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武器
几年前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说他很责怪他的母亲。起因是看了我的一篇文章,讲亲子之间的辩证关系,父母对孩子严厉一点,有时候反倒让孩子更有动力(顺应或者反抗)。那么他就抱怨母亲太「软」了,对自己事事顺从,不提要求,导致他现在像温水里的青蛙那样一事无成。他对母亲提出这个批判,母亲的回答是:「胡说八道!」
那么他就希望我提供一些更明确的依据,出自哪本书,哪个学说,他好再跟母亲理论。
我不想被这样使用。我认为事情本不该那么复杂:一个年轻人想对他的父母发火,需要一套能让愤怒显得合乎情理的工具。倒不是说我不愿意成为这样的工具——毕竟自媒体提供的就是这个价值。我的顾虑在于,「理论」这东西带来的后遗症太多了。发火是很平常的事,有时情绪上头一点,话说得重一点,都还好,双方都知道这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但是抄起一个理论丢过去,就没那么轻松了。它可能构成一种束缚,一种对人的压制。
一个做夫妻咨询的同行告诉我,她最使不上劲的常常是那些「学过很多心理学」的来访者。他们说着什么亲密关系三元素、四骑士,分析起自己的关系模式也都是头头是道,但这些理论并没能让他们变好,反倒让他们更认定自己是不好的。
一位妻子在婚姻最艰难的时刻,跟丈夫一起听一门课。那门课的目标是拯救亲密关系,而她听下来,老师讲的每句话好像都在说「你应该忏悔」:你是不是总在指责对方?是不是翻旧账?你有没有过于计较对错输赢?如果你还在为自己辩解,你就是在防御……听完一节,他们就能在彼此的言行中找出新的破绽,而她又是内省意识更强的一方,更愿意反思自己的不足,结果是这段关系维持下来了,她却抑郁了。她学习之前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去他的!我就是跟他过不到一块。后来她只能说:这段婚姻不够好,但主要是我做得不好。
这就是做心理学科普最头疼的地方。理论本身没有什么错。同样的理论可能帮助过很多人,但对于那些尤其心悦诚服的人,它有太强烈的「规训」意味了,反倒让这部分人接收到更多的束缚——讽刺的是,他们往往是最虔诚的那批用户。他们通过学习理论积极改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变化是一分,增加的自我否定和互相指责却是十分。
既然是面向个体,不妨有话就直说,能不用理论的就尽量不要用。一对夫妻找我做咨询,妻子向我求证:「是不是夫妻关系应该比亲子关系更优先?」她记得我在一门课里提过这个观点。我说:他只在乎孩子,而你希望他更在乎你一点,是不是?她点点头:「心理学是这样讲的吧?」
我说:甭管心理学怎么讲,这就是你想要的。——你想要,你就大大方方地讲出来。
她不太确定能不能讲,这本身就是一重规训。因为她害怕讲这种话「没道理」。可是两个人哪有那么多道理呢?对方顶多是不同意,那就吵嘛,双方利益不一致,有矛盾再自然不过了。「没有矛盾」才是不正常。而试图用心理学的理论也好,或者别的什么权威去消解这个矛盾,本质上就是试图把对方的嘴堵上:我不但要你输,还要你输得哑口无言。因为这是专家说的:「你不应该这样」!
这就是理论的副作用,它总在用一副过于严肃的面孔,去界定什么应该和什么不应该。
而收到「不应该」的一方,就只能不做声。这是不容反驳的威压。他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沟通对象,而是一个壁垒森严的体系,是「正确」本身。它有义正辞严的专家,有精准的术语:这种沟通方式属于指责(criticism),指责是戈特曼(Gottman)团队提出的预测关系恶化的「四骑士」指标之一(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还有板上钉钉的参考文献(Gottman et al., 1994)。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你甚至都不能不高兴,道理不站在你这边。
但那些情绪不会消失,最多只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你猜它会给这段关系带来什么?
理论还有另外一个副作用,在使用理论武器的过程中,常常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我的另外一位朋友,经历过一段糟糕的婚姻,现在离异了。前些天她在孩子的学校听一场讲座。专家说:离异的父母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坏话。她感到不理解,就讲了自己在婚姻中受欺骗的经历,然后提问:孩子问我为什么离婚,我不应该实话实说吗?难道我需要编一个谎话,替他爸爸洗白?
专家说,那是婚姻的问题,你不应该为婚姻的问题剥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
这句话让我朋友耿耿于怀。我向她解释,专家讲的只是一个理论:夫妻的问题不要让孩子承担。这是有道理的,尤其考虑到一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受困于「忠诚于爸爸还是妈妈」的难题。可能的话,尽量让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独立开,各行其是。但这件事不能绝对化,不能忽略个体经验的特殊性。因为也有一些情况,父母一方为另一方打掩护,「为尊者讳」,会让孩子更愤怒。那些愤怒也会成为问题。如实向孩子说明真相也很重要。
朋友说,这些她当然知道。
我又说,这次专家没有搞清楚重点。听众有疑惑,说明她在真实的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超出了理论划定的边界。作为专家就要去回应现实的问题,比如讨论孩子问到了应该如何解释,假如情绪太强烈该如何处理,如何既不让妈妈受委屈又让孩子更释然……而不是削足适履地重复一遍理论。
但我的朋友还是摇头。她说所有这些她都懂,但她还是放不下,她始终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说:那你现在想要的是什么?
她想了想,说没有什么是她想要的。离婚这件事早就处理好了,孩子也很好,她没有任何现实问题是需要这个专家回答的,但就是对他不爽。
我说你可以把这个不爽说出来吗,假如你可以对他说一句话,你脑子里第一句话是什么。
她先爆了一句粗口,然后说:「你什么都不了解,你又有什么资格定义我做得怎么样。」
这句话让我们都很惊讶。她意识到,真正让她难以释怀的是专家最后那句话,她从那里听到了一丝「你没有做到,说明你不是个好母亲」的轻蔑,那个态度在她心里是一根刺。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那就是我们用理论去指导一个人的时候,虽然是无意,但也许会传递对这个人的定义:「你没有按照理论做事,这是你的问题。」
当然不是。世界上很多人不按照理论生活,照样活得很好。这时候唯一要修改的是理论,而不是修理这个人。每个专家传播理论的时候都需要意识到,自己讲的这些东西有多么容易变成修理人的工具。这样他们就不会把话说那么满,而是说:我有一个观点,适用于一些人,但肯定不完全对。很多事情只是「可能」,「建议」,「姑妄听之」。
不是专家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听众接收这些理论时需要多一个心眼:你在用理论,不是理论在修理你。就像一开始那位母亲,她听到不同意的声音,就说:「胡说八道」,我认为她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