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具体的人满意
当我说,你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一个常见的驳论是: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无法脱离社会,你必须遵守大家的规则。
这里有一个细小的置换,要展开讲讲。
人不可能拥有绝对意义的自由。再轻盈的人生,都有必需的配重,不可忽略的就是他人的权利。你有没有妨碍大家?但如果是在做咨询,我一定会问的是,这里的「大家」具体都有谁?你的生活方式给哪些特定的人带来过困扰?一旦指向某个人,跟前面说的「大家」多多少少就有些不一样。
两者的差别是什么?
你回答我,说有一个合租室友,你把音响开得很大就会打扰他的休息。现在问题就变了,变成你和这个的特定室友的特定问题。它是个性化的,解决的途径有很多种。包括你从此不开音响,或者你从此当他不存在。这是两个极端。更有可能的是你们达成相互满意的某种配合,比如协商出一个时间表,比如你把他发展成一起听音响的发烧友,又比如他愿意让一步,但你要给他买一副降噪耳机,等等。这样说下去就太细了,但你能理解我的意思。这就是一个事务性的问题,它是可协调的。
但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说成什么呢?说你的生活方式妨碍了「大家」,你跟「大家」犯冲。
扣上这样一顶帽子,问题一下就变得不可讨论了。解决方式只能是二选一,你要么服软,要么就等于自绝于人民。很自然地人们只能选择前者。你怎么可能置众人的利益于不顾呢?太自私了。
这是一种抽象层面上的准则。它把抽象的「大家」作为一个实体,就形成了一重具有道德属性的约束。它很重。根据这个约束,一切自我的,自在的,同时有可能跟他人碰撞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自我中心的,错误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这就上纲上线了,它甚至可能被定义为对品性的一种判断。如果一个孩子在屋里大吵大嚷,父母在制止他的时候就会说:「安静点!小孩怎么没点规矩?」而不是:「安静点!因为我喜欢安静。」
妨碍了「大家」,是难以反驳的道德劣势;
妨碍了某个人,协调的途径就多的是。
我的主张就是多试试后面这种说法,指向具体的人。它更灵活,解除了很多不必要并且想当然的限制。无论你是想干预别人,还是想拓宽自己的行为边界,这种思路都会带来更大的自由度。
年前刚在一个咨询里用过这个思路。孩子爱玩手机,咨询时也一直盯着手机看,妈妈激烈地制止,理由是「这样很不礼貌」。我问她,对谁不礼貌?妈妈说对每一个人。我说,这个屋里除了他就三个人,我们一个一个来。先说我自己,我觉得还好啦,别人看手机不会冒犯到我(我说话的时候反倒更害怕被人盯着看)。爸爸和妈妈如果感觉被冒犯,你们就说自己的感受,不用把我算进来。
妈妈说:「那就我吧,我觉得不礼貌。」
这时候孩子就放下手机了,开始对这个谈话表现出兴趣。他说可是我爸也一边说话一边看手机啊,你不也没说什么吗。我问爸爸怎么看,爸爸尴尬地说他同意妈妈。我说你支持你老婆,这很好,但我还是想问问你自己,刚才孩子看手机的那几分钟,你本人有觉得被冒犯到吗?爸爸说他也还好。
我对孩子说,你看,现在是你和妈妈之间有麻烦。你想在咨询的时候看手机,你爸爸和我都觉得还好,但是你妈妈会感觉不舒服,那我们就想办法解决这个麻烦。你怎么才能一边看手机,一边让妈妈感觉好一点?好像爸爸就有这方面的能力。
长话短说,他们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孩子每次看手机之前对妈妈通知一声:「我看X分钟手机行吗」。这个协议最后并没有被认真执行,因为我们都知道,真正的问题不是「看手机」也不是「不礼貌」,而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还有多大的控制力。这是一个权力议题,所谓你不应该这样做,这样对大家不好,真正的用意是把「大家」作为一个筹码,压在要约束的对方身上,形成控制。——但事情何至于上升到如此高度呢?更简单的办法是就事论事,把「大家」还原到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安置好一人一事足矣。这就增加了太多余地。孩子可以更自由地放飞(只要协调好有限几个人的困扰),父母也不至于陷入对失控的恐惧。
具体的人之间,矛盾再大也就那么大。
你很重要,你身边的人很重要,解决你们的矛盾也很重要(并且可行)。前几天有人问我,什么是心理咨询的理想结果。我说就是来访者成为更自在的人,可以按照他喜欢的方式去理解并融入这个世界。现在我再补充一个描述,那就是他在这么做的同时,也能让身边的几个人基本满意。
他不用妥协,讨好,自我压抑。走不到这么极端。他可以坚持自己偏好的生活方式,同时想办法跟身边的人商量,让他们对此感觉过得去——未必有多欣赏,但至少能理解,能凑合。这就够了。
做到这一点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在我做咨询的经验里,来访者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是有限的。想想以为很多,但在现实中掰起指头数一数,也只有两三个,四五个,最多不会超过十个人。一个一个看过去,非协调不可的矛盾其实没有几桩。但人们总是想当然地拿出「大家」,大家对我有要求:不多赚钱就会让家人失望;太计较自己的利益就会被朋友说自私;如果我失去现在的婚姻,大家就认为我很失败……我们习惯了拿这些想象限制自己。
「他」究竟是谁?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是他,不是大家。不要当成铁板一块的结论。结论这东西太厚重,太难以负担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活得不自在。我们先想象出密密麻麻的眼光,无孔不入地盯着自己,然后一动也不敢动。
完全不顾他人的看法而活,最勇敢的人也许才会尝试。心理学不用在这么终极的层面上解决问题。只要细一点,把抽象结论还原到现实的,有血有肉的几个人,在不委屈自己的同时关照一下他们。这就是力所能及的进步。从「我没有权利这样做」,变成「我可以,同时还要照顾到有限几个人」,这也是自在,并且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