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叮!一份双节的江苏访古攻略 请注意查收

《书楼探踪》 华文出版社 2023-09-19
华文丨传记丨历史丨统战丨宗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第1站:遂园

地址:江苏省昆山市马鞍山东路一号


历史渊源:在马鞍山北麓,有一座非常美丽的园林,最初的名字叫“附巢山园”。根据史料记载,它最早的主人是顾震寰,字附巢,后被葛芝的祖父所买,改称“北园”,葛芝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北园后售予李氏,再后来被葛芝的朋友徐开任所购。葛芝这样形容北园之美:“从园而望,山环抱焉。岩石峻洁,草树幽邃,至是有加。盖昆山之胜,于斯为最已。”后来,徐开任将北园转给侄子徐乾学,徐氏改北园为遂园。遂园有着丰赡的文化历史内涵,是亭林园内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刘军《昆山徐氏家族与遂园雅集》)

遂园

重要历史人物:徐乾学(1631—1694),清江南昆山人,字原一,号健庵。顾炎武之甥。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编修,历官至刑部尚书。与弟徐秉义、徐元文均为贵官。曾总裁《一统志》《明史》《会典》等书。

徐乾学•传是楼  富甲江南,辑刊《经解》

今日遂园:时至1983年,当时的昆山县政府拨款重新将遂园修造了起来,而该园的设计者则是同济大学园林专家陈从周、吕典雅。而今遂园被包在了亭林园景区之内。



第2站:黄丕烈宅(平江华府酒店)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蒹葭巷88号


黄丕烈故居

重要历史人物:黄丕烈(1763—1825),清江苏吴县人,字绍武,号荛圃,又号复翁。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主事。喜藏书,尤嗜宋本,自称“佞宋主人”。尝构专室,藏所得宋本,名之为“百宋一廛”。精校勘之学,所刊《士礼居丛书》,为学者所重。有《百宋一廛赋注》《荛言》等。

黄丕烈

历史渊源:据了解,黄丕烈原本并不住在这里,他家远在苏州城南昭明巷,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二十日晚上,黄家意外失火,家中的财物大多被烧毁,然而他的所藏却未被波及,这个结果堪称奇迹,看来爱书之人果然有神的护持。但火后的房屋损坏严重,于是就在失火后的第二年,黄家搬到了城西的王洗马巷,黄丕烈在这里建造了个花园,他将此园的名称起为“荛圃”,而“荛圃”也成为了他著名的字号。但是王洗马巷这一带却没有什么书店,黄丕烈访书就要跑到城东,这让他感到颇为不便,这种情形让爱书如命的黄丕烈当然不惬意,于是他就在城东选房,而后就买下了悬桥巷这处宅院,因为从悬桥巷走到旧书集散地玄妙观一带不过10分钟的距离。由此可知,黄丕烈搬离富人区,来到了悬桥巷,就是为了访书方便,可见黄丕烈的爱书到了何种程度。


今日“黄丕烈宅”: 而今,黄丕烈的故居已是平江华府酒店,其东边一排保留了原有的一些格局和建筑风格,但已全部翻建重修。
 

第3站:潘世恩宅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临顿路钮家巷3号(苏州状元博物馆)


潘世恩宅
 
重要人物:潘世恩(1769—1854)清江苏吴县人, 初名世辅, 字槐堂, 号芝轩。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授修撰。嘉庆间历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间至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卒谥文恭。有《思补斋集》等。

潘世恩像

历史渊源:关于潘世恩故居的来由,《平江区志》中引用过一段当地的民间传说:“潘世恩原住大儒巷(玄妙观北,后来的端善堂潘镒芬故居),相传他高中状元后,被皇帝接见,曾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问他:家居苏州何处?接着又问:住在苏州玄妙观的哪个方位?当时年仅二十四五岁的他一时惶恐,误说成了‘苏州玄妙观南’。”既然慌乱间在皇帝面前说错了话,那也只能将错就错,否则就有了欺君之嫌,潘世恩立即让家人在苏州购买玄妙观南侧的院落,而后就下了河南巡抚顾氏宅院的一部分。而今的潘世恩故居虽然只修缮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但也足可看出当年的辉煌。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来苏会见忠王李秀成时曾在此居留数日。1963年,潘世恩故居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数度维修。2006年6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潘世恩故居”:为苏州状元博物馆,可免费参观。



第4站:文学山房旧书店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临顿路钮家巷3号苏州状元博物馆斜对面


江澄波老先生与他的文学山房旧书店

古书店内景

如对这家古书店有兴趣,可检索文章《苏州93岁老爷爷开书店成网红,为博物馆找古籍是其人生一大快事》。


第5站:耦园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内仓街小新巷7号


苏州耦园

重要历史人物:沈秉成(1823—1895)清浙江归安人,字仲复。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抚广西时,教民蚕桑。抚皖时,修水利,设经古书院。喜金石字画,收藏皆精品。有《鲽砚斋书目》四卷。

沈秉成像

历史渊源:沈秉成劝导农民植桑养蚕,果真让百姓获利不小,一些上海民众竟然建起了祠堂来祭祀他。后来他被提职派往四川任职,而沈秉成则说身体有疾,以此理由辞职,而后居住在了苏州。在这个阶段,他买下了涉园旧址,而后与继室严永华共同修起耦园,夫妻俩在此吟诗作赋。沈秉成为什么要把复建的涉园改名为耦园呢?这跟他的继室严永华有很大的关系。如今的耦园有这样一副对联:“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成。”而“耦”与“偶”相通,可见,耦园之名确实是沈秉成娶得严永华后所起,也由此可见,他对这个娇妻是何等之喜爱。


今日耦园:1960年至1965年,在刘敦桢、陈从周专家指导下整修耦园东园,1979年至1980年再次维修。1986年至1994年修复西园及中部住宅,耦园始成完璧。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扩展地列入遗产名录。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6站:网师园

地址: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



重要历史人物:李鸿裔(1831—1885)清四川中江人,字眉生,别号香严,晚号苏邻。咸丰元年(1851)举人。尝入曾国藩幕。同治间官至江苏按察使。后居苏州。家藏金石碑版名画极富。精书法及诗古文。晚好佛经。有《苏邻遗诗》等。

李鸿裔像

历史渊源:清军攻破天京时,太平天国王府的妃嫔们四下逃散,湘军掳得一名官眷叫“香妃”,人年轻,又美丽。当时李鸿裔随军驻在南京,妻子刚病死不久。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担心诸将争夺美色而起内讧,便指定将香妃赐给李鸿裔,并说:“眉生新丧偶,天作之合也。”诸将虽心欲得而口难言,李鸿裔就满心高兴地得了一位“如夫人”。据说,这次李鸿裔不仅喜得丽人,而且获得一批珠翠珍宝,价值巨万,所以后来有钱购买网师园。

宋代藏书家史正志去世之后,他所建的“渔隐”渐渐荒芜,到了清乾隆年间,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之上重新建起园林,将其定名为“网师园”,而后又经过转卖,最终到了李鸿裔手中。李去世之后,又经过了几次转卖,在民国六年(1917)被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白银买下。而后的变化及故事中,以张大千兄弟曾经住在此处最为有名,当时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孖为了画虎,特意在此园之中养了一只老虎,使得网师园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今日网师园:园内有“万卷堂”及李鸿裔的“五峰书屋”。
 

第7站:蓉浦清风园(缪荃孙纪念馆)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镇澄路694号


站在碑廊里,隔着池塘的水面望过去,园林正中立着一尊塑像,走近细看是缪燧

重要历史人物:缪荃孙(1844—1919)近代藏书家、校勘家。字炎之,又字筱珊,晚号艺风老人,江苏江阴人。清光绪进士。历任京师学监、翰林院编修等,并主讲南菁、钟山等书院。1907年创办江南图书馆,1909年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著有《艺风堂文集》《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等。

缪荃孙

历史渊源:缪荃孙出生于江苏江阴县申港镇,申港缪氏乃是当地的望族,该族原本祖籍河南,南宋绍兴年间,缪宏毅到南方为官,而后定居于江阴,这一支在当地渐渐发展了起来。缪荃孙的祖父名为缪庭槐,他是进士出身,曾任平凉府知府;而其父亲缪焕章是举人出身,当过贵州候补道。这两人是否有藏书之好,史料未曾记载,但缪荃孙在《艺风藏书记·藏书记缘起》中写到:“荃孙年十二三,住申浦老屋。屋中存书四大厨,读经之暇,即取阅之。诸史杂家,尤所心喜。”
 

第8站:丁福保纪念馆

地点:江苏无锡灵山景区内

 

重要历史人物: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居士、济阳破衲。江苏无锡人。1895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次年中秀才。后随华蘅芳学数学。1912年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1924年创办诂林精舍,藏书达15万卷;后将藏书大部捐赠震旦大学。编有《说文解字诂林》《佛学大辞典》《古钱大辞典》等,刻有《汉魏六朝名家集》《正续一切经音义》等,著有《算学书目提要》《尔雅诂林》等。

丁福保照片及刊载的其发表的文章

今日丁福保纪念馆:丁福保的故居如今找不到任何线索,而我从网上查得江苏无锡的灵山景区建有丁福保纪念馆。

灵山景区距无锡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此处已与常州界接壤。到景区的入口处报上车牌,果真顺利入内。而后一路向内开,在里面看到不少的精致建筑,尤其那尊著名的灵山大佛。

我等众人步行来到了一个院落。此院落乃是仿古建筑,门楣上刻着“畴隐居士小居”,而左侧挂着“丁福保陈列馆”字样的牌匾。纪念室内的一间侧房里悬挂了“诂林精舍”的匾额,但这里并未布置成藏书楼的模样。进内参观,里面有些旧家具,不知道是否是丁福保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里还摆放着一尊丁福保的半身塑像,制作得颇为传神,表现出了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韦力《书楼探踪•江苏卷》)



第9站:李根源纪念馆(旧居)

地点:苏州小王山地区



重要历史人物: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9年回国,出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旋升总办。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行政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曲石诗录》《曲石文录》《景邃堂题跋》《雪生年录》《吴郡西山访古记》等,编有《永昌府文征》。

李根源像

今日李根源旧居:走到近前方,看清楚上面仅刻着“松柏精神”四个字,而牌坊后面仿古建筑的正门上则挂着“小隆中”的匾额,温先生称这里是李根源旧居及墓的所在地。

李根源雕像之后就是纪念馆,走入馆内,里面摆放着一些李根源生前的遗物,墙上的展板则是他生前的一些活动照片。他在四十多岁时就当上了代总理之职,而后在他刚满四十四岁时就突然放弃一切荣耀,隐居在了苏州的山水之中,这是怎样的心境?真实的历史无法还原,我真希望能在他这十年居住之地,寻找到一些他的心迹。
 

第10站:柳亚子纪念馆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黎里镇浒泾街


苏州黎里镇被分别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重要历史人物:柳亚子(1887—1958)初名慰高,更名弃疾,字安如,改字亚庐、亚子,江苏省吴江人。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工旧体诗,尤长七言。有《柳亚子诗词选》等。

柳亚子像

历史渊源:寿恩堂共分四进,第二进楼房五开间,有一个匾额,上书‘题红仙馆’。第三进是大厅,匾额上题有‘寿恩堂’三字,是乾隆的御笔,下还写着‘赐直录总督臣周元理’。‘磨剑室’就在‘题红仙馆’对面的寿恩堂一侧,共二间,打通后作为柳亚子和他父亲共同的书房。寿恩堂是周元理任直隶总督以前所造,周元理告老回乡后,另建更为高大的新宅。周元理在乾隆年间任工部尚书多年,因此新宅的工艺特别是砖雕门楼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新宅落成,乾隆皇帝曾大书九个‘福’字赐予周元理。故新宅称为‘赐福堂’,周元理也以‘周赐福’名噪江南。新宅共六进,真正赐福堂在第三进大厅。——李海珉在《柳亚子书斋名考释》

今日柳亚子故居:如今柳亚子的藏书之处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并且根据介绍牌上的所言,这处藏书楼的后面还有一进院落,里面展放着柳家所刻的碑石,可惜这进院落被封闭了起来,看不到后面的情形,于是我站在这座U 形的楼前,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把斑驳的影子投在楼体之上,那份安宁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第11站:钱穆旧居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古


荡口古镇

钱穆旧居

重要历史人物: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有专著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等。

钱穆像

历史渊源:1967年钱穆从香港移居台湾,在台北中国文学大学任教。到达台北之后,他在那里又建起了自己的藏书楼——素书楼。关于他的藏书堂号,陈燮君、盛巽昌主编的书中给罗义俊一文作了如下的链接:“钱穆在北京大学时,名其书斋为‘未学斋’;1941年,其母去世,改书斋名为‘思亲强学室’;1967年更书斋名为‘素书斋’,谓‘晚年得新知汇百川而归海,忘年为述古综六艺以尊朱’。”由以上可知,钱穆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堂号,而其到了台湾则改名为素书楼。关于这个名称的含意,柳白在《钱穆的素书楼》一文中称:“先生把这座小楼称作‘素书楼’,就是来源于对母亲的思念。他17岁那年,染上伤寒,又用错药,几近绝命。是母亲在祖居的‘素书堂’夜夜守候了他7个星期,才把他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他一生感念母亲,故将此楼命作‘素书楼’。”

今日钱穆旧居:钱穆旧居占地面积很小,以我的估计,院落加建筑占地合在一起也超不过一亩。旧居坐北朝南,是一座二层的砖木小楼,整体上看这座小楼是重新建造起的仿古建筑,大门上挂着“天人合一”的匾额。走进室内,正堂的摆放方式是典型的江南制式,摆放了一些仿古家具。因为厅堂的面积很小,故这些家具也均为小号。



--往期推荐--

随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名人书楼——《书楼探踪》

华文全球史040《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

吴之振:桐乡乡贤、清初江南诗坛一代盟主

盘点皇帝称谓,看阎崇年先生怎么说

“擦擦”——方寸泥塑中的藏传佛教艺术


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