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友梅校长:在大学,夯实人生发展的基础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冯友梅在2019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致辞


在大学,夯实人生发展基础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亲爱的 2023 届同学们,欢迎你们!


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这里,需要感谢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和昆山市的支持,感谢他们创建昆山杜克大学的远见和雄心。感谢 2023 届同学们的家长和曾经的老师,因为他们的培养,昆山杜克大学才能够迎来你们这样优秀的学生。感谢昆山杜克大学所有捐赠者的慷慨支持,由于他们的帮助,很多同学得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下面,我想对 2023 届的同学们说一说我对你们的建议和祝福。


你们是一届特别的学生,昆山杜克 2013 年成立,你们将于 2023 年毕业,你们将见证昆山杜克的第一个十年;你们也是一届优秀的学生,从全球 80 多个国家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你们中有 15 岁的少年大学生,有国际科学竞赛的获奖者,有被习近平主席寄语成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的国际交流使者。祝贺你们!


同学们,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我想你们会花不少时间思考如何度过这四年,尤其是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想在这三个方面提供一些建议,我更相信你们会找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01追求全面发展,学会自主学习
我的第一条建议是:追求全面发展,学会自主学习。
昆山杜克大学的通识博雅教育体系,鼓励你们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专业进行研修,以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既广博又相对专深的人才。
通识博雅教育培养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态度。学习人文将为你打开了解历史和社会的窗口,赋予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洞察力;学习科学将展示你一个奇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培养你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通过文理兼修的学习,你的内心世界和人生体验将变得更加丰富和辽阔。

大学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一是要有热爱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乐于攻坚克难、抽丝剥茧;三是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成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


昆山杜克大学提供的整合式课程、问题导向研究和跨学科设计专业,非常有利于上述三个要素的培养和构建。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之间不断地相互提问和鼓励、小组讨论中相互的启发和质疑、实习课上的分工和协作、参与科研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实际解决某个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都将给予你们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智慧,质疑反思的能力和态度,总结归纳的科学和严谨。
在 DKU,人才培养真正体现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特点,无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国内国际,各种人和事都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意义是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尽可能地提供平台、条件和支撑;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团队倾情投入,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更是昭示了不凡的品格和追求;而学生们的主体、主动、甚至主导作用显示了强大的驱动力。
学生们热爱学习,教授们热爱教学,整个学校以学生和教授为中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这就是大学该有的样子。



02坚持志存高远,注重脚踏实地


我对同学们的第二条建议是:坚持志存高远,注重脚踏实地。我希望你们既有服务社会的宏图大志;也能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人的故事:2012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杜克大学教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他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研究  GPCRs,也就是 G 蛋白偶联受体。


他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便开始从事这一研究,在 80 年代他便因发现和提纯 GPCRs 而在药理学领域名声鹊起。但随着同行在 G 蛋白相关领域的研究于 1994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家都认为这一领域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他仍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和实验,并最终进一步揭示了 GPCRs 的内在工作机制,破解了人体信息传导系统的秘密,即身体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并向细胞发送信息。莱夫科维茨教授因此获得 2012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尽管已近八十岁高龄,莱夫科维茨教授仍坚守在实验室,潜心研究,并指导博士生的实验。据他的学生回忆,就在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的前一天深夜,他还在办公室与博士后讨论问题。一项前后进行了逾四十年的杰出研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功夫不负有心人。科学,是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
包括莱夫科维茨教授在内,杜克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至今共出了 1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遍布物理、化学、医学和生物等领域。我相信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是冲着诺贝尔奖而选择走上学术道路的,因为获奖的概率毕竟实在微乎其微。但他们有发现知识、追求真理、服务人类社会的远大志向,同时他们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篇论文,最终,他们的付出和贡献,得到了诺贝尔奖的承认。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也曾在诺奖颁奖典礼上说“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篙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人生就像登山,胸中无山,才有登上顶峰一览众山小的勇气;眼前有山,就能专注脚下,行稳致远到达山顶。我希望你们也能做这样的登山者。
03提倡美美与共,尊重和而不同


我今天给同学们分享的最后一条建议是:提倡美美与共,尊重和而不同。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说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处和睦。
你们这一届 325 名同学,来自 28 个国家。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和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相遇、相识、相知,是重要的人生功课,更是难得的人生际遇。你们的学长、2022 届一位来自中美洲的同学表示,他感觉自己在短短一年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变得更加尊重别的同学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也更有同理心。他还总结出了跨文化交流的体会——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时,要保持尊重和开放,不要让无知演变为偏见。
另一方面,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思想和智慧,我希望你们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和而不同”就是说既要和谐,又不要随便附和。比如,所谓的热门专业,或者别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是你的兴趣和天赋所在。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无比坚定,才能激发出最大潜力。因此,学校竭尽所能,希望你们能保持对自己的真诚,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当然,真正杰出的人,会保持自己独特的的思想和智慧,但同时也能和大家和睦共处,做到和而不同。同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如果能够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就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中国古代《旧唐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同学,就像一面面镜子,为你打开全新的世界,也反照你能够多角度审视自己。望同学们珍惜昆山杜克多元文化环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兼具全球视野、自省精神和换位思考能力的未来领袖人才。


同学们,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学校附近有一条道路是以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命名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的科学家,曾在昆山担任地方官。同样,在杜克大学和武汉大学的百年校史上,也曾诞生了包括学界、商界、政界在内的无数杰出人才。


虽然昆山杜克是个年轻的学校,但你们的学长们也已经创造了不少动人的故事。我们的首届本科生中,有人将留了许久的长发捐赠给白血病康复儿童;有人自发组建公益小组服务周边的老人和儿童;有人利用寒暑假去斯里兰卡、尼泊尔、肯尼亚等世界各地做义工。我们还有不少硕士生在毕业后投身于公共卫生、环境健康领域,为癌症治疗、为传染病防治、为保护环境等而努力。他们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尽管世界不完美,但无限的未来和希望就靠我们大家去描绘和建设。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世界兴,昆山杜克的学子们将无愧于时代赋予的责任。


2023 届的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会在治学、修业和做人的道路上,创造出属于你们的精彩故事。在接下来这几天学校有关单位负责人会为你们介绍学业、生活等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了解,特别是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校园学习和生活准则等。在此,我也想对家长们说几句话。纪伯伦的诗中曾写道: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箭矢。你们的孩子已经或即将成年,你们对孩子越信任、越放手,孩子就走得越稳、越远。我们昆山杜克的学子一定无愧于这种信任!


再次欢迎你们,2023 届的同学们!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家长们!



推 荐 阅 读

昆山杜克大学的中国之路

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