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疗讲稿丨生命周期
课间有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是不是有这么种情况:一个人本来过得还不错,然后做咨询,咨询之后状态更差了。过得还不错为什么要做咨询呢?因为老师要求的,要他们做个人体验(笑)。然后在个人体验的过程中,就要把很多本来平时也不会想的问题或者想法都翻出来,结果又没聊好。反而让他更困惑了,情绪变得更低落,或者更不稳定了。
那同学就问,这个是正常的吗?
从改变的规律来看,是正常的。很多改变不是一开始就感觉很好。我们讲过,不稳定是系统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见前文),它剧烈地振荡,过去的规则被打破,新的稳态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段时间会让人无所适从。如果是心理咨询,一般就是刚开始的一段。有的来访者甚至会后悔去做咨询,本来没那么痛苦的,还可以自己忍一忍,咨询之后更乱了,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是一种正常的,被扰动之后的反应。必须沉淀一段时间,等到系统进入新的稳态,就好了。这是系统的第二阶段。
但我觉得提这个问题,可能是对做个人体验这个硬性的要求有疑问。一般咨询的来访者都是生活当中出现了问题,过不下去了,他才不得不做出改变。但是个人体验吧,我可能现在好好的,也没什么问题,你非要让我改变。经历一遍这个痛苦,去寻找新的稳态。可是我现在的稳态也挺好啊,为什么要变呢?
可以不变,当然可以。
这是系统治疗师的一个价值观,叫做中立。你要不要变是你自己的事。我们不认为改变之后一定是比现在好的,反正都是在维持稳态。你现在是在这个稳态上维持,改变之后可能跑另一个稳态上维持。哪边更好呢?你自己决定,我们不提供判断。我们唯一能说的就是,你要去那个点上,就要经历一番痛苦。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就是把我们前面讲的,系统从一个稳态转换到另一个稳态的过程,上升到了一个普遍规律:一个生命系统的历程,是由几段不同的周期组成的。每一个周期之内,都是相对平稳的,周期和周期之间转换的过程可能出现振荡。这段时间最有可能求助,然后建立新的稳态,又会趋于平稳。但不会一直平稳下去,它会在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振荡,进入下一个周期。
我们前面讲过,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于这种转换。好不容易才习惯一种稳态,现在出问题了,很多人想的都是怎么修补一下,把它再变回去,而不是心甘情愿接受一种新的人生。他们需要的是「短期镇痛」类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一个家庭里面,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出问题了,父母就找治疗师说:你不要跟我探讨什么新的教育理念,你就帮我把孩子变回去,他以前好好的,你就把他变回从前。
这就叫做「短期镇痛」类的解决。
他们就是不接受第二序的变化,就想回到原来的稳态里。前面讲过,这个愿望有时候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第一序的自我调节。但是调节一次,两次……归根到底,系统还是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就像一个人不服老,但总有一天还是会意识到老了。年轻的时候吃什么火锅、麻辣烫,喝那个冰可乐,胡吃海塞都没事儿。偶尔身体不舒服,搞点药吃一吃就好。但是总有一天,他去找医生想开点药,医生说,现在不是吃什么药的问题了,而是你这个生活方式要改一改。你不再是个年轻人了!
很残酷啊,说残酷是很残酷。但生命就是这样,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你停不下来,不得不接受新的阶段。新的阶段就要放弃一些旧的东西,或者多出一些新的问题要面对。不要幻想可以不变,就像幻想着人可以长生不老一样。你就要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地变,变化就是痛苦的,从系统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只能适应,适应不断的丧失和不断的新议题。
这就是系统论看待生命的方式。
生命周期有很多种。个人有生命周期,家庭有生命周期,更宏观地看,也许整个社会也有生命周期,也就是我们说的「时代」。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们还是说说个人和家庭。
个人生命周期最著名的理论,你们应该都听说过,是一个叫埃里克森的人提出的。不是催眠治疗大师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而是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cson),他提出了这个理论,叫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就是发展心理学里非常著名的八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分成8个阶段,也就是8个周期。每个阶段有一个不同的核心议题,他用了一个概念叫基本冲突。一岁半以前是婴儿期,婴儿的基本冲突是信任还是不信任。他能不能跟外界,跟他所在的环境,还有照料者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连接?让他感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信的,这是在婴儿期这个阶段的一个基本议题。
一岁半到3岁,叫儿童期。基本冲突是自主性和自我怀疑,就是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意见去做事情,可以贯彻他的意志?我们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有一个说法叫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就是他们表现得特叛逆,你让他把玩具拿起来,他就故意扔地上,跟你对着干,这其实是他在验证自己的力量,在解决关于自主性的这个议题。
然后3到6岁,叫做学龄初期,基本冲突就是这个孩子进入了早期的社会竞争,那么他跟同龄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要不要更主动更积极进取?他有关于主动性的冲突。
然后上小学了,6到12岁,学龄期,基本冲突是勤奋和自卑。你们在这一段都是属于人生赢家。就是好好学习,啊别人家的孩子。
青春期,12到18岁,基本冲突是「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一次对自我有了定义。过去就是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很少去把自己看成一个特别的人,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叫做自我同一性,或者叫自我认同。如果认同没有形成好,就会有关于角色的混乱。
18到40岁,叫做成年早期,该谈恋爱该结婚了。基本冲突就是亲密和孤独,是要一个人生活吗,很自由很洒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还是说想跟另外一个人建立一个共同体的关系,同时也让渡一部分的自我?如果他跟另外一个人分享自己,这个分享要到什么程度呢?很多人在热恋的阶段,都觉得我每分每秒都想跟这个人在一起,这辈子都要黏着他,不分开,但是过了一个星期,就还是想分开一下(笑)。啊,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去做,他就必须去寻找一个关于亲密和独立的平衡点。
然后就该考虑生孩子了。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的话题(笑)。成年期,40到65岁,基本冲突就是生育和自我关注,要拿多少时间精力和关注投入到下一代的身上?其实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个「下一代」也是一个广义的,它未必是说必须生孩子养孩子,是放养还是鸡娃,它可能也包含了比如说对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作品也好,一些成果和贡献也好,它都是在这段时间考虑的事。然后在生育和自我之间也有一个平衡,就是在多大程度照顾自己,然后多大程度去为别人做贡献。
那最后是65岁以上,叫做成熟期,也就是老年了。要面临的议题就是死亡,需要面对自己身体机能的退化、衰老,以及他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人生的终局,如何告别这个世界。
这是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理论了。那么埃里克森在这里划分的年龄段,当然不是一个精确的时间点。你说一个人39岁的时候还属于成年早期,关心的还是亲密关系,40岁的时候就想着生孩子了?也不见得,这个年龄只是一个参考。我们上节课也讲过渐变和突变的区别。从发展规律来讲,我们的生命周期是渐变的,只是人为标识出了不同阶段。有时候早几年晚几年都很正常,比如以前的人18岁就进入成年早期,很多就开始工作了,现在普遍会往后延一点,大学生是要到22岁大学毕业,才会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独立了,是一个大人了。甚至很多人还要读研究生,读博,一直在学校里,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小孩,所以成年早期可能要到25、6岁才开始,甚至30岁。具体多少岁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定会开始。
拿系统论的眼光看这个理论,特别要注意的是两个周期之间的衔接。往往也是特别容易出问题的时间。从一个阶段的基本冲突,转到下一个阶段的冲突,往往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心理治疗的需求高发的时间也就是这些时间。基本上你拿这张表去做咨询,就可以对应来访者现在的年龄,大概推算出他目前的人生当中,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周期转换。
这对我们形成假设非常有价值。
不但要看从哪个周期转化到哪个周期,这个周期的基本冲突可能是什么,还要看他现在是在系统的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如果是系统一,就要帮他稳定化,他处在一个振荡的过程里,还没有找到稳态。系统二,就要做一些扰动,帮他从现在的稳态里走出来。
这是个体的生命周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家庭的生命周期,也就是把家庭看作一个变化的系统,同样也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稳态。
这张图是一个很老的美剧,你们不一定看过,叫《成长的烦恼》。我们当年学家庭治疗的时候,易春丽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看这个剧。这个剧拍了很多年,最小的这个小孩从儿童一直拍到了青年。有点像前两年的《摩登家庭》。它讲的就是这个家庭的故事,爸爸是一个精神科医生,家里三个孩子,一开始是两个青少年加上一个儿童,他们每一年都在长大,每一年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冒出来。
它叫「成长的烦恼」嘛,英文是Growing Pains,成长之痛,成长这个事情就是痛的。我以前也讲过,很多家庭治疗的来访者经常自我怀疑,爸爸妈妈说: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出问题?以前好好的,现在到底怎么了?他们经常怀疑是不是我没做好,我有问题,所以才会这么痛苦?不是的,而是成长本身就是这么痛苦。如果你理解了growing pains,成长之痛,你就知道这些问题最根本的答案就是时间。时间让我们长大,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老人也变得越来越衰老和无力,每一天都在收获,每一天也都在丧失。然后当这个时间积累起来,整个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它是迟早要变的。
它不可能一直稳定。第一节课我们说,系统的特点就是稳定。这是系统的神奇力量。但现在我们说,系统的神奇也是有限度的。维持到一定程度之后,它也维持不下去了。它就振荡,振荡,振荡,然后「砰」一下就变了。
好了,关于理论的部分,我们就快要讲完了。最后还有几分钟,几分钟之后就要进入下一个周期。讲系统式心理治疗的具体操作。我们用最后几分钟快速讲一下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有不同的分法,比较常用的一种分法是7个阶段,也有分成5个阶段或者6个阶段的。不同分法之间基本上大同小异。
七阶段里的第一个叫做离家。指的是年轻人离开自己的父母,离开原生家庭,走向独立的个体化的阶段,这是新家庭从原生家庭里还没有完全孵化出来的阶段,有的也称为家庭的第零阶段,因为还没有真的组建自己的家庭。
第二个阶段就是成家。新家庭组建起来了,通过很慎重地选择对象、结婚,最后形成了一个二人系统,两个人要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规则。在这个周期有很多跟前面讲的个体生命周期重合的部分,比如说亲密和独立的议题。双方的生活习惯、背景,价值观都不一样,他们怎么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怎么处理彼此的差异,怎么样既亲密,又能够保留独立的空间,这是第二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好不容易形成了稳态。过了几年平稳的日子,又不行了。要开始催生了(笑)。好,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又是一个新的周期,进入了三人的系统。最关键的议题就是养孩子。通常来讲,第一个孩子对家庭是非常大的挑战,很多父母会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或者时间照顾这个孩子,或者没有经验。
除了养孩子,还有一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就是在这个周期,有的家庭会处在一个叫混合家庭的结构里。他们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负担不起保姆,那请谁来照顾呢?就是祖父母。请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住到家里,于是就从夫妻的二人系统,一下变成了三代人的系统,然后就还要面对代际的冲突。
这个阶段,叫做有年幼孩子的家庭。然后等孩子大一点,两三岁上幼儿园了,父母慢慢松了一口气,全家又进入了一个稳态。在稳态里,孩子就是家庭幸福的源泉,父母看到孩子觉得特别开心,真的很可爱,每一个人类幼崽在小时候都是非常可爱的(笑)。也很省心,小孩子比较听话,虽然也会闯祸,也有他的脾气,但是还好,基本上大人也能摸索出一套管理他的方法。直到什么时候呢?差不多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原来的方法就纷纷失效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稳态又不行了,又一次来到转换期,这次是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
以前父母说什么,孩子都是要听的,要他写作业他就写,哪怕他不愿意也还是要写,你最多加一句:「我告诉老师啊」,他就怂了。等他十几岁的时候你再试试?同样的话,你说我告老师了,他说你去告啊,赶紧去,你吓唬谁呢(笑)。父母发现再要像以前那样管着孩子,管不住了。前面我们也讲过,现在要建立一套新的规则,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沟通。
再往后,就是各位的家庭现在所在的周期,孩子离家。有的文献也叫做空巢阶段。
这个阶段又变回了夫妻两个人的系统,又记挂远方的孩子,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突然空出来的一大块。又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振荡。夫妻还没有老,正当壮年,在能力和社会身份上都处在巅峰时期,但是要准备走下坡路了。中年危机,有的家庭还要面对他们上一代可能在生病,包括孩子离家带来的冲击,大概会是这样的一个时期。中年人的艰难(笑)。
当然现在如果家庭有二胎或者三胎,这个空巢期可能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它会出现两个周期的交叠,就是大的孩子已经离家了,同时小的孩子可以顶上来,那么家庭就顺理成章地,把重心转移到对小的孩子的关注上。
再往后,跟个体生命周期差不多,叫做衰老和进入生命晚期的阶段,开始近距离面对死亡的威胁。最后第七个阶段,叫做鳏寡阶段。家庭解体了,失去了其中一方。两个人朝夕相处几十年,好也罢坏也罢,现在又回到一个人了,就很难,又要重新适应独居的生活。
但这只是一般的情况。还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丁克家庭,比如离婚,离婚之后再婚,还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混合家庭……细究起来,每个家庭都不一样。在家庭治疗里我们会画家谱图,用它观察不同家庭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家庭看成系统,它就符合生命周期的规律:反复在稳定和振荡中切换,保持一段稳定,然后来到新的周期。
讲到这里,我们为系统式心理治疗做的理论准备就差不多了。下节课,我们聊一聊把这套理论应用在心理治疗中,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