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shudongshemei Intro 数洞社媒是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官方发布平台,关注国内外社会化媒体新鲜资讯,学术观点,数据洞察、挖掘社媒生产力! 导读 本栏目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CSMR)独家推出,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网站,社媒领域重磅研究学术观点为你一键呈现。每月更新,干货精选,和你一起,关注社媒领域研究新进展。 ——2016年·4月—— 国 内: • 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全景图——基于2006-2016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研究 • 城乡起跑线上的落差:转型中国的数字鸿沟分析 • 赛博格时代的新闻模式:理论逻辑与行动路线图——基于对话机器人在传媒业应用的现状考察与未来分析 • 社交媒体情感化表达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以微信公众号文章情感化表达为例 •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可视化研究 国 外: • 使用维基百科预测选举结果:线上行为对投票行为的指示作用(USING WIKIPEDIA TO PREDICT ELECTION OUTCOMES:ONLINE BEHAVIOR AS A PREDICTOR OF VOTING) • 找工作的“密码”:社媒监视下的组织控制与自我的压抑(Passwords for jobs: Compression of identity in reaction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ontrol via social media surveillance) •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间议程设置:传统媒体如何控制选举时期的新闻议程(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 in the Social Media Age: How Traditional Players Dominate the News Agenda in Election Times) 整理 | 舒亚若 编辑 | 廖 皮 国内 一、 社交媒体情感化表达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以微信公众号文章情感化表达为例 情感化表达正在成为社交媒体主流叙事方式之一。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情感化表达是直接抒发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心理状态的表达方式。其内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中常包含有表感叹、反问、程度的字符。如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机构采取情感化表达策略,以期通过悲情、戏谑、反诘、情感转移等方式,实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同。 该研究以微信公众号文章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及回归模型等方法逐步深入,对情感化表达传播效应进行了研究。根据结果,研究发现,仅情感化表达的正文能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 而标题情感化表达既不能引起更多人阅读,也不能使人们情感上认同;而正文情感化表达对点赞量有显著影响而对阅读量无明显作用。这表明,诉诸情感仍旧只能在情感上获取更多认同,想获得更好的效果还需从发布者形象、内容主题以及传播技巧等方面突破。总之,这或许是对标题党的一个提醒——在标题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声嘶力竭的情感元素并非一定能获得受众心理上的强烈反应、并进一步引起行为上的接触和认同,更为重要的是选题新颖和正文叙事。 ※冯杰, 唐亚阳. 社交媒体情感化表达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以微信公众号文章情感化表达为例[J]. 新闻界, 2017(2):70-74. 二、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研究 该研究以感知价值理论、信息质量理论和沉浸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关于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针对微信用户进行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回收488份有效问卷, 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研究模型中,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受到信息质量、信息共享价值、沉浸体验和用户习惯4个因素影响,其中,信息共享价值是二阶变量, 由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和社会价值3个一阶变量组成; 习惯既是前因变量,同时也调节其他前因变量与持续共享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最终结果如下图所示。 * 最终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共享价值、信息质量和用户习惯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沉浸体验对信息共享持续意愿没有影响,用户习惯对感知价值与信息共享持续意愿之间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其中,关于沉浸体验的结论与之前有关网络服务与移动应用的相关研究结论是不一致的。研究指出,其原因可能是,沉浸体验是用户全神贯注投入某项活动的最佳娱乐体验,然而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通常在零散的时间里发布、浏览和回复碎片化信息, 零碎的时间和 “噪音”污染使得用户难以全身心地持续参与信息共享活动,用户的娱乐体验降低,沉浸体验难以形成,其对移动社交媒体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的影响作用也会削弱。 ※陈明红, 郑洁萍, 漆贤军. 移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共享持续意愿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4):37-43. 三、 城乡起跑线上的落差:转型中国的数字鸿沟分析 继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之后,数字鸿沟已成为当今中国第四大不平等范畴。数字鸿沟结盟既存的各类权力等级且强化已经形成的差异政治,导致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区隔持续扩大化。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民族志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透过小学生新媒体使用的差异描述,分析数字鸿沟的城乡景观并勾连转型中国的社会情境,探寻数字鸿沟的生成及其后果。 通过选择上海某重点小学和安徽省太湖县部分农村小学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共抽取了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无论是农村孩子还是城里孩子大多都明显感知到数字鸿沟的存在,上海地区调查对象 77.3% 的学生认为农村同龄孩子和自己学习环境有较大差距,而安徽农村地区这项比例也达到 70%。 这意味着,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儿童之间的数字鸿沟确实存在,同时,这也表明当下再现的儿童教育数字鸿沟主要结盟于区域和城乡的结构性区隔基础上。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追逐利益成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消费能力低的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往往就被商业投资所忽略,农村慢慢地成为一个被数字技术遗忘的角落,在全球资本的操控下,中国城乡儿童数字鸿沟变得更大,也变得更加隐蔽,数字鸿沟在信息化浪潮下正成为扩大的时代差距而逐渐获得其合法性。 该研究指出,数字鸿沟作为一种新的结构性因素,与其它结构性因素是一种互相塑造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数字鸿沟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数字鸿沟加剧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分化。数字鸿沟本身表现的就是一种不平等,而这种结构性差距与传统结构性因素结盟,使得不平等状况加剧以及固化。作者认为,数字技术确实是一把推动社会发展的利器,但是必须要及时警醒它在加剧社会分化——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手段上,这种分化更令人担忧,从先赋性权力缺失到新媒体近用资源的匮乏,乡村儿童已经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处于滞后地带,数字鸿沟是农村继经济、文化虚空之后的又一荒芜症候。 ※曹晋, 梅文宇.城乡起跑线上的落差:转型中国的数字鸿沟分析[J].当代传播, 2017(2):17-78. 四、 赛博格时代的新闻模式:理论逻辑与行动路线图——基于对话机器人在传媒业应用的现状考察与未来分析 赛博格(Cyborg) 是一个源于科学假设的概念,指的是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相结合的改造生物,即“被加上外来元件,以便能适应新环境的生物组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今天,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可能并逐渐普及,赛博格已经成为广义上人机协同的代名词,成为人工智能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在传媒业,赛博格正在悄然改变着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模式。 其中,对话机器人(Bot)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的接口,是赛博格时代最直观、最具体的展现形式。该文对Bot这种人机协同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考察,探究了其诞生的原因,并对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文章先梳理了传播模式的演进逻辑, 以及不同阶段所对应解决的传播基本问题, 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需求两方面得出了催生人工智能新闻的动因。 外部上,社会资源呈现出结构化 - 原子化 - 再中心化的演进路径,这种资源聚合方式的改变带动了传播模式的衍化,使之在技术驱动下呈现出了由 Web1.0 到 Web4.0 的发展逻辑;而内部,各阶段诉求的核心为“4C 要素”,即“内容 - 渠道 - 连接 - 个性”,这四项传播要素对应着不同传播模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研究接着分析了对话机器人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新闻的具体体现,在新闻生成、传播、互动各个环节的应用现状。新闻生产阶段,人工集体智能开始承担着信息集成的任务(如2016 年 4 月,新闻聚合网站 BuzzFeed 推出的对话机器人 Buzzbot;再如《华盛顿邮报》也开发了一个叫 Feels 的机器 人);新闻传播:对话机器人实现了“看”新闻到“聊”新闻的转变(如数字商业新闻网站 Quartz 在今年 2 月上线的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推送新闻的客户端;CNN 在 Facebook Messenger 推出的聊天机器人);而在新闻互动阶段,更是实现了场景沉浸中的体验与解读(如2016 年 10 月,《中国日报》实现了首例人工智能视频采访等)。 研究进而归纳出对话机器人未来可能渗透传媒业的几种进路,包括带来社交媒体跨界与多元变现、创意开发与场景消费等。 ※赵睿, 喻国明.赛博格时代的新闻模式:理论逻辑与行动路线图——基于对话机器人在传媒业应用的现状考察与未来分析[J]. 当代传播,2017(2):13-53. 五、 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全景图——基于2006-2016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该研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 Ⅴ(版本号为CiteSpace 5.0.R1 SE),对近十年来 (2006-2016年)知网数据库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共2875篇研究文献进行了共词分析和共现分析,包括关键词总体分析、突变词分析、学科结构分析。 总体研究设计包含三方面:数据获取、 CiteSpace数据统计、分析与验证。结合关键文献的重点分析,研究对我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流动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 * 2006-2016年新媒体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研究指出,在总体趋势上,我国自2006年以来新媒体研究围绕着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媒介融合、大学生、传播模式、报业集团等关键词,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讨论。其中被讨论最多的三个主题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传播。 这三个主题作为核心主题,是新媒体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并且各自有着丰富的意义内涵,也包含着多层次的下级研究方向。 * 新媒体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图谱 从研究前沿的时间演化上来看,由上图可见,图中最大的三个关键词节点: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传播,集中出现在2007-2008年,并且一直到2016年,都吸引着学者的研究热情。 在新媒体研究的早期,学者致力于准确界定新媒体,并预测其带来的重要变化;随着新媒体的普遍应用,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政治、教育、娱乐等方面都收到了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主题也愈加具体、愈加细化、愈加具有实践性。 * 新媒体研究学科分布图 而在学科结构上,新媒体研究涉及新闻 与传媒、经济、文艺、法学、宗教学等40个学科,研究切入点丰富多元。 按照成果数量划分的新媒体研究学科分布图如上图所示。 总而言之,新媒体研究从最初的传统媒体应对策略探讨,逐渐发展成全媒体的信息流动研究,从单纯的媒体研究,逐步发展成关于每个个体的社会性研究。 ※胡月. 数字丛林十年求真:新媒体研究全景图——基于2006-2016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 新闻界, 2017(2):7-12. 六、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可视化研究 大数据技术及其思维方式,正在重塑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该文以CNKI数据库中的 661 篇文献为研究样本,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梳理出新闻传播领域大数据研究现状及热点。 * 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研究发现,当前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四个方面,即: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理念、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大数据技术对媒体融合与转型发展的促进;大数据时代出版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的分析与引导。本文提出,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大数据研究,应该从创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价值、探讨传播安全机制三个方面加以深化。而大数据时代的用户体验、数据素养、精确新闻、传媒生态、舆情特点等关键词,尚未达到 高频阈值,研究主题还不成熟,也应成为未来大数据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李晓飞, 李欣人.大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可视化研究[J].当代传播, 2017(2):74:78. 国外 一、 使用维基百科预测选举结果:线上行为对投票行为的指示作用(USING WIKIPEDIA TO PREDICT ELECTION OUTCOMES:ONLINE BEHAVIOR AS A PREDICTOR OF VOTING) 该文旨在寻求一种利用在线的信息搜寻行为趋势作为民意指标的方法,完善民意调查的数据,从而改进选举的预测。 研究认为,选民兴趣或参与的趋势可以精准的预测出其投票行为趋势并反映民意。传统的民意调查由于自报道偏好和目的性为脱节等问题,在准确度上受到破坏。而社交媒体平台兼具自主性和隐蔽性,因此在这些平台上的信息搜索趋势能够一定程度上纠正这些误差,并解释选举结果中的额外的唯一性方差(unique variance)。研究纳入了维基百科相关候选人的网页的浏览量(pageviews),结合民意调查数据建立起了一个综合模型,并基于2008、2010和2012美国参议院选举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 每种预测类型的绝对误差 * 综合预测模型的结果:结合基础数据(候选人职业生涯)、民意调查和维基百科页面浏览量的预测 上图1对比了纳入网页浏览量前后的模型,结果显示,维基百科的浏览记录自选举前28周开始,就极大地增加了对选举结果的预测度。另外,图2直观地展现了网页浏览量对方差的解释力。而在诸多项中,基于民意调查的预测是最弱的。 ※BENJAMIN K. SMITH, ABEL GUSTAFSON. USING WIKIPEDIA TO PREDICT ELECTION OUTCOMES ONLINE BEHAVIOR AS A PREDICTOR OF VOTING,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17) 二、 找工作的“密码”:社媒监视下的组织控制与自我的压抑(Passwords for jobs: Compression of identity in reaction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ontrol via social media surveillance) 社媒在为自我展示提供途径的同时,也为外界提供了约束自我构建的途径。如今,不少新闻对技术使用在社会雇佣关系中的隐性威胁进行了报道,而通过对这类报道的评论进行研究,可以一窥人们关于技术、隐私、监视和工作场所等相关方面的看法。 该研究利用Tracy和Trethewey学者的“透明化自我”(crystallized selves)理论所提供的框架,以雅虎上关于某公司要求要面试者提供脸书密码的新闻报道为例,对其下的4725个评论进行了不断迭代的定性分析(itera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从中研究识别出了一系列人们认识中的、通过劳动市场竞争实现的公司、政府和脸书之间的相关关系(collusion)。 * 最终概念图 上述概念关系图展示出了如何看待威权主义、雇主们要求雇员提供密码如何影响劳动市场中的竞争情况等观点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发现,评论者对劳动市场、精英统治和社交媒体用户的认识,深深地影响着其对这种行为的态度,亦即来自国家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力量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着我们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诸多看法。 ※Bree McEwan, Michelle Flood. Passwords for jobs: Compression of identity in reaction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control via social media surveillance. new media & society(2017). 三、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间议程设置:传统媒体如何控制选举时期的新闻议程(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 in the Social Media Age: How Traditional Players Dominate the News Agenda in Election Times) 媒介间议程理论(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是用于研究新闻内容如何在不同新闻媒介间进行传递的理论。其核心观点为:1.媒介体系之中存在着“意见领袖”,即一些媒体会左右另一些媒体关注什么、认为哪些是重要的以及对重要性的排序;2.影响和被影响的媒介之间是一种“非对称性传播模式”,二者之间议题的流动是不平等的。 该研究认为数字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该理论,并指出了三条假定说明原理论无法无条件用于社媒领域:1.媒体议程应当在议题的层次上进行讨论;2.固定时滞能够解释媒体内容间的重叠部分;3.媒体间不一定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可以被考虑为一个同质性的整体。 基于此,研究团队以追踪特定新闻报道的方式,对新闻在媒体间的传递进行了再构述。通过对2014年比利时的竞选当中选举新闻传播路径的分析,研究在证实在线媒体端由于发布速度较快,对其他较少发布信息的媒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研究也强调了发布计划(频率)之外的因素——“慢”报纸发布的新闻,其权威性通常高于其它媒体的报道,因而在此意义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另外,研究强调对Twitter上扮演三种不同角色的用户——普通用户、媒体用户和政务用户——进行区分,并指出具有更大的对议程设置的影响的是Twitter上的媒体角色。 ※Raymond A. Harder , Julie Sevenans , and Peter Van Aelst, 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 in the Social Media Age: How Traditional Players Dominate the News Agenda in Election Tim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2017). △封图来源:btct.cc 推荐阅读: 数洞独家报道 | 亲爱的,在这个繁华世界里,我只是有些社交不擅长 一言不合就斗图 | 论表情包的江湖地位 美拍发布行业首份《短视频达人发展趋势报告》 暴击单身狗:9成人都爱po结婚照 为什么说QQ成就了王者荣耀? 这些流行歌的词,我已经忍很久了! 50条爆笑推特告诉你怎么区分英国人和美国人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