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以做这样的人

李松蔚 李松蔚 2022-05-08

今天想说一说成长。

成长的一个阶段,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下一个阶段,就是看到自己「也可以做什么」。人越大,变化的余地越大。别急着锯子把自己一分两半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偏好,说自己喜欢这样,不认同那样,不认同的行为坚决不要做,这很好,这是一时一地的自我约束。但如果把约束上纲上线,定义为人格的优劣: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我看不起那样的人,那就是把自己一锯两半

你说不定,偶尔也需要做那样的人。

比方说,有人坚决不吃生肉,不喝生水,这是健康的习惯,值得好好遵守。但如果落难到原始森林,面对不干净的食水却因为没有消毒措施,就坐等着饿死渴死,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就算说不可以喝生水,也不要太上纲上线。最好再加一句,急的时候也说不定

做正念练习的时候,常常会察觉到自己身上会冒出很多不喜欢的东西:莫名其妙的烦躁,坐不住,想破坏规则,有时又会懈怠,自我怀疑,担心糟糕的事发生,在人群中怯懦,等等……一开始我很受不了:怎么有这么多糟糕的东西?后来我想通了:那是我本来就有的一部分,你说糟糕也好,但我确实也有这些糟糕的可能。

或者也不是糟糕,只是现在用不上。

人具有太多的可能了。你满意于现在的自己,也是出于适应现在的环境,在若干种可能中选择了一种。环境一变,选择就着变,无所谓好或糟。十年前这样是好的,十年后那样更好;这个语境里的正确,换一个语境说不定就成了谬论。很少有绝对的是非。抛开环境变化,抽象地定义一半是善的,一半是恶的;一半是美的,一半是丑的;一半是你想成为的,一半是你坚决排斥的……你就封锁了自己一半的变化空间。

没到那时候,不要先否定那些可能。

很多人只在字面上理解「可能性」这个词。落实到现实中,还是只习惯确定的是非观。好多学生读过我推荐的《热锅上的家庭》,问我:为什么大师(卡尔·惠特克)在家庭治疗的现场,跟来访者打架?他不会被投诉吗?我说:在他那个年代不会。学生还是问:但这是错的吧?

我想,一句话能说清楚吗?这样对,这样不对,好像都不是。只能说,他打了,那是一种可能。听着是废话:当然可能啦,那只是过于疯狂。但「可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在于否定了「不可能」。——而我们思维中,往往给自己施加太多「不可能」或者「不可以」的规训了。

它可以是对的,可以不对。「可能」

相比一个对错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想一想:这样做可能有什么好处,可能的风险有哪些?

为免误会,我还要再加一句:想一想就好,在头脑中演绎一下这个行动发生的场景和经过。就像想象在情急之下喝生水,不代表你必须这么做,更不代表做了一定有好结果。想一想的作用,只是让自己看到:存在那样一种「可能」

这就已经是重要的学习了。

Minuchin指导他的学生做治疗,常常推动他们采用他们自以为「不可能」的工作方式:温和的人学会跟来访者吼叫,严肃的人学会开玩笑,讲话多的人要保持沉默,只讲道理的人偶尔也要跟人胡搅蛮缠。——你说胡搅蛮缠也是好的吗?当然不好了。按照大多数人的判断,不如讲道理好。但大多数人的判断就可以限制你吗?

问题根本不在好不好,在于「只能」两个字。一旦你觉得自己只能如何,你就在限制自己。就会在某些时刻,比别人少一些求生工具。

我们需要多一点的工具,适应不同的环境。你有一样工具,可以不喜欢它,也可以根本不用。但你知道自己——必要时——可以拿出来用。这比一开始就说「我不会」要好多了。万一有些特殊的情境,对某些人,胡搅蛮缠才是更有用的呢?你还是可以不喜欢,你选择继续讲道理,没问题,反正你留着一个杀手锏,这会让你更自由。你在态度上允许不一样的可能,这就是成长。

记住,关键词不是对错,是可以

教我正念练习的老师经常用一个词,「允许」。我冒出一个念头,不要急着赶走它,甚至不要急着判断它好还是不好。而是由着它原本的样子,释放它,允许它,带着好奇看一眼,这是什么样的念头,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动或冲突。平时不容易看见,但它就是我身上的一种可能。

带着允许的态度,你会看到自己远远比过去以为的更丰富。你是现在这样,又不只是现在这样。你熟悉一部分自己,还有更多不熟悉的部分。过去那些也许被你当做是错的、坏的、不健康的,以及更多负面词汇——做心理咨询这些年,我学到太多标签了,知道怎么让那些你不接受的行为听起来罪大恶极。但我觉得,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区分方式,世界上从来只有两种行为:

你熟悉的,和你不熟悉的。

熟悉的你已经很擅长了,很有用;不熟悉的你就学,也许现在用不上,说不定有时有用。

这就是成长。成长就是不断拓宽,让自己具备更多的可能。这是在原有基础上做加法:有的就留着,不熟的就学起来。而我们的误区经常是:只准留一样,最好还是原来那样,因为新的我不熟。——何必急着下结论呢?人在不熟悉的事物面前是很容易看到风险。但如果只是因为害怕风险就否定一切,就堵死了变化的可能。

可能性是好东西,不要拒绝它。

你一直很有个性,你喜欢这一点,就先保留。同时你还可以从「流水线上制造的人」身上学点东西。在《喜剧之王》里,跑龙套的演员太有个性抢戏,会拖累整个团队。反倒是像流水线一样毫无花巧的基础表演,是另一种敬业。

你心胸大度,你就保留,同时你还可以从那些「浑身带刺的人」身上学点东西。你在和多数人交往时,大度带来善意的回报,但也有的人会得寸进尺,让你吃亏。遇上后面那种人,你说不定就要让自己看起来睚眦必报,不好惹。

你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勤恳工作,需要保留。同时你也可以从那些厌烦和懒散的情绪里学点东西。你做的有一些工作没那么带劲,你只是出于惯性不敢拒绝。说不定你需要放弃一些完美主义,才能专注在更有价值的工作上。

你看到的越多成长的空间才会越大

所以在没想清楚之前,多留一些可能,不碍事。你想怎么做都好,但不要急着说「不想」。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也不想做那样的人……不想来不想去,最后剩下「我只能成为某一种人」。无论这种人多么好,一加上「只能」两个字,也有点问题。已经在无形中束缚了自己。

每当你想到「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不妨换一个句式,叫做:「我还不理解这样的行为」。——我不理解,这是我的局限。我会学着理解,去调查,发现,成长,学习。那些我还不理解的行为身上,说不定就有我还未打开的可能。

插播广告:

《21天正念书写行动营》新一期招生了。这是一个将正念书写和积极心理学结合的线上干预项目,有扎实的数据支撑。通过培养正念的态度,帮助了超过16000人减轻情绪困扰。欢迎参加,老学员无限免费复训,我们一起持续正念。

本期报名截止于5月9日(本周日),这两天还有优惠,长按二维码领取优惠后即可报名。想获得行动营的更多介绍(包括跟一个美国类似干预项目的对比数据),请戳今天的二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