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一周微评】我对测绘地信发展战略的点滴思考
“要充分考虑智能机器人和虚拟现实(VR)技术给我们行业带来的影响,后面的十几年将会是飞速发展的时期,会带来很大的变化,比如无人机、无人驾驶,从而自然引出高精度地图的普及,使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需求……”,上周五参加一个测绘地理信息战略发展研究实施方案的研讨会——商议如何实施战略研究,我在会上做了简短发言。
这个小型研讨会是由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发展战略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主任委员扩大会议,作为其中一位副主任委员,我很荣幸参加了会议(十来位主任委员中唯一一名企业代表,咱可是全勤的——有必要自我表扬一下),去之前还没搞清是开什么内容,跑过来才知道原来是商讨那么大件事。
在启动战略研究以前,召集专家来研讨如何开展研究也是有必要的,集思广益,明晰思路,寻求方法,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因为之前战略研究的承担单位国家局发展研究中心做了比较充分的功课,比如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原则以及研究内容等都有详实的论述,面面俱到,因此会上对具体实施方案提得比较少,反倒对今后的战略思路提得比较多,这会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大家都很关心。
我们是企业经营者,小小企业的当家人,本来从来不会去考虑行业的国家战略。我还在会上开玩笑说作为企业,能做好三年战略规划就很不错了。我们一般就是考虑明年的事,毕竟市场变化太快了,很难有长远的规划,顶多有长远的目标和愿景。
而今既然要讨论到这么宏观而且这么长远的事,那我们也不妨脑洞一下,给行业主管部门出出主意。站在市场的角度、从企业的视角来看未来的发展,相信也是有必要的。当然远不应仅仅我一个人的看法,而是要集合很多企业经营者的看法,我只是一家之言,不足参考。
国家局以前做过两次大规模的战略研究,分别在2004年和2010年,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比如第一次就提出到20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适用、及时的测绘保障,使我国测绘事业的整体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加强基础测绘、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两大战略任务和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第二次则明确了到2030年的发展方向、思路、目标、行动等,在此基础逐渐形成36字的战略“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尤其是提出和组织实施了地理国情监测。
而现在要研究的是2020-2050年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重点、对策、路径等,尤其是重点细化2020-2030年发展战略,并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要求出发,对2030-2050年测绘地理信息战略进行展望(也只能展望一下,太遥远了)。
我认为,就算是到2030年,还有近13年的时间,应该会发生巨大变化,要预测发展趋势都相当困难,尤其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不确定是常态,要把握住真是极其不易。当然,再难预测,也总要尝试去做一个预判,很多大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这样才能给未来之路做一个指向。
我想,既然是中长期战略规划,核心的就是要把握未来的需求变化,尤其是科技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从解决现在以及今后的痛点出发,从而确定未来的预期目标,有了目标,就知道该怎样来实现。
如果认同,那么就要看未来的需求会有哪些?特别是看清有什么主要的新技术、新科技,会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发生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大课题,在此不可能展开讨论,我们知道大的会包括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企业的需要、个人的需要以及国家安全的需要等等,都需要很好地研究。
在此我仅提出了一点,除了要关注“移大云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外,还需加上“智”和“虚”(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这几点将会成为未来十年影响各行各业的新兴科技。加上跟我们密切相关的航空航天技术、卫星导航技术,这些科技创新一定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此不做进一步描述。
这些变化就会引发一个高精度地图的热门需求的问题,包括手机高精度定位、室内定位等,会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服务。比如自动驾驶、无人机快递、室内停车场导航、共享单车的精准管理(停放在指定地点范围)等等,都是大众消费的热点,我们该如何应对?尤其是安全保密的问题、测绘资格准入的问题,都会成为一个难点焦点,需要做怎样的政策和技术的突破?
这次两会吉利汽车老板李书福就提出了资质开放的问题,还有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钟天华提出高精度地图保密的问题,会影响北斗的普及。这些行外人,都提出了很尖锐的行内问题,我们如何应对确实要好好研究。他们代表了公众的呼声,代表着未来的应用趋势,需要今天就面对,有点迫在眉睫了。
因此,我们未来战略一定要将类似的需求列入其中,力争能解决,还要解决得比较好,就跟当年的电子地图导航一样,既是痛点,也是需求点,也算有一个圆满的解决。
我认为,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重点已经从过去的面向政府转移到面向大众了,不仅要服务好大局、服务好政府部门,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服务好亿万的消费者,这才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就跟当年的信息化一样,早期是政府、接着是企业,再下来就是普罗大众,成为老百姓天天要用的东西(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因如此,我们的管理模式、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导向、关注重点等都要发生巨大变化,这是要好好考虑的。
从管理模式来讲,首先要兵分两路,一路是应对国家、政府部门的需求,这是公益性的问题,责无旁贷,需要在能力上、手段上加强;另一路是面向大众,这是市场行为,既要管,更要放,如何拿捏好这个度,是一个高超的智慧和艺术,管得住、放得活才是最好的效果。
科学布局“十三五” 谱写发展新篇章——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召开场景
从测绘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进程来看,是先从无到有(第一次战略研究)、然后是有到用(第二次战略研究),接下来就是有到精的过程(第三次战略面临的问题)。
十几年前持续的数字城市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西部测图、海岛礁测量、1:1万地形图全覆盖等,都是解决有的问题;而到了第二轮则是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智慧城市等,重点是现有成果如何用的问题(当然也是继续解决有的不足);而未来十几年,则是从用到精了:调查更精细、成果更精准、应用更精确,从而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各行各业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包括政府各部门,同样是要更加精细化管理,因此才要不断的展开调查、测量。如农经权、不动产、农房调查、网格化管理等,都是从粗放走向精细化的过程。不仅地上,还要地下,不仅要三维建模,还要精细化建模,甚至要建筑建模(BIM),都是越来越细了。按照刘先林院士提出的全要素测量设想,那更是无微不至了!所以才会有下一个万亿产业的形成。
当然,将来不仅要精,还要全面(如全球测绘、海洋测绘)、实时(如交通出行,就要实时出结果)、移动(在智能终端能解决)。
由此看来,我们行业面临着巨大需求的来临,确实会迎来万亿产业。因此,如果还延续原有的管理模式,肯定适应不了未来的需要,比如生产型服务模式,事业单位充当承担任务的主角,测绘准入门槛过高,安全保密问题无法突破等等,都会大大制约产业行业的发展,那是在千亿级规模的模式和体制,而今要适应万亿的发展,肯定要突破。
那么个人认为,总体思路就是采取“小政府大市场”的模式,精干开明的政府,调动市场力量,调度少量的下属事业单位能力(少量国家队承担公益性任务还是必要的),既要满足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要求,又要确保市场的公平良好运行。
到2030年的总体目标就是形成新型管理体制,让测绘地理信息协助国家实现世界强国的战略意图,成为政府部门高效管理的基础设施,满足人民群众未来美好生活的位置需要,保障国家空间信息安全。
战略核心点就是构建万众应用地理信息的生态环境,各行其道,各得其所。政府干政府的事,企业有企业的生存之道,只要在法规范围,可以任尔驰骋,但一旦突破红线,政府又管得了管得住。这就要求政府“小”一点,“无为”一点,“宽松”一点,真正强大的企业绝非政府管出来、培植出来的(除非垄断行业),而是在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环境中自己成长起来的。
如果市场中既有撑天大树,也有芝兰玉树,还有成长小树,那就是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不就是一个生态环境吗?如何才能造就一片森林,就是未来的战略要点,这里也不展开论述了,相信有很多育林人都懂的。
也说了不少了,未必有逻辑,能看到这里的人已经很赞了,也一定很有想法。以上算是我抛砖引玉吧,期待有更多能人志士参与其中,为大家的未来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