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从体制内主流媒体离职,不是为了“追随我的心”

2017-02-06 滕英俊 数洞社媒


「 开工日聊聊你的职业选择。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6分钟。


作者 | 滕英俊

编辑 | 杨开心

来源 | 低冷趣味


2016年下半年,我从一家体制内主流媒体离职,离职的时候我在这家媒体供职了整整一年。


在这期间,有许多师弟师妹向我询问职业选择的问题,我从来不鼓励他们follow your heart(追随你的心),因为大多数人的心都摇摆不定。


我只能跟你们分享我的一点经验。



 我为什么决定不再做一名体制内记者 

对于新人来说,怎样才能搞清楚你是否想在这个行业、这个岗位做下去呢?


我不建议根据你是否喜欢你手头的工作来判断,因为无论各个行业入门的职位都是非常初级的,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或者实习生,最重要的是观察你的前辈——观察前辈同事们所做的工作,所保持的生活状态,是否是你希望的那种。


我观察了我的同事和领导们,无论是清闲的还是忙碌的,都没有显露出足够的活力和幸福感。最出色的同事,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也是压力和疲惫。


很少有人跟我谈论“意义感”,媒体行业不谈论意义感,是很奇怪的。这是我开始考虑离职的起因。

 

很多人以为体制内的工作就是非常清闲愉快的,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是中高层领导,那你一定不清闲,除了忙碌之外还要承担政治上的责任。如果你资历相对较浅,那你一定也不清闲,因为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都会给你做。


所以清闲的是什么人呢?资历相对较深,对于职业晋升没有进一步要求的人。


其实体制内的路径就很明晰了:年轻的时候一定忙碌,要么换取中年之后的清闲,要么换取中年之后掌握权力+承担责任


所以,我离开体制的根本原因是:我并不需要中年之后的清闲,因为我喜欢工作;另外,我对政治上的权力也毫无兴趣。

 

有人劝我不要离职,希望我能够熬过青年时期,当个清闲的中年人。用体制内工作之外的空余时间做点副业,没准就成了呢。


但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没那么聪明。这个世界上那么多人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我只需要用闲暇时间来做,我就能超过他们?这个想法也太自负了。


还有挽留的说法是,记者身份是进入行业的一个很好的跳板。我也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真正的行业经验只能在行业内部得到,在外部是看不见的。


记者很多时候是对着别的行业隔窗观察,但你趴在玻璃窗看再久,你其实也没进入过那间屋子。我见过的老记者转行,除非是遇到领导拔擢任地方官员,鲜有转行去商业领域的核心部门的,大多供职于公关或者政府关系部门。

 

但我不做记者,不代表我不看好内容生产。相反,在人工智能可能取代一切的时代,美的有趣的内容并不会被取代。

好的内容产品要有价值主张,我喜欢的栏目《奇葩说》

△图片来源:低冷趣味


我不当记者,只是觉得“记者”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假如你想做到当代科学意义上的真实,可以去做个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将访谈和数据相结合,试图用变量去解释一些现象。


假如你想得到情绪上的真实,可以当个文学家,写小说、剧本甚至写段子,可能都更接近人性的真实。


不过离职后很久我想,记者的意义是突破障碍,还原真相,但是我觉得我所见到的这样的记者不够多

 

 为什么我不愿意鼓励别人“追随你的心” 

我离职的时候,同期入职的同事纷纷给我发消息说“我真羡慕这种follow your heart的做法”。


我挺茫然的:我并不是跟随我的心所做的决定呀。我离开体制内媒体,并非因为什么“反叛精神”,而是为了长久计,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可靠的职业路径。

 

我经常扔给师弟师妹这张图,职业选择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

△图片来源:低冷趣味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兴趣和能力,毕竟兴趣可以培养,技能可以学习。反而是社会需要是一个人在择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比如说,你是一个优秀的钢笔修理师,现在也不太需要钢笔了,你还是面临失业问题。


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职场新人到能产生较大职业价值的阶段,需要3到5年。如果在一个领域获得成功,大概需要10年。如果你选择的行业在5年就垮掉了,那你的前5年积累就相当于白费了。


因此,我会鼓励别人选择一个朝阳行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或者常青行业(比如金融、法律、医疗)我选择互联网行业,是为了保证自己未来5年的积累是有效的。

 

传统的高薪行业的“高薪”,往往是垄断造成的——比如房地产行业争夺的是土地,能帮公司拿到地的才是关键角色。通信、石油之类国企所在的行业,更是由于国家垄断造成的暴利。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管制相对宽松的行业,商业竞争行为比较明显。和传统制造业比较,这个行业的固定成本较低,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厂、买设备等,主要的成本是人力成本。因此,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这对于被雇佣者来说是一件好的事情,在公司对人力资源进行竞争的市场,人才的价值不容易被低估。

 

我是相信市场价值的人,当代社会就是这样,如果你做的足够好,就会有市场行为为你买单。如果你做的东西没有任何人愿意出钱,那你的行为就只是自嗨,从市场角度来讲是没有价值的。

 

关于职业选择有一个著名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决定你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 自主力:控制力+意义感

  • 胜任力:有做好这份工作的能力

  • 归属感


太多人想要自主力,可是你该问问你有没有资格得到自主力?


在14年互联网投资很热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都想着创业。不少人甚至连个BP都没有,连开个煎饼摊的商业经验都没有,就想着找投资人了。不就是不想正经找个工作被人管着天天朝九晚五吗?

 

其实是先有了胜任力,你才能在市场中获得自主力


我一个朋友在一家小游戏公司里做程序员,到了后期这个公司的一切问题都要依靠这个技术大牛,到后来他就拥有了不可思议的议价能力。(他现在自己做独立游戏去了)

 

至于归属感,择业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价值观大致上过得去的行业和企业


比如我最不信中医,曾经在实习的时候当了一阵医疗口记者,参加中医论坛的时候我真是痛苦到怀疑人生。现在我司的主要价值观(不知道我领会的对不对)就是:我们要做最好的互联网K12教育公司,感觉还挺酷的。



 这一年我职业上有什么进展? 

前文说到我选择了互联网行业,那具体做什么呢?


我找工作渠道就是内推,最后的拿到的offer都是跟教育、知识变现有关的。为什么是教育?


我是一个悲观的、看衰经济形势的人,那么我就要选择一个基本面比较稳定的行业,教育是能做很久很久、不太受经济状况影响的事情。我没有做老师,而是去做了市场运营。我觉得把一个好的产品包装到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喜欢比讲课更重要。

 

这一年内我在工作中了解的新知识和get的新技能包括:

  • 算是彻底地了解了微博渠道和广告投放,该踩的坑也踩过了

  • Get了出版印刷相关知识

  • 升级了我自己的内容制作能力,包括视频、图文。

  • K12的用户画像更清晰,知道该怎么和小朋友相处了

 

最重要的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输出了一些效果还不错的作品,有实体的书,还有在线传播很好的几支视频。


我一直认为你输入什么不太重要,你有能力输出什么更重要。

 

我的许多前同事觉得我前一份工作只做了一年,是对职业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的表现。

但我自己知道不是这样的。相反,我是一个对工作非常有耐心的人。


每个工作的自由度都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让自己做到足够好,问题是你得确信你的工作是值得做的,而且你得知道你的工作什么样才叫好。


我为什么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聊一下职业选择问题?


因为我发现周围的很多年轻朋友在经历着类似的困扰。


我离开当时供职的体制内媒体,其实是需要下决心的。因为当时我的领导和同事都非常和气,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啥事领导都会为你背锅,他们像家里的长辈一样爱护你。


但是18岁到35岁的成年早期(early adult),面对的重要主题是“独立”。我追求的职场形态是大家以高效的方式做事情,然后分享利益,而非更多的“家长式”的情感关照。


我换了工作之后,就搬出来自己租房子住了(其实我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是减少了的,毕竟房租很贵)。


只有你确信自己可以挣钱养你自己的时候,才有作为一个成年人足够的底气去面对这个世界。

△封图来源:friendo.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