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光棍们的“被窝”还会继续冰冷下去

慧超 思维补丁 2022-08-07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55篇文章

非常好听。

头图为一场乡村婚礼。


“永远不要忽视个体”。



(一)

 

一位研究“三农问题”的博士生导师,写了篇文章叫《“暖农村大龄男被窝工程”很有必要》。



众多大龄男打光棍可不是小问题,是社会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农村娶媳妇难不是小问题,社会开展“暖农村大龄男被窝工程”很有必要,让广大农村大龄男感到更加幸福。

文章里的这些措辞,可以说是忧光棍之所忧了。
类似的观点,还出现在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上,这位委员更是直白,公然说出了:
农村单身男年纪大生病了没人服侍,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负担。


毫无意外,博导和这位政协委员都被骂惨了。
这二位恐怕会觉得自己被骂是件很委屈的事,毕竟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农村男青年如果出现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婚配困难,成为光棍。这些被压抑的荷尔蒙,很有可能异化为对社会的不满,从而造成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不得不承认,这种逻辑就很男权主义。
怎么说呢,社会的话语权由男性掌控,社会的潜在不稳定因素由男性造成,但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自信且勇敢的男性们给出的解决方式竟然是将女孩们推出来“献祭”。
潜台词就是:
“你们这些女孩子应该顾全大局,选择自我牺牲嘛!”
从人的价值本身来看,他们所持的思想就是一种极其危险和堪称恶毒的对女性的“剥削”。
比如那位提案的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脑子其实是很明白的,他说单身男青年没文化的居多,而女性只要不傻都能嫁得出去。


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了:
为了社会和谐,你们女性应该转变思想,舍小我顾大局,要留在家乡嫁给远不如己的男性,燃烧自己温暖底层光棍们的被窝。
类似的提案和文章从观念到思想,无不发散着一股赤裸裸地视女性为“性资源”的恶臭。
且在价值排序上,公然将男性置于女性之上,即要求社会资源和道德舆论更关注呵护男光棍,女性变成了一种“无意识”的性资源,可以为了某一社会目的而随意调配。
(二)
有数据推算,中国当下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数量,高达3000万之多。
专家和媒体对此历来有很多分析,比如婴儿性别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比如女性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提高,使得留乡务农的女性比例大幅度减少等等。
在婚恋观念上,女性择偶表现为“向上兼容”,而男性择偶常常选择“向下兼容”。
项飙教授说中国社会的评价尺度过于单一,且没有一个退出机制。
这一点在婚恋市场上也很明显,一个适龄女孩,在婚恋市场上所承担的择偶压力,其实并不比单身的选择低多少。
她几乎要接受所有社会关系的价值审视,男朋友身高、长相、学历、工作、收入、家庭成员、家世背景、父母职业、是否有房有车……
现实常常是,当人们谈到婚姻时,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在意一个女孩在这段恋爱关系中,是否感到幸福,大多数人都死死盯住男方的经济基础,在意的是女孩在经济维度上“吃没吃亏”。
所以网络上盛传的一张图,就完全能解释为何“光棍”常常集中在农村了。


卫计委此前发布的一份《中国家庭发展报告》,也论证这一现象:
我国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分布在各个年龄组;而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


农村男青年结婚难、结婚贵的新闻,近年来愈演愈烈,时有刷屏级的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大抵是一个偏远贫困落后的村落,如今越发变得凋敝。年轻人能走的都走了,尤其以适龄女青年为甚。几乎没有女孩愿意再留在农村,即便愿意嫁给农村男青年,女方也一般会要求男方在县城买房。
在类似的新闻采访和评论留言区中,读着读着,你就能读出“内味”:
总结一下就是:
很多人将当下农村男青年娶不上媳妇的原因,归罪于现在的女孩好逸恶劳,不愿干农活,思想“拜金”一心想嫁到城里。就算不甘心地留在村里,也要要求巨额彩礼,以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
所以很多专家学者,给出的解决方案,常常都会有这么一条:
“要引导人们移风易俗,逐步摒弃昂贵的彩礼聘金,教育和引导农村女青年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鼓励她们留在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你们女孩的要求不要那么多,为了社会稳定大局,男孩差一点也不妨嫁一嫁。
其实我觉得正确的问题不应该是:“女青年为何不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
正确的问题应该是:
“农村女孩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寻找更优质的伴侣而远离家乡,这何错之有?”
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如果你问出了一个错误的问题,那么就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此前,著名作家贾平凹谈到西部农村男青年结婚难时,谈到了一种非常极端的娶妻方式——举全家之财,从人贩子那里买一个媳妇回家。
面对这样明晃晃的违法行为,赤裸裸地对女性的压榨,贾平凹的感叹却是:
“如果村子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
我觉得贾老师的逻辑很糟糕,正确的问题不应该是:“如果不买媳妇,这个村子消亡了怎么办?”
正确的问题应该是:“这些村落消亡了,又能怎样?”
村落因人的聚散而建立或消亡,这本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任何一个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会造成村落大量的消亡。


消亡就任其消亡好了,村落又不是大熊猫,消失一些村落有什么可惜呢?
无非就是让一些喜欢忧伤哀叹的文艺青年,丧失了所谓的“故乡”罢了。
当一个乡村女孩,已经通过教育或工作,见识过城市生活的五彩斑斓,有几人还会将自己的目光,投射在田垄之上匍匐黄土拧苞米的“婚后生活”?
何况,只要你真正在农村生活过,就知道那根本不是文艺青年畅想的田园浪漫。
只要地区间经济和收入水平仍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只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在,只要乡村小镇依然是被逃离的对象,而非向往的田园,那么农村底层男青年娶妻难的问题,就会一直延宕下去。
这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如今社会却试图以道德问题去解决,呼吁农村女孩不要嫁到城里,留在乡村——
这无疑是一种“逆人性”的努力,而历史告诉我们,“逆人性”的努力,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三)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很多人将对专家的怒气,转化成了对农村单身男性的奚落、不屑和蔑视。
在诸如“男人也可以找男人暖被窝啊”这样的俏皮段子中,我是感到一丝丝不适的。
问题是,身处社会底层的男光棍,就一定是愚昧、懒惰、下流、恶毒,品质低劣和缺乏责任心的吗?
我想未必,可怜人并不一定可恨,农村的光棍们,也不一定全都是偷奸耍滑和懒惰自私之人。
一杆子将所有底层男光棍全部打成面目可憎的一类人,既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也是城市里中产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恶劣偏见。
农村的单身男性不该承受公共舆论这样的奚落和嘲讽。
总而言之,我想说的很简单,希望各位专家和委员们在考虑社会问题时:
不要动辄诉诸一个伟大光明正确的宏大叙事,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个体本身的承受和意志。
拿农村光棍隐患所造成的社会稳定问题,绑架农村女性的婚恋观,以道德大棒试图让其留守农村,无疑是一种男权思维下张扬的恶。
作为意志独立的个体,农村女性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有对婚姻和伴侣说不的自由。
我们不能用一种错误去解决另一种错误,然后可耻地安慰自己,男光棍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必须加以解决,所以委屈几个女孩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样的观念不仅仅是无耻。
在我看来,类似的思想和观念给文明社会造成的创伤,远远比男光棍们可能造成的潜在不稳定,要重得多,痛得多。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为达成某个宏大叙事,而强行扭曲个体的自由意志,这不是文明的进步,恰是文明的倒退。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超慧选」小店今日上新,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购买。




【继续阅读】


面对孩子“无药可医”的绝境,一个高中学历的父亲能做些什么?


拉闸限电和“一盘大棋”


赌性未必坚强:前首富们的豪赌往事


一个派出所长达六年的“塌方式非法创收”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