堂,也不熟悉幽默文学,那么拿到《近幽者默——林语堂传》这本书的读者就完全可以像我一样把它当作一本小说来读,读一读一个叫林语堂的主人公鹤立鸡群的一生。


总体上,中国的老派知识分子总会给人相对拘谨的印象。孔子言:人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而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一生其实是非常苦非常漫长的修炼过程,活着就如同带着镣铐练跳舞,直练到七十岁才有望达到随心所欲做什么说什么都不至于越红线的境界。读《近幽者默——林语堂传》,我越读越奇,觉着林是个例外,他属于天生就爱从心所欲,至于逾不逾矩,管它呢,天晓得。


1950年,林语堂和夫人在法国


林语堂具备一个幽默大师所有的特质:他聪明绝顶、精力旺盛、表达欲极强,同时又天真率性……我读《近幽者默——林语堂传》一书,被深深吸引的除了林氏对幽默的研究和实践,更折服于一个自由洒脱的灵魂。觉得才华、幽默不过是让这个自由灵魂显得玉树临风的衣衫罢了。


林语堂的书,在我上学的80年代市面上并不多见,那时只读过他的《生活的艺术》和一些间接的介绍性文章。现在看来那些介绍性文章还是带有相当严重的误导性的。因此现在读老师施建伟先生写的这本书,就感觉信息量特别大,对林氏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不过,最触动我、引发我好奇心的倒不是书而是书名。一开始我搞不明白,施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将书名定为《林语堂传》,而非要将一个原本是英文单词“humor”音译的汉语词汇“幽默”拆开来套用“近朱者赤”来一句“近幽者默”?这就好比把同一性质的“沙发”一词拆成“坐沙者发”。


1946年,林语堂在纽约寓所


然而,当一口气读到第五十章(一团矛盾)时,我好像开始有点理解了。七岁时就敢嚷嚷要写一本全世界都闻名的书,快八十了,终于《京华烟云》被推举为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一位幽默大师来讲正应该是意气风发,口吐莲花的时候。但我们的主人公却好似并不怎么亢奋。林语堂“晚年变得多愁善感,时常流泪”。在这里我看到幽默这样事情之所以不同于“戏谑”可能在于两点:第一,关注与表达的层次极高:诸如家国、人心、生命;第二,幽默虽然也能常常逗人发笑,但其初衷一定是认真的甚至是严肃的。纵使一生嬉笑怒骂,也难免因认真、严肃和矛盾而归于静默。


最近受施建伟老师影响,常常涉猎些林语堂的资料,权当补课。这才发现,将“幽默”二字拆开来用并非施老师首创。林语堂在《幽默杂话》中曾经说过 “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既然可以“愈幽愈默”为何不可“近幽者默”呢?由此我也斗胆进一步发挥一下:会幽默的人知识与才情原是深藏不露如大海之幽深之幽隐,我们这些有幸领略其风采的读者也许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读《近幽者默——林语堂传》,与大师隔空相会,我们还是不忙于发笑,先保持一份静默为好,算是敬仰。






推荐阅读

《近幽者默:林语堂传》

ISBN:9787507547153  16开 

施建伟 著

56元  2017年9月版

▶小时候喜欢恶作剧,却一向是成绩优异的高才生。

▶生活在和乐的家庭中,这不仅影响他的性格,也影响他的艺术创作。

▶有高度的幽默感,富于人情味,在阅尽了人间万象之后仍有一颗赤子之心。

▶夫妻伉俪情深,在精神上,她尊敬他、崇拜他;在家庭生活里,她迁就他,并向他奉献了妻爱和母爱合铸而成的深情。

▶爱发明,发明了《汉字号码索引法》《末笔检字法》,为发明“明快打字机”耗尽多年积蓄,几乎倾家荡产。

▶一生重在对中西文化的沟通,曾不客气地批评中国文化,但在外国人面前,显出了骄傲的中国人的本色,背起了宣扬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任,对充满好奇的西方读者是无法估量的服务。

▶作品在海外畅销四五十年不衰,行销世界各地,美国总统布什盛赞他的文章。

▶晚年自称“一团矛盾”,以自我矛盾为乐。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近幽者默:林语堂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