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事业单位】“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再延5年!


特别关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发布了文化产业的又一重大利好消息。“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再延5年,光明日报对此作出深度解读。


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中,最有含金量、最重要的、大家最为关注的是“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这次国办的《规定》给出了明确答案: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据了解,2004年至2015年,全国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转制文化企业共4788家,12年税收优惠额为602.6亿元,年均约50亿元。


业界专家强调,政策是外部环境,任何一种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与调整。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做强文化企业,更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双益统一,固然需要文化经济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但核心和关键还是要文化企业用好政策“窗口期”、练好内功。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切实解决自身问题,优化结构、创新业态,向改革要效益,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刚启动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涉及土地、资产、收入分配、人员安置、社会保障、财政税收等一系列专门的配套政策。这套“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被宣传文化系统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同时也是含金量很高的优惠政策,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套政策每隔5年修订和延续一次,已延续过两次了,今年还会不会第三次延续?文化产业界对此十分关注。国务院办公厅的这两个重要规定一锤定音,释放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烈信号。


1、15年坚持不懈支持转制文化企业


在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中,最有含金量、最重要的、大家最为关注的是“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这次国办的《规定》给出了明确答案: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


据了解,2004年至2015年,全国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转制文化企业共4788家,12年税收优惠额为602.6亿元,年均约50亿元。


为什么要对转制文化企业进行扶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分析,不同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内在动力不足是困扰改革的棘手问题。15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坚持不懈支持改革发展,以释放政策红利的方式,激活改革的内在动力,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现“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


 国有文化单位转企后,基础差、底子薄、包袱重,在技术迭代快、市场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急需“扶上马,送一程”。云南省出版集团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17年营业收入68亿元,利润总额为5.9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免征企业所得税4829万元,同时享受出版物增值税返还等优惠。集团公司把税收优惠的资金,一方面投入到更新改造印刷设备、新建或改扩建图书发行网点上,“补短板”;另一方面投入到重点图书出版上,加强内容生产,“强主业”,增强企业后续发展能力。


“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延续,将使国有文化企业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双效统一’有基本的兜底保障,有利于增强文化企业对社会效益成本的承担能力。”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看来,改革最重要的是稳定队伍和人心,通过相关优惠政策,能让转制文化企业的员工吃上“定心丸”,把精力用于发展和创新上。


2、优惠政策起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给点土壤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形容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放大作用,15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明确了政策导向,释放了政策红利,优化了政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至2017年5年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13%,高于同期GDP的增速。


 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使声势浩大的文化体制改革“波澜不惊”。15年来,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近7000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此消彼长,文化市场主体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数据,截至2018年2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41万户,同比增长高于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


 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的“劲风鼓帆”,使文化旗舰悄然起航。社保衔接为转制单位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土地处置政策降低了改革成本,财政税收支持技术投入和扩大再生产,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骨干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实力和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体现了文化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2018年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主营收入3768亿元、净资产4569亿元、净利润421亿元,三项指标全部创历史新高,且净资产首次突破4500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400亿元。


3、文化企业要用好政策、练好内功


“现在的支持,是为了以后的不支持。已连续支持15年,加上这次的5年,一共将是20年,文化企业只有加快发展才不负众望。”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经历了改革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国电影票房不到10亿元,只有几千块银幕;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电影荧幕超过5万块,居世界第一。“转制文化企业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才能抓住发展的新机遇”。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尽管转制文化企业成长很快,但对比民营文化企业活跃的并购重组,对比国外文化巨头咄咄逼人的‘抢关夺寨’,还要居安思危,加快改革发展。”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建议,转制文化企业要从两方面发力:既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还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开拓文化企业发展的新格局、新境界。


业界专家强调,政策是外部环境,任何一种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与调整。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做强文化企业,更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双益统一,固然需要文化经济政策的扶持与保障,但核心和关键还是要文化企业用好政策“窗口期”、练好内功。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切实解决自身问题,优化结构、创新业态,向改革要效益,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18〕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拟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8年12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关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构建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正确导向和经营方向,坚持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依法定程序,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进入董事会、经理层、内设监事会,党委(党组)书记同时任董事长(执行董事)、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党员总经理一般担任党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书记一般进入董事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研究讨论涉及内容导向管理的重大事项及公司运营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事项,并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的前置程序。建立健全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司律师的作用,促进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三)从事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公司,设立总编辑或艺术总监等专门岗位,设董事会的,须设立编辑委员会或艺术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有关内容导向管理的重大事项提供决策咨询。
(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进一步聚焦主业,压缩企业管理层级,将投资决策权向三级以上企业集中,减少法人户数。
二、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五)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完善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业进一步理顺关系,推动主管主办制度与出资人制度相衔接。
(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要认真做好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等基础工作,依法落实原有债权债务。国有文化企业公司章程制定和修改、注册资本增减、重组整合、破产解散、改制上市、国有产权转让、无偿划拨、组建集团、发行债券、法定代表人变更等重大变动事项,报同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审批,并按有关程序和规定办理。
(七)国有文化企业依照相关规定定期报告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和社会效益情况。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与社会效益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八)建立健全文化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通过国有资本金注入,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布局优化。
(九)推进国有文化资本授权经营,形成国有文化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增强实力、活力、抗风险能力,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
三、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
(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对于清查出的资产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进行核销;切实维护银行合法债权安全,严肃处理各类借转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转制后财务制度应执行《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制度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
(十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转制后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经批准可采用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参股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用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进行土地资产处置。
四、关于收入分配
(十二)转制后执行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由国有文化企业自主编制,按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后执行。完善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工资效益联动指标应同时选取反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指标。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并结合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使职工工资收入与其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和企业主管主办部门要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国有文化企业收入分配秩序。
(十三)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机制,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公司的负责人收入分配应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考核结果挂钩。
五、关于社会保障
(十四)转制后自企业登记注册的次月起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十五)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也可按照所在统筹地区相关规定纳入离休人员医药费单独统筹,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中,原享受公费医疗的,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基础上,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医疗补助。
(十六)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设在地方的出版单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单位在地方的派出(分支)机构的人员,转制后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
六、关于人员安置
(十七)对转制时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内的原事业编制内人员,本人申请并经转制单位批准,可以提前离岗,离岗期间的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照国家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十八)转制时,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自企业登记注册之日起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转制后根据经营方向确需分流人员的,应按照规定处理劳动关系,对符合支付经济补偿条件的,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十九)转制企业应当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转制时,对提前离岗人员所需的基本待遇及各项社会保险费、分流人员所需的经济补偿金,可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预留或从国有产权转让收入中优先支付。净资产不足的,财政部门也可给予一次性补助。
七、关于财政税收
(二十)财税部门应认真落实适用于转制企业的现行财税优惠政策。
(二十一)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在预算中拨付;转制前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尚未解决的,转制时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拨付解决;转制前人员经费自理的离退休人员以及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住房补贴资金,由转制单位按照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企业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政策以及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从本单位相应资金渠道列支。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
(二十二)为确保转制工作顺利进行,同级财政可一次性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主要用于资产评估、审计、政策法律咨询等。
(二十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
(二十四)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五年内免征房产税。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可继续免征五年房产税。
(二十五)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转让或划转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等,符合现行规定的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六)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二十七)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2020年年底前省属重点文化企业可免缴国有资本收益。
八、关于法人登记
(二十八)转制后的企业名称,应当符合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原单位名称中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的,按有关规定经批准可继续注册使用。
(二十九)转制后须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并依法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九、关于党的建设
(三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要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做好党组织设置工作,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坚持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和工作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领导作用。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企业章程,明确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设置形式、经费保障等内容和要求,确保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关系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则确定。党委宣传部门、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国有文化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
(三十一)转制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党建工作机构、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应设置专门的党建工作机构和专职抓党建工作的副书记。积极吸收各方面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入党,着力扩大在采编、创作等岗位的党员比例。建立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制度,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由中央宣传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确定并发布名单;地方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按照登记管理权限,由地方各级宣传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和发布名单,并按程序抄送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除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所列政策外,上述政策凡未注明具体期限的,执行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关于财政税收
(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支持文化企业发展。
(二)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含数字拷贝)、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城市电影放映服务,可以按现行政策规定,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三)对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和农村有线电视基本收视费,免征增值税。
(四)落实和完善有利于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大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力度,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六)加大财政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支持,将文化科技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七)通过政府购买、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加大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投资力度,完善政府投入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促进多层次多业态文化消费设施发展。
(八)认真落实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等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二、关于投资和融资
(九)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并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
(十)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投资核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一)鼓励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创新基金投资模式,更好地发挥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十二)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资产证券化,鼓励文化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文化项目。
(十三)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扩大融资,鼓励以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和项目未来收益权提供质押担保以及第三方公司提供增信措施等形式,提高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十四)针对文化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变现等办法,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权登记公示制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并购融资、订单融资等贷款业务,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鼓励开发文化消费信贷产品。
(十五)探索建立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制度。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分类监管,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分散风险。
三、关于资产和土地处置
(十六)发生分立、合并、重组、改制、撤销等经济行为涉及国有资产或产权结构重大变动的文化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中发现的资产损失经确认后应当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
(十七)文化企业改制涉及的原划拨土地,改制后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为授权经营或国有控股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经批准可采用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文化企业改制为一般竞争性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用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进行土地资产处置。
(十八)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产业的,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
(十九)将文化类建设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保障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利用闲置设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将城市转型中退出的工业用地根据相关规划优先用于发展文化产业。企业利用历史建筑、旧厂房、仓库等存量房产、土地,或生产装备、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四、关于工商管理
(二十)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具体按国家法律规定执行。
上述政策适用于所有文化企业,执行期限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

重磅!中组部、人社部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

一图带你算明白! 看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帮你多拿多少钱

关注|绩效减负是真的,医生终于松了一口气

重磅!江西省这些省直事业单位重大改革!涉及多个行业和系统

  事业单位改革培训班会员免费参加全年会议

  点击查看详情 《免培训费会员卡办理方案》


【声 明】本平台信息来源都会注明出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本订阅号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