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们这个时代还有红利吗?没钱没权没势的普通个体,跃迁的机会是否还存在?疫情暂时还没有完全消退的迹象,有人被“毕业”了几个月找不到新工作,有人辞职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下家,还有工作的人可能一个人被当三个人用……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普通人到底该如何实现跨越性的跃迁呢?最近“普通人如何……”的标题很多,原意是想说,我的这些办法,不仅精英能用,普通人也能用。但用的太多,普通人三字成为了某种理直气壮——我没有能力、没有优势、没有学历、身处小城,还有机会吗?我理解提问的这位朋友的迷茫,但他现在的经历,也许正是自己创造的困境。比如有人说:“我一无所长,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本身是矛盾的。一无所长怎么可能与别人竞争?就好比我闭着眼睛,怎么才能看到世界?改成“我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愿意花3年时间去打造,我可以在什么方面投入?”这样的问题就有解很多。如果真的有人给你传授“普通人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获得的跃迁机会,时代红利,XX杠杆”……别信,那是割韭菜的镰刀,切记切记。
因为跃迁、红利都是少数人的结果,你要抓住红利,有机会跃迁,就要先撕掉给自己贴的“普通人”标签,做个少数人。疫情期间,餐饮业艰难求生,一个小打印社的美工,平日给餐馆做菜单的,自然也没有什么活儿干。这么不景气,能有什么机会?他发现很多餐馆请他们设计包装盒,因为外卖兴起来了。饭盒的设计很讲究,菜送过去,30分钟不凉;打开外卖塑料袋,看到的饭盒,决定了食客理解的价格;餐盒上的小纸皮设计,决定食客进入福利群的机会,而群里有多少人,又决定了下一轮订餐的数量。这里面门道很多。他开始专门做线下打印社转型外卖的整体UI设计,同样的工作量,但单位时间收益能高十多倍。过去做设计是美化,现在是救命(救餐馆,救自己)——生意慢慢做起来了,竟也做成了千万级的设计工作室。
再难的境遇也有机会,就看你愿不愿意花心思去找突破口了。
1996年,很多优秀的人都去了国外,留在了那。徐小平、王强回国,和他们出不了国的同学俞敏洪创业,成了新东方。同年,张朝阳回国办了爱特信(搜狐前身),过几年,李彦宏回来办了百度。2000年,无数优秀的人都去了外企IBM、宝洁。一些土鳖只能聚集在中关村、深圳搞互联网,他们是海龙商厦卖光盘的刘强东,好几次想卖掉QQ没能出手的马化腾。2004年,985的计算机学生毕业就涌向了中关村,水平不高的,只能去杭州加入卖袜子衣服的公司阿里巴巴。2014年,南昌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都想去做演员。大三学生李佳琦觉得没意思,被欧莱雅选中,做柜台口红销售,卖了3年口红。2016年直播风开始,他决定试试看。每个时代的红利和个体跃迁,都不属于随大流的普通人,而属于敢于尝试的逆行者。任何行业,都是1%的人赚走了99%的钱。如果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如果我是“能抓住机会的少数人”,此刻应该做什么?
03
不过我想,大部分人,最终也不愿意成为逆行者,因为少数人太累,虽然收益大,但胜出概率也低。我不是大唱红歌,而是纵观全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未来20年稳步上升,是大概率的事。保持乐观,好好干。如果孩子现在报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就鼓励他好好学,最好读个研。还有学医、读心理的,5—10年后,收益会很不错。国家在农业里,投入了比当年4万亿基建更高的预算,未来乡镇、农村的复兴是个大机会。身处中小城市的人,应该更接近这些机会,抓住它,等一线城市的大企业进来,打得过打,打不过被收购或加入也很好。直播、短视频都是线上服务,未来线上会继续火下去,可能会出现新的内容载体。但温暖的内容,有希望的教育,是未来的主旋律。工作不好找,赚钱不容易,会让一些人更期待就业机会,更多人希望逃离现实,看看喜剧大赛或脱口秀。以上这些机会,可能无法让你一夜暴富,却是我们普通人能抓住的,切切实实的可能性。慢慢去做,花个三年,守住一个,相信我,会有殷实收益。
无论你准备做副业、自媒体、斜杠,读写都是基础的底层能力。尽快提升这项能力,也许就是你需要的“普通人跃迁机会”。我发起的「阅读写作3天训练营」已经到43期了,我会在里面介绍我自己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所有底层心法,一站式打通从读到写。只需0.99元,10月31日开营。
👇扫码报名学习👇
《未来3年:保住工作,捂紧口袋,别瞎折腾》
《知道你不想上班,但这两年千万别自由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