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答:知识零售为何变成偷窥与变现的狂欢?

2016-06-01 黑大帅 数洞社媒
导读

反智的年代,鸡汤和八卦充沛供给,而严肃的学术观点和高质量的专业见解则极为稀缺。出钱来为知识买单,那么老板,知识多少钱一斤?

作者 | 黑大帅

编辑 | AKI

分答?AMA?到底都是些啥?

AMA,可不是“啊妈”……而是Ask me anything的意思。

今年五月,果壳旗下「在行」的微信公众号上,一款名叫「分答」的轻型语音问答产品悄悄上线,提供的就是付费AMA服务。它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


在「分答」上,回答者为回答问题的费用定价,提问者付费提问,回答者以60秒内的语音形式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收益,分答从中抽取10%的佣金。另外,围观者支付1元的费用,就可以选择某条内容进行“偷听”,提问者和回答者各得0.5元。

 后来,“在行”的公众号直接改名叫“分答”了。


而5月31日晚,当我再次打开时,右边的“在行应用”按键已经变成了“下载分答”。有意从微信脱离,打造全新的社交平台。


分答玩的是知识变现,还是粉丝经济套现?

果壳的“在行”玩「粉丝经济」套现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在行」“出道”时起,用户约见行家就有可能“醉温之意不在酒”——平台需要有名望的行家入驻来吸引注意力,但往往名望胜过内容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行间约见已经演变成「粉丝见面会」。

而比起「在行」网,「分答」更倾向于贩卖知识,用果壳网CEO姬十三的话说,分答就是“知识零售版在行”。

不过看看现在入驻的热门回答者都有谁?从王思聪、Papi酱、鹿晗、TFboys到奇葩说辩手在内的明星网红,张小龙、雷军、程维、王兴、罗振宇等互联网界知名企业家,或者如李淼这样常年活跃度颇高的学者——简直是各类大V花式秀,这让我们不禁怀疑:产品推广初期,大V们强势导入流量还能占上短期红利,因为用户一定觉得新鲜,花点小钱,开个玩笑,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问个问题——但这样的新鲜劲能持续多久,用户粘度有多高?

靠名人造就的平台,开始与果壳本身知识分享社区的形态产生分歧。果壳网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在不同门类的小组中,用户可就其主题相关内容进行分享,用户关系相对来说是对等的。

而「分答」由于平台初期以大V导流形式的影响及付费模式,已将回答者门槛自然拔高,让问答双方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而围观人群花1块钱就得以实现的内容购买,也已经超越果壳在「在行」中实行的一对一模式,形成可批量复制的一对多现象,由此产生了新一轮的「围观」。

你打开「分答」的页面,无论是「问题榜」、「新晋榜」、还是「才华榜」,无一例外,你都是以45度仰望星空的方式在仰视着榜单上的人们。

情怀、鸡汤、娱乐、八卦、窥私,谁真正关注知识?

来,我们先看下热门的问题都有啥?

如问王思聪:

  • “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

  • “最喜欢的啪啪啪姿势?”

  • “听说你是不婚主义,要是你交往的女孩子意外怀孕怎么办?”

  • ……

问题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私生活。甚至有热心人士整理了一系列国民老公问答集总结,让你连为八卦付出的一块钱都省了。


“老公”的分答页面长这样。颇高的收费门槛和万人偷听的热门程度,大家的窥私欲和八卦心态真是有增无减。

从微博转移到「分答」,用户对娱乐花边的关注显然也带入其中,忽略对严肃知识的关注的风向,是否已经偏离了果壳靠知识赚钱的初衷和产品设定?然而如果不吸引大V入驻,纯粹意义的知识类产品又该如何存存活?

实际上,「分答」的“60秒语音回复”模式一定程度已经决定了它是一个内容猎奇的产品。提问者付费提问,但只要问题包装足够精美,提问者回收成本不成问题,甚至还能躺着赚钱。

仍以王思聪其中一问答为例,如“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提问者付出3000元费用,而在“偷偷听”中收回了11899*0.5=5949.5元,赚了5949.5-3000=2949.5元的收益。提问者也有利可图的形式,也催生标题党吸睛问题的制造。

这就导致了「分答」一定程度不再纯粹以为问答双方提供中介平台的方式运作,针对大量的围观人群及其基于微信平台的运作模式,它不得不以媒体形式运作以争取露出率。

一方面,用户制造的吸睛内容将以分享到朋友圈等方式争取露出;另一方面,就像新媒体编辑需要把关内容、更新首页一样,「分答」虽然在问答内容上难以完全实现把控,但在榜单更新上,能以运营手段将更“有趣”的内容进行滚动更新,在「值得一听」中也推送筛选后的内容。

应用初期,能较好地对上榜答主进行筛选,但之后呢?情感专家、创业导师、职业规划师、养生专家一类穿插其中,或有“劣币逐良币”的趋势,将影响到社区的用户体验。

说回用户。果壳一直在做的所谓“知识分享”这件事是饱含情怀的,对“知识”爱的深沉,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娱乐经济,知识经济胜算不高。

如旗下的MOOC学院,收录了主流的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所有课程,并将大部分课程的课程简介翻译成中文,课程覆盖全球各大名校的多个专业。

但是!公开课这件事,你可能曾经也听过几次,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计划周全,想着这个月上完一门课,记笔记写作业读文献煞有介事。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无数调查显示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中途退出。这些声称需要知识的人,往往难以抵御娱乐诱惑,最终导致致力于知识平权的行业发展乏力。熬鸡汤简单、听八卦容易、看段子轻松,打开手机或电脑,面对太多诱惑而注意力涣散。知识就在那里,还得怪自己。

老板,知识一斤多少钱?


(图片来源:szb.dongyingnews.cn)

分答上的“知识”到底值多少钱?

「分答」的设定是以“知识”作为“标的”的有偿共享经济模式。至此,“知识”不再是以上学交学费来换取它的价值,而已经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接受市场的定价。罗振宇说,检验知识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让用户使用人民币完成投票行为」。

那么,「分答」上对所谓“知识”的定价是否真的合理?

还是以王思聪为例,一条问题收费4999,你敢信!但仍然有许多人趋之若鹜为此买单。截止目前,他已靠回答问题收入近20万。


我们再看看别人。比如这个:



你认为“我们是否还需要新闻”这个问题只值“如何分辨女票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钱”这个问题价值的500分之1?

检验知识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让用户使用人民币完成投票行为」进行至此,真是令人觉得荒诞。

网红经济的兴起抢夺了了大量的注意力和消费力,就像屠呦呦的诺贝尔奖被黄晓明的天价婚礼轻易淹没,“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不如戏子的一场婚礼”抨击言论也应运而生。

而如果凡事都以金钱为检验标准的,将人脑智慧及娱乐明星放置于明码标价的市场体系里,或才是最大的谬误。

另外,用户希望拿出多少钱来为知识买单?互联网的信息互联和版权的逐步放开,信息的检索和获取变得更加容易;而由来已久的免费模式已深入人心,换各种关键词搜遍网盘,零成本才是真谛。

而占有信息不对称资源优势的人又愿意花多少精力来贩卖他的资本?如果仍然以所谓的市场逻辑出发,信息不对称本身就是个人在市场中的立足点,以个人认知这种垄断性资源去置换价值。其认知越有价值,垄断性越高,能赚取的金钱也越多。能够用几十块上百块钱买到的60秒内的答案,质量如何?

老板,知识一斤多少钱?在反智的年代,试图以知识为切入点固然会赢得一大波小清新的热捧,但想以物美价廉取得而进行社会资源的置换恐怕很难。

所以,鸡汤和八卦充沛供给,而严肃的学术观点和高质量的专业见解则极为稀缺。最终满足的只是娱乐和窥私的欲望而已。

不知道这样碎片化的“知识”贩卖,能坚持多久?


【参考文献】

  • 阑夕:《冷静点吧,知乎与在行皆背水一战》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QzMjE1NjQwMQ==&mid=2655533687&idx=1&sn=b038d5e39a67c225e3b09cf87c61fc4a&scene=1&srcid=0524Cv1HBLaNrjj21JfDUCVN#rd

  • Jason NG:一斤知识该卖多少钱?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QwMjA4MA==&mid=2649293410&idx=1&sn=989eb8e73f0bf2d615d15ad9b00a739c&scene=4#wechat_redirect

  • 和菜头:有时候心灵鸡汤比技术好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AzODU2MA==&mid=2652779728&idx=1&sn=9d7ecf8cc5bbc88e42dd5b949dd65461&scene=0#wechat_redirect


文中未标注配图均来自:作者

封面图来自:creativeboom.com



重大通知!



洞爷在此向各位宝宝征集推荐的“在线词典工具”!

请把你用着最爽的在线词典工具

在下方留言推荐给我们,并说明推荐理由

我们会精选15位优质推荐的宝宝

每人送出燕园人气设计PKU棒球帽一顶!


对,就是卖疯了而且再也买不着的这个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