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价能否拐向美丽“新世界”?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499篇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推荐听听。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政府收地用来建设公屋,我们是乐意配合的。”
昨天,香港地政总署发布了一则公告,拟收回超过748块私人土地,总面积达68公顷,这些土地将用于发展和建设新市镇工程。
这748块土地中,有近10公顷的土地,属于香港地产商恒基兆业所有。
众所周知,恒基兆业是李兆基家族的产业,李兆基和李嘉诚、郭得胜、郑裕彤四家在坊间一直被公众称为“香港四大家族”。
港府这一次征地动用了《收回土地条例》等多项法规,《收回土地条例》并不是一则新近通过的法律。但历史上,港府很少祭出这则法规一次性征收大面积的私人土地。
在媒体的统计中,从2015年到2017年3年间,港府应用此项条例,一共只征收了1.5公顷土地。
在这则征地公告发布的前一天,全香港都在关注的劲爆消息也和土地有关:
香港知名富二代,郑家大少爷郑志刚在新世界集团业绩发布会上,宣布要捐出300万平方英尺(合27万多平方米)的农地,用于兴建公屋及相关设施,希望纾缓香港社会房屋短缺问题,回馈社会。
这是相当大面积的一块土地,如果你对27万平方米的土地没有概念的话,那超超告诉你:
如果这些地全部建成房子,以在香港绝对算“舒适”的5倍容积率来算,可以满足45000人的居住需求。就这,还是按人均30平方米的面积来算的,要知道,香港人均居住面积,才不过15平方米而已。
自“返修例抗议”以来,香港的不稳定局势已经引发了太多的讨论和关注,而这其中,年轻人仰望香港极高房价所造成的心理“窒息感”,经常为人们讨论的“症结点”之一。
解决香港人的住房问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绝望焦虑的情绪,一直以来都是香港社会的棘手问题,这几乎成为了香港政府最迫切的民生工程。
郑志刚哈佛毕业,智商没的说,郑公子贵为全香港最有钱的80后,在香港的多事之秋捐出如此多的土地,难怪被香港人赞为“十分会做人”了。
至此,“四大家族”中已有两家主动割肉为香港解决日益紧张的住房问题,贡献了真金白银。
郑公子的慷慨捐赠虽然否认和港府或将加速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有关,但这两条香港地产界的重磅新闻,的确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这一次,香港楼市会拐向另一个美丽“新世界”吗?
(二)
经济学常识告诉超超: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香港的“棺材房”和“劏房”世界知名,也可以说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景”。北漂一族最惨也不过是住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与住在笼子里的香港底层民众相比,幸福太多。
香港房价全球最贵,根据经济学常识,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土地过于稀缺,实在无法满足700万人的居住。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香港是小,但也没那么小。或者说寸土寸金的香港,其实土地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稀缺——事实上,香港仍然有面积非常大的未开发土地存在。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我在香港规划署找到了这张图:
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香港目前可以开发的土地还不到香港总面积的30%,而这其中,住宅用地(包括私人住宅、公屋和乡郊居所)仅仅只占7%。
什么概念呢?爱比喻的超超这样跟你形容吧:
这就像面对森林大火,放着高压水枪不用,一群人拿着一根注射器试图努力把火“射”灭。
并不缺建设用地的香港,土地供应却一直捉襟见肘。
为何香港不加大土地供应?当供需逐渐平衡时,房价自然而然就会降下来,这其中原因很多,包括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历史遗留问题、97经济危机救市和环保势力的阻挠都有。
不避讳地说,实在是绑在香港房地产身上的利益相关者太多了,这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随便动那一面,就有人会开始大喊闹事。
事实上,为解决棘手的住房问题,港府从未停止过努力:
现特首林郑月娥去年10月发布过一份施政报告,报告重点聚焦于香港土地供应问题,林郑月娥的措施是:填海造地,计划建造约1700公顷人工岛。
“填海造陆”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香港一直都有填海的历史,1700公顷的新土地可以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不言自明。
但结果呢?当然是游行、抗议、坚决反对啦!
90年代末,港府曾试图展开“新界东北规划及发展研究”,希望在新界东北的大片荒地上兴建新居民区。
计划刚公布,结果呢?当然是游行、抗议、坚决反对啦!然后,这项研究就几乎彻底搁浅了。
更不必提董建华提出的“八万五计划”,计划每年兴建8.5万套住宅,10年内就能让香港7成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住,不必再轮公屋,挤“棺材房”。
结果呢?当然是游行、抗议、坚决反对啦!
香港用自己7%的土地,解决了700万人的居住问题,换句话说,只要多增加1%的土地供应,香港差不多就能解决100万人的居住困难问题。
但没办法,要环保,要长满荒草的郊野公园,回收土地要征询公众意见,要自己的房价不能跌……
“既要……还要……且要……”各方利益的纠缠下,港府像一只满身是劲儿的陀螺,努力运转却无奈只能原地打转。
(三)
无论香港还是内地,解决高房价的关键不在于“限制”,而在于“供给”。
“限字诀”的根本问题在于:
没有放开供给,反而虚假地限制了民众的刚性需求,那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政策稍有松动,房价就开始报复性的暴涨——类似的场景,我们已经见识过太多次了。
虽然公屋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属于个人的房产,但其舒适的居住环境,显然比“棺材房”带给人的幸福感要多的多,这可以极大缓解底层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若港府大力行使《收回土地条例》,征地建公屋及长租公寓等惠民房屋,当然能够立竿见影地解决香港青年一代“注定绝望,买不起房”的心理窒息感。
但必须承认,很多人对年轻人买不买得起房子,心理情绪有多么不满并不十分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利益。
很多大陆网友习惯在高房价上骂“四大家族”,比如最近李嘉诚就在内地遭受不少骂声。
但其实,反对政府大规模兴建公屋,解决紧张住房问题的人,还有许许多多香港的普通人。
供房贷的香港人才没闲心关心年轻人的诉求,他们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只要我辛辛苦苦供的房子,不掉价就好。
遥想“八万五计划”时,有超过50万中产阶层上街齐声抗议反对,因为巨大的市场供应造成了房价下跌,已经“上车”的中产,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
这是典型的“公交车效应”:
没上车的时候喊:“往里走往里走,还能再挤一挤”。一只脚刚迈上车厢,转身就对着车下拥挤的人群喊道:
“甘霖娘啊!不要再挤了,等下辆啊”。
《收回土地条例》被坊间称作解决住房问题的“尚方宝剑”,如今,这把剑终于有要举起来的意思。
“想砍下去”从来不是问题。其实,问题的关键一直是:可能会被宝剑伤到自己皮肉的那群人,“不想让这把剑砍下去”。
历史书其实挺无趣的,因为读来读去,你会发现它总是在“重写”。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你还可以读】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