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作品以“山”命名,却无“山”踪可寻

艺姐 苏州艺术志 2023-12-07


无论是批评家,还是普通观众,

在第一次见到田卫的作品时,

更多关注的是它们所包含的“当代性”,

一种抽象的艺术。


然而这一次,

他与策展人盛葳试图将作品中的具象性挖掘出来,

例如,许多以“山”为名的故事和想象。



今天下午,“灵山——田卫个展”在寒山美术馆开幕,

这也是艺术家田卫在故乡江苏的首次大型个展。



展览呈现了一系列以山为题的水墨作品,

它们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山命名——

灵山、茅山、香山、栖霞山……

因作家身处其中的经历感受,

或不同的偶然因素被采纳、想象和创作。




作品中,这些山化作一念之光,

它们既是对自然的尊崇,对艺术史的致敬,

更是对个人主体在当代语境中的再次塑造。


开幕仪式


尽管说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

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南方人。

田卫在采访中说,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南方人,

一方面我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江苏靖江人,

小时候每逢清明都要回故乡扫墓。

另一方面,南方的饮食和文化底蕴都对我有所影响。

比如北京人常喝花茶,但我们家只喝苏州的碧螺春。

我对这里有一种天生的眷恋和自豪。

以往的展览都和江苏擦肩而过,

所以这第一次在自己的故乡举办个展,特别开心。


艺术家 田卫


这是艺术家本身对故乡的一种回馈

对于选择苏州作为展览的举办地,

策展人盛葳先生说,

从关注现当代艺术的新美术馆的开设,

到金鸡湖双年展的成功,

苏州对现当代艺术的关注越来越高,

这不仅丰富了苏州的文化氛围,

也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另外,这个展览也是田卫对家乡的一种反馈。

他始终称自己的南方人,

虽然说着一口地道的北京话,

但这次把自己高品质的当代作品带回江苏,

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滋养的互动——

南方的故乡对他的影响,

他就用艺术这种形式回报她。


策展人 盛葳


在田卫所有看似以常见色彩和构图出现的作品中,

往往可能隐含着极为生动的“故事”,

这是艺术家思想的经历,

也是他不断更新艺术创作理念和形式的探索。

策展人盛葳认为,这就是田卫的“寻山之旅”:

“像捻佛珠,一颗一颗地默诵,

他的方式是一遍一遍地画。”


展场中也保留了艺术家本人对每一件作品的文字阐述,

策展人盛葳先生表示:

当艺术家以‘山名’来勾连起观者与画作之间的某种联系,并尝试对这些话题进行解释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艺术家在调和这种因为抽象所带来的复杂感。所以这些文字也很值得一读。


善高 2012

358*139cm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

善高是佛教里一座山的名字……这座山,只存于佛经,世间无处寻觅,因为记载是座宝山,所以还有个名字,叫妙光山。我心里面想着善高与妙光,按照我的绘画习惯去寻找那一道光,神奇的是,光的下面生发出现了一个形状,这并非我有意为之,但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我觉得虽然这只是个巧合,但也蛮开心的。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的游走,我深爱之。

在田卫的作品中,

最直观的就是纵向、横向的两道光线,

给人干净、纯粹的感觉。

他用毛笔在处理过的宣纸上书写点染,

由浅到深,干之则染,染后待干,

如此重复上百遍,

才呈现出今天我们看到的效果。



田卫始终将自己放空在闲适轻缓的氛围中去创作,

却让这种重复突显出一种“时间感”和“生命感”。

因此这些作品起初并不博人眼球,

但当人身处其前,

近距离地感受宣纸上层次丰富、温润的色彩,

它们似乎可以吸收掉浮华和噪音,让心灵得以歇息。



田卫认为经过复杂处理的宣纸会变得“特别好用”,

因此他会自己做纸,过程持续两个月,

像是与一个陌生人,

从最开始接触直至成为莫逆之交。


六十甲子 2019尺寸可变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平时一幅作品一遍一遍积累着就完成了,中间很多的过程,看不到,留不下。这次我用了六十张作品一起画,第一张画了2遍就停住,第二张画4遍,依此类推,第六十张画了120遍。从甲子到癸亥,是我作品从始到终的过程,却呈现出了六十张作品,有点像初学者的步骤图范画。这幅作品的呈现,像是时间的切片,记录了一遍遍的过程,我自己每观看其中每一张,都感觉如时空顿止。

由此,田卫将自己与宣纸水墨打交道的过程

看成是“超越现实生活而藏身的洞穴”。

也正是这个过程,

为我们解读和分析艺术家的作品带来了更深入的切口。



作品《杭州》《定州》《禹州》的呈现

是展场中最为特别的——

落叶搜罗自苏州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

三件作品被安放在其中,

观看时落叶与鞋子摩擦发出的沙沙声,

是艺术家灵感源头的呈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三幅作品都经过了上百遍地书写和渲染,

宣纸从平整,到因水变得褶皱,

其外型与触感也随着作品的进程

不断发生着变化。

造型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可言说。

艺术家希望大家用手触摸,

体验宣纸与水达成的美妙感觉。



展场中也将汝窑瓷片与作品作为呼应呈现,策展人盛葳表示:“这一片汝窑瓷是田卫对叠翠山的想象,从作品画面上看,这是一种当代艺术,但从色彩和瓷器的角度解读,也可以建立起他的作品与传统美学的关系。”

雨过 2017

237*95cm*11

宣纸水墨,矿物质色,水彩

一直觉得汝窑是瓷器的最高境界,没有之一。雨过天青云破处,这个颜色真是太美了,不同的角度生发出不一样的光泽。从山中挖出的泥土,竟幻化出如此美物。从上附中起,老师总说中国的颜色不如西方,心中颇为不服。一五年看过故宫的汝窑特展后,很喜欢其中的一只小洗。汝窑太美,不敢以质,只能靠量。自己数学不好,于是请夫人计算了这个小洗的面积,按照这个面积乘以一万倍,画了一张大画,算是是对汝窑致敬吧。这一张,是我新系列的第一张,之前竟然没有先画小的作品进行实验,回想当时观展后的激动,创作欲望之炽烈,真像个孩子。



田卫在采访中说,“近年来我的作品画面越来越简单,但绘画技法上却越来越复杂。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就像刷一堵极度光滑平整的墙,总比装饰一面表面好看的墙难上许多,因为越简单越经典的事物,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更深的精力

艺术家 田卫


出生于1973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艺术家附中时代开始一直最喜欢山水,也一直在画山水。田卫不想画古人的山水,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2010年开始画面出现了一条线。这时画画变得不再那么辛苦,而是恬静安适。每张作品,都是田卫当时内心最真实的状态,好似一本日记。


策展人 盛葳

美术史博士,《美术》杂志编审、副主编。曾获王森然美术史奖、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策划展览包括“工作方法:艺术家的时间、空间与身体(谭平、隋建国、张羽、朱金石)”、“编辑部: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再生产”、“永生市:常青藤艺术计划2018”、“第六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理想国:艺术家的时刻、地理与身份”、“互助社:策展与创作实验项目”、“创客.创客:第二届CAFAM未来展”、 “媒介研究:母题与个案(徐冰、隋建国、张大力、王友身)”等。出版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等著作。近期发表论文包括《从“马训班”到“罗训班”:一段三国交织的艺术史(1955-1962)》《米勒“拾穗者”:从基督教到大革命》《第一眼:中国前卫艺术的美国形象建构》《去塞求通:民族国家视阈下的<大公报>塞北边疆写生》《当代性:重建中国抽象艺术的历史和理论》《从视觉机器到人工智能》《创新史:技术、媒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等。





策展人

盛葳


学术支持

贾方舟 皮道坚 陈孝信 鲁虹 王端廷 

李晓峰 王春辰 夏可君 郭红梅 段君 魏祥奇


主办方

寒山美术馆


支持单位

苏州高新文旅集团


票价

20元


展览时间

2020年9月25日-10月25日


展览地点

寒山美术馆

苏州高新区太湖大道999号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10:00-18:00 

(周一闭馆,17:00停止入场,节假日正常开放)




左右滑动,可查看上月内容


扫码关注我们

ART SUZHOU

与你分享每一份美好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