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统式心理治疗讲稿丨反馈、对称和互补

李松蔚 李松蔚
2024-10-15

本文较长,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反馈有两种不同的机制。
一种反馈是用来帮助事物保持稳定的,我们叫做负反馈比如我手里这瓶水的价格就很稳定,我在楼下超市买它的时候,价格是2块8,我估计过几天去买,还是2块8。或者我换一家店,去别的地方买同样一瓶水,价格大概在2块到3块之间波动,但差不多就在这个范围里了,很稳定。
如果有人卖水,说,没人规定我一瓶水只能卖3块吧?我把它定价到50块钱一瓶,赚的不是更多吗?可不可以涨价?理论上可以,但如果你这样做,一瓶水都卖不出去。因为别的店卖得比你低,消费者就去别人那里买了,宁可走远一点,对不对?假设北大所有商店联合起来,都卖我50块钱可以吗?好,我知道你们卖得贵了,以后就自己带水,要么我忍一忍不喝了。你还是卖不掉。有多少人买你的商品,这就是对你定价的反馈。卖不出去,你自己就会把价格往下调。
那有人说,没想到我作为消费者有这么大权力,我不买,价格就调低,那我要觉得这瓶水就值1分钱,价格是不是就能压低到1分钱?也不会,因为你不买,有人会买。你按你的报价去买水,卖家不卖。这就是对你的报价的反馈。所以,如果你还想喝这瓶水,就需要提高报价。
你看,通过这样的反馈,价格高了就降低,低了就升高,价格变化的可能性空间就被限定住了。这个价格不是不能变,而是只要一变就会受到一系列机制的影响,又变回去。在经济学的范式里面会用两条曲线,一条叫供给曲线,一条叫需求曲线,代表这瓶水在不同定价情况下,人们购买它和出售它的意愿。这两条曲线取得的交点就是水的定价。它几乎就是一个固定的数字。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例子,大到国际局势,小到之前举过的,体重的上下浮动,这些例子里边都有一个稳态,这个状态无论往哪个方向发生变化,变化带来的结果都会倾向于减少这个变化。这个过程就叫负反馈,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把变化的幅度控制在一个窗口之内
那么有人说了,会不会有相反的情况呢?如果价格变化的结果倾向于扩大这个变化,会怎么样?比如价格升高的时候,人们反而不想卖,反而更多的人想买,就会让价格进一步升高。反过来,越降价越没人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股票,对。还有房子,比特币,非常好。
这些有投资属性的商品,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反馈机制,叫做正反馈对潜在的购买者来说,这些东西的价格上涨反而制造了渴求。如果我现在不买,将来它会变成一个更加高不可攀的数字,我就必须快点买。那其他人都像我一样想,就真的会带来涨价,印证了我们的恐慌。你知道房价有时候很夸张,一天报价就涨十万,买房的人还不敢犹豫,赶紧签,就怕再过一天又不是这个价了。反过来也是一样,一旦开始降价,买的人一少,持有的人就更急着把它卖出去。形成抛售,价格就会进一步下降。这也是正反馈。
正反馈不是用来维持稳定的,它可以用来解释复杂系统的另外一种现象,叫做涌现系统整体呈现出了单个个体不具备的特性,无中生有,小事升级,这是怎么来的?就是通过正反馈。
顺便说一句,有的同学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正反馈说的是正面的反馈,积极鼓励,或者是强化,负反馈就是惩罚,不是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强化惩罚是从行为的性质上说的。正反馈里也可以有惩罚,比如孩子不学习,父母就揍他。这是惩罚。但是父母揍得越厉害,孩子越不想学。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正反馈。
我们经常说的马太效应,就是一种正反馈: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北京这种超大规的城市也是正反馈,它大了,机会就多,就有更多的人想来这里,那么就让它变得更大。但是一般来说,正反馈不可能无限地扩大下去。到了某个极限它就必须停下来,我们叫做引入了更高层级的负反馈。比如房价一路往上涨,涨到某个程度大家都奉陪不起了,就会出台一个限购措施。
大家注意到我举的这些例子,都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互为反馈。它和我们上节课讲的老鹰还不一样。老鹰只是根据兔子的位置调整自己的飞行路线,而兔子没有因为老鹰而调整自己。如果两个人互为反馈,在控制论里叫做交互控制,就是一种更复杂的状况。
刚才下课的时候有同学在问,对这个反馈,说是不是有点太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了?难道有了反馈,所有结果都是由一个人自己决定的?如果用交互控制的观点来看,恰恰不是这样。
我举一个例子,我的亲身经历。
我刚上北大的时候,班主任通知我们晚上7点在哲学楼开会。那天晚上正好有师兄请我们吃饭,吃到6点50,我们就说不行我们要走了,晚上7点开会。然后师兄就告诉我们,通知7点,你们7点半去就行,为什么呢?为去早了反正也没人(笑)。我们就半信半疑,还是7点来钟过去了,发现真的要在那里等,等到7点半。班主任老师自己都迟到了。那以后大家就知道,再通知说几点开会,我们就推迟半个小时再去。
这是一个控制过程,对不对?通过一次次的结果反馈,同学们学习到一个更合理的出发时间,或者说学习到北大的一个传统(笑)。表面看迟到了半个小时,其实是我们精准控制的成果。但这是单方面的控制过程。这故事还有一半,是什么呢?就是班主任。其实班主任的想法,就是计划好了7点半开始,他说,对付这帮孩子,你想要他们7点半到,就必须通知他们7点。你要是告诉他们7点半,他们就给你拖到8点!(笑)
你看,这是故事的另一半。
双方在博弈。你有你的操作,对方有对方的操作,他的操作构成了对你的反馈,你的操作也是给他的反馈。双方都很聪明,能够预测对方会怎么做,从而调整自己的操作,而自己的操作又印证了对方的预期。这就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班主任稳定地把心里的时间提前半个小时通知我们,因为他预期我们会延迟。我们也稳定地延迟了,因为我们预期他给的时间是假的。
这就有意思了,这里就出现了互动模式。
再举一个例子。我做咨询的时候,一个来访者跟我讲:她是一个妈妈,她每天早上催孩子起床都很痛苦。因为孩子就是闹钟怎么响都叫不醒,大人叫他也不起。到最后,眼看要迟到了,这个妈妈就很慌,把那个什么刷牙的,牙膏什么都挤好了,牙杯摆好之后,就把这个孩子摁在床上,然后把衣服给他套上,把他拽下床,然后闭着眼睛,就这样迷迷糊糊的,被妈妈一步一步推到洗手池。这样才能卡着点上学,不迟到。
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别人家孩子这个岁数,早该自己起床自己洗漱了,为什么我孩子就如此的让人不省心?他就不怕迟到吗?我每天有那么多要做的事,然后一早上精力全耗费在跟这个孩子的斗智斗勇上面,我真的是受够了。
那么我们用控制过程去看,就会看到,为什么这孩子他明明可以起来,他就是不起?你去问这个孩子:你干嘛不起床,你不怕迟到吗?他肯定会说:不怕啊,我妈是不会让我迟到的。
他是这样掌控时间的:他知道时间如果到了最后一刻,妈妈就会抓狂,会给我穿衣服。所以他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反馈就是:只有她抓狂到给我套上衣服的那一刻,叮!才说明时间真的到了。在那之前,我都不会迟到,我可以不起床。
你看到了吗?这孩子跟妈妈完美地锁定了。孩子知道妈妈会帮自己掌握时间,这是他已经形成的预期。妈妈不想管这么多,可孩子就是不起怎么办?眼看就要耽误上学了,还是管管吧。两个人都印证了彼此的预期。这就是互为控制。
前面我们还说是个体,对不对?个体,我今天来晚了,迟到5分钟,这是我的问题。但如果我每天都迟到5分钟,在座的各位会怎么样?你们有互动,可能就跟着来迟,反正来早了也没用。以后我也就会更加心安理得地迟到5分钟,因为我来早了也没用(笑)。于是我们就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稳定地把这个上课的时间推后一些,而一旦形成这样一个交互控制,可能性空间就被压缩了。接下来假如我们想把上课的时间往前提,就很难。任何单方面的人想发起这个改变都很难。我说下次我来早点,12点半就到,没用,你们人都不在,我还是只有等人到齐再开始上课。你们单方面来早一点呢,也没用。
可能从个体角度来讲我们都不舒服,我们都不喜欢迟到,但我们还是只能这样互动下去,我们都忘了最初是由谁先始的,但是不重要了。谁先开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双方都活在了被对方限定的,那个狭小的可能性空间里。
对这样一个模式,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这是「双方互为狱卒,也互为囚徒」。双方都锁死了另一方的行动空间,同时他们又都觉得自己被另外一方给锁死。
好,那们在这里稍微先停一下,大家对前面讲的这个交互控制的部分,有没有什么疑问?
问:如果双方都看到了,他们在重复一个不舒服的互动模式,是不是也可以打破 ?
当然,可以打破。我后面就会讲到,打破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在互动中引入新的信息?
如果我想打破迟到的模式,我说:「以后都不能迟到了 ,我们都准时上课!」这句话是不是新的信息呢?取决于你信不信。你觉得我是认真的,那我们明天都准时到场,那就好了。但也有可能,原来的互动根深蒂固,你会把这句话当成是我随便一说,不值得当真。那么明天你就还是会迟到,也就没办法走出原来的循环。更好的办法是有一个教务老师,作为第三方通知大家:明天必须准时!那么他的话我们都会听进去。
问:是不是忽略了个人能力的作用呢?你刚刚举的例子是一个迟到的例子,那假如他这个例子是一个考北大的,就是反复考北大失败了,这也是控制过程吗?还是就是他的能力不足?
好,他的能力不足,反复考北大失败了。那他干嘛还不放弃呢?他也许没有考试的能力,但他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吧。
如果一个人反复地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还在继续地投入努力,那么他保持这样的状态不放弃,一定是收到了某种反馈。比如有一些人可能会花5年,甚至10年时间,去声称自己在考研,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时间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刷手机,他们心里知道自己是考不上的。时候控制论考虑的,不是说他们为什么考不上呢?那也许会涉及到他的能力,但我们会问说,为什么他不选择另外一种,可能更轻松的人生呢?
那也许是现在这样反倒是更轻松的。虽然考不上北大,但保持这种状态相对更符合他的利益,他的意义感。比如帮助他沉浸在自己未来有可能成功的幻想当中,给自己多一些安全感,或者是不用面对跟同龄人比较的压力,或者他用这种方法应对父母。这些都是在互动里维持的。
我要再强调一遍,在系统式心理治疗里面,我们很少去——很少,但不是没有——我们很少用能力解释一个人的痛苦因为我们看的是模式。单次的失败,我们还可以说他是能力不足,但如果是一个模式性的问题,长期反复的问题,尽量不要说成是能力问题。它的解释力并不高。
问:但还是可以说是这个人的能力问题啊?比如说他没有认清现实,做决断的能力
当然,这样说也没问题,这只是我们的角度不一样。你们习惯于个体的角度,就像你看到生活中的现象,比如一瓶水的价钱,你可以说它卖多少钱,就是由这个店主规定的。这样说并没有错。控制论只是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解释角度。
我们今天举了很多迟到的例子。一个人迟到,大家习惯于把它解释为「这个人」时间观念不强,但由此就开始了个体化的理解。时间观念又是来自哪里呢?只能是来自这个人自己的问题:他的个性、经历、思维方式,或者他的无意识,等等。但是今天我们学了控制论,就可以打开一片完全不同的视野,去理解说重要的不是「他」的时间观念强不强,而是他怎么可以「总是」这样?明明还有其他的可能,他是怎么保持这个模式的?顺着这个线索,你就可以去看到一个控制过程,而不是只在他一个人身上找答案。
有了不同的解释,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既然说到这里,我顺便展开讲一点后面的内容。看到了二元关系,两个人的互动,你就可以在任何一次互动中选择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反应方式的名字叫对称,另一种叫互补。它们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对称的意思是对方冲着你,你也冲着他,以牙还牙,跟他对着干。互补的意思就是顺着他,他的行为传达了他对你的一个期望,你就按照这个期望去做,这就是互补。对称和互补,是构成二元关系的基本元素。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你看到了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你才知道自己是有空间改变的。
举个例子,老师迟到,我们前面说,你也迟到,你们就会陷入一个纠缠。但你是不是只能奉陪到底呢?当然不是。你说「老师没来,我来早了也没用」,对的,但你还可以有别的反应啊。你现在是选择用「互补」,顺应对方的期待。但你也可以更刚一点,对不对?你直接提出来,说老师我们今天准时到的人在等你,我们很不爽,明天你要再这样我就去投诉。这是一个对称的反应。你想如果你这样讲,至少就不会发生前面说的,我们在一个互动里互相锁死的情况吧?
当然了,不是说对称就比互补好。我们也经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你考北大一直考不上,一直考不上,那是不是就换个目标,不要在这里死磕了?你去找个工作好不好?所以不是对称比互补好,也不是互补比对称好,而是你始终有不同的选项,永远不要忘了有另外一个方向。
这样,就不容易陷入到互动的死循环里。
一个人在关系里总是选择互补性的反应,逆来顺受,就会有一个风险,叫做「僵化的互补」。我们说的PUA就是一种极端类型。一方已经失去了自主权,沦为「对方怎么说,我就怎么信;对方让我做什么,我就只能做什么」。他想不到还有别的反应,不知不觉就成了对方的一个工具人。在有些文化里,夫妻之间也会有僵化的互补。这方面女性受损害的例子更常见,讨论两个人当中谁要为家庭牺牲,那就是妻子牺牲。为什么?丈夫振振有词地说:因为我挣钱比你多。但这不是一个经济能力的问题,这是一个互补的模式:妻子收入少,所以要多照顾家庭;妻子照顾家庭更多,收入就更少。而很多妻子根本想不到要抗议。她们一旦想争取自己的事业,丈夫就说,那家里这么多事情谁来管?孩子放学谁去接?这就是僵化的互补,两个人形成了固化的角色。
一味地对称也是有风险的,那就是两个人针锋相对,谁也不让步,他们可能会旷日持久地对称下去,这叫做无限升级的,失控的对称
两个人都在卷,其实就是一个失控的对称。有个说法叫剧场效应,就是谁都不能允许自己比别人矮。我要站起来,我站起来以后,我后面的人就要站在凳子上,那我就要站得更高……当所有人都努力让自己成为在那个游戏里面的赢家的时候,很可能那个游戏就没有最终的赢家。
这里边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叫做军备竞赛。过去在冷战时期出现过,后来两大阵营都觉得吃不消,他们已经在国防在军备上面投入太多了,但是谁也不能收手,因为我收了,可是对方没有收啊?那不行,我也不能收。哪怕我已经没有更多的力量了,但是我榨干自己最后一滴血,也要继续顶住,这就是军备竞赛的一个模型,很痛苦。武侠小说里边还有一个更有画面感的比方,就是两个武功高手对拼内力,谁都不能输。然后知道这样拼下去一定是两败俱伤,但是那也只能两败俱伤了,因为如果你输了就会更惨。
但在现实生活里,你永远都有另一个方向。
对称意味着变化,但也可能是失控的变化;互补意味着稳定,但也可能是一潭死水的僵化。一段健康的二元关系里,往往是既要有对称又要有互补,这样才可能达成在变化中的稳定。
比如在夫妻二人的关系里,这段时间我付出得多一点,就比如做家务,我可以做,这是我在接受一个互补的分工。过两天我说,我也做了一些,现在我想歇一会,换你做了。这就提出了一个对称。如果两个人这样灵活沟通,有时我可以承担这个角色,有时我又拒绝承担这个角色。你既有同意我的时候,也可以有反对我的时候,那我们就会形成一个对称和互补的嵌套。这样的一个状态,二元关系就是一种有弹性的稳定。
不过整体来讲,二元关系要保持稳定是很难的,更常见的是多元关系,我们下节课再讨论。好,关于二元的交互控制我们先讲到这里。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松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