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的你,还戴着口罩吗?

蒋荔 苏州艺术志 2023-12-07



作品的余味:

反复推敲,像一种反刍。


“我以前看过韩国艺术家宋繁树教授的纤维作品,他用‘荆棘’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羊毛壁毯,把荆棘在灯光下的空间感呈现在二维平面上,我们能看到荆棘的影子又尖又深地刺下来。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艺术家的儿子前不久刚刚离世。突然,我就被它击中了。”


宋繁树纤维作品


曹余露一边说话一边用双手捂住心口,仿佛荆棘直直地刺进了他的心脏,他尤其欣赏这类作品——柳暗花明的心思,在琢磨后留有余味。


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多领域的学习经历让曹余露擅长利用各式材料,并形成了以空间概念出发的思维方式。然而无论是工艺设计还是艺术创作,制造观看的余味和反思的空间,始终是他的追求。“花时间和精力只传达一个观念,但这个观念能成就一件作品的高度,让人反复推敲、琢磨,像一种反刍。”


版画作品《建》


研究生期间曹余露开始尝试纤维艺术。相较早期流行于欧洲和美国、以编织技术为主的纤维艺术,曹余露更倾向于对材料的实验性尝试,选择硬质不锈钢网进行造型和空间的探索。


漆画作品《旭》


层层叠叠、似是而非的城市轮廓,角度万象、光怪陆离的色调氛围,他在2016年以金属不锈钢网创作了纤维艺术作品《城》。经过焊枪点烧,金属网表面形成了变化丰富的焊斑,由此堆叠而成了一座“金属之城”。


纤维艺术《城》40*30*30cm


“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凸显空间的层次感。”曹余露试图通过抽象化的都市特征唤起观者的共鸣,金属网尖端的城市上空则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城市错落繁复,人人寻求个性却又随波逐流,“城市给我的感觉,有时候是冰冷的,灰暗的。”


纤维艺术《城》40*30*30cm


从自身经验出发,以材料工艺的实践隐喻当下错综复杂的城市环境,以及现代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 “从以前的适应自然环境生存到现在的改变自然环境生存,是进步还是退步,希望给大家带来自身与城市关系的多维度的思考。”



艺术家与社会的联结:

他用刀割破自己的手,再为刀包扎。


如美国摄影师大卫·贝尔斯所说,“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会直接参与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德国行为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是二战后德国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他即通过艺术来治疗战争对自己的精神伤害,并在艺术的创作中全面反省战争。曹余露对博伊斯的一场“为刀包扎”的行为艺术感叹不已:“他用刀割破自己的手,再为刀包扎。这不是寻常的思考逻辑,但又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社会反思的意义。”


约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

图片来自 widewalls.ch


从反映人与环境的《滤》,到呈现人与城市关系的《城》,曹余露保持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社会的关注,不断地观察着周遭的一切。从人人追捧的短视频,到品牌新颖猎奇的联名系列,从古老偏远的传统手工艺,到自然环境状态的日益恶化……他对社会议题如数家珍,并用艺术表达去讨论当下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关系。

纤维艺术《滤》 100*100*5cm


纤维作品《滤》是他2012年的作品,金属网制的人像带着各式夸张的口罩,有的几乎遮住了画中人物的大半张脸。“早年雾霾引起大家的关注,人人都因为环境不好带起了口罩。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一个口罩也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多的人用口罩把自己‘隔离’起来,越来越冷漠,而个人情感形成的都市氛围也变得越来越疏离。”

纤维艺术《滤》 100*100*5cm


本次《“重生”——环保装置艺术展》将展出曹余露的纤维作品《滤》,传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中的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关系的思考,同时引起观者对当下生活环境的反思。另一方面,曹余露希望通过“重生”展览的主题,赋予《滤》新的诠释:“在新的语境中,在改变了原有规则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作品,这不是颠覆性的,但也是一种‘重生’。”



曹余露

1982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01-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011- 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并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2006-至今,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2016-至今,任苏州市雕塑协会副秘书长。


·  上  ·  月  ·  回  ·  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