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一干”会址的“前世今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团结报文史e家 Author 潘佳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淡水路三三二弄一号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
上海是一座红色城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在此诞生。就在中共“一大”会址附近,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会址”,那就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一干”会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为了继承孙中山遗志,继续领导国民革命,酝酿建立新的政党。11月1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即《莫斯科宣言》),声明要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坚持革命的三民主义,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领导革命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邓演达回沪筹备建党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即《莫斯科宣言》)
在《莫斯科宣言》的鼓舞下,1928年,国内的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和国民党左派,以谭平山等人为首,曾经尝试在上海建立新党——中华革命党(外界称“第三党”),但因纲领等问题未能在党内达成共识,后无以为继。为了建立一个成熟的新政党,很多重要骨干成员决定请邓演达回国主持大局。1930年5月,在国外游历了近三年之久的邓演达秘密回到上海,他废寝忘食地和同志们交换意见,全力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根据季方(“一干”会议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农工党中央主席)的回忆,当时组织给他租赁过两处专用的房子,一处在格罗西路(今延庆路)的大福里,一处在愚园路的愚园坊。但他认为房租太贵,与农工平民大众的生活水平相差太悬殊因而拒绝。邓演达借住在一位同情他的在买办机构里服务的朋友家里,白天在寓所撰文、起草纲领,华灯初上之后便外出分赴各处会晤同志及各地来宾,讨论问题、交换意见,经常要到子夜之后甚至凌晨三四点后才能返回。他曾以此自比为“耗子的生活”。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讨论,大家就党的名称、中国社会的结构、革命的性质、未来政权的性质等问题逐渐达成共识,其中关于党的名称,大家都同意沿用发表《莫斯科宣言》时用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简称临委会)。对于很多重要问题,如对中国现实社会的认识和党应该坚持的政治纲领,大家与谭平山的想法有较大差异。在与邓演达经过商谈后,谭平山不再参与组党的事宜。大家讨论确定的纲领与中华革命党的纲领有差别,但许多中华革命党的骨干都参与了组建临委会的工作,大多数中华革命党的成员也继续参加临委会,因此,就两者关系来讲,也可以说,中华革命党是临委会酝酿成立时期的组织,为临委会正式成立打下了一定的组织基础。诸事准备成熟后,大家决定在上海召开党的成立大会。
召开“一干”会议正式建党
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会场是相当不易的。关于“一干”会址最早的记载来自于当年参加“一干”会议的代表罗任一的回忆:“……地址是由黎明出面借用黎明辉(晖)的住宅,其时她离沪去香港。房子空着,借用半天,伪装宴客是很适当。从午后七时开始到夜十时。”文中所提到的黎明晖就是当年上海赫赫有名的音乐家黎锦晖的女儿。黎锦晖是明月歌舞团的创始人,当年的流行音乐之父,聂耳、周旋等都曾投于他的门下。黎明(又名黎锦纾,字季纯)是黎锦晖的四弟。
那么黎家为何愿意将房子借给“第三党”来开会呢?其实早在1928年,黎明便参加了在上海成立的“中华革命党”,并担任文化宣传工作。1930年6月,邓演达电召当时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黎明返沪,任机要秘书,参与组党工作。黎锦晖通过四弟的关系,也由此结识了一批“第三党”的朋友,经常给予帮助。萨坡赛路的房子是黎锦晖1928年租用的住宅以及办“美美女校”和“中华歌舞团”的地方,楼下大厅主要用于排练歌舞或宴请宾客,因此平时这里人员进出频繁,正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开会场所。
1930年8月9日晚上7点左右,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今淡水路332弄1号)的这座3层花园小洋房陆陆续续迎来了3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由十个省市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在此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党的前身)。
会上邓演达带领大家向孙中山的像默哀一分钟。之后宣读了《我们的信条》:“(一)我们的哲学观点是历史的唯物主义;(二)我们的事业是继续孙中山革命;(三)我们的任务是实现中国平民革命,解放全中国,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四)为实现中国革命,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主共同奋斗;(五)我们是信仰一致,组织一致,行动一致的政治结合的战斗团体;(六)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大家举手庄严宣誓,尽管口音不一,但声音铿锵有力。全体一致通过《我们的信条》后,接着一致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政治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肃清封建势力,推翻南京反动统治,建立以农工为重心的平民政权,实行耕者有其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代表们全体起立,互行一鞠躬。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选举出了由25位干事组成的中央领导机构,邓演达为总干事。会议还确定了中央机关组织、宣传、民运、设计、侨务、财务、训练7个委员会的负责人。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是中国国内民主党派的开端,临委会后几经更名,成为延续至今的中国农工民主党,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共同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找寻“萨坡赛路290号”
曾经流传的“一干”会址照片,典型的石库门房子,不符合当事人对“一干”会址的描述。
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人都认为“一干”会址的地址早已知道,理由是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一幢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房子,并且有文字说明这是萨坡赛路290号“一干”会议旧址。但农工党上海市委会的党史专家们拿着这张照片到实地查看后,认为这张照片的房子不是萨坡赛路290号。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党史专家们查阅了萨坡赛路历史变化资料并踏看了整条萨坡赛路及周边地区,得知萨坡赛路是法租界时期的路名,现今路名是淡水路,而如今的整条淡水路在1930年是两段不同名称的路,以福煦路(今金陵西路)为界,福煦路以南是萨坡赛路,以北是淡水路。最终他们在金陵西路的北面找到了照片所摄的那幢房子,当时照片所摄的门前树枝和横挂在树枝上的绳子犹存,可是它所处位置是20世纪30年代的淡水路,而不是萨坡赛路。
再看房屋结构,这是一幢典型的石库门房子,而且是档次较低的一种,不具备召开三十多人会议的条件,经向当地老年居民了解,这里过去住的是个医生,从来没有办过歌舞团,而有关资料也表明当年黎锦晖的美美女校和中华歌舞团住的萨坡赛路290号应该是一幢非常讲究的西式洋房。基于以上两点,可以肯定照片所摄的不是萨坡赛路290号黎锦晖住所,与农工党的“一干”会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找寻到“一干”会址的确切地址,成为了党史专家们的一个心愿。但是历史变迁,“萨坡赛路”早已尘封在历史档案之中。太平洋战争以后汪伪政府在1943年收回租界,把法租界的萨坡赛路改名为英士路,随即门牌号码重新编排,1949年以后该路又与相连原淡水路合称为淡水路。而原来的萨坡赛路门牌号因事隔久远已经很难查证。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党史专家获悉有位朋友专门收藏旧上海的“行号录”,借阅后,在1940年版的法租界地图上找到了“萨坡赛路290号”,就在今天的淡水路合肥路路口。农工党中央研究室接报后,专赴上海查证。据实地查看,这是一座3楼小洋房,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这座小楼和周围一片房屋与1940年版地图所绘完全一致,房屋结构也与黎锦晖、王人美等人的叙述一致。
2005年,农工党中央两次主席会议听取了有关汇报后认定:农工党“一干会议”是在上海萨坡赛路290号召开的;萨坡赛路290号现地址为淡水路332弄1号。至此,农工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的“一干会议”会址得以确认。
2007年12月,“一干”会址被列为卢湾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5月,又进一步被列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挥存史育人功能
虽然“一干”会址经过专家们的多方努力,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之中,并于2009年12月2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挂牌暨邓演达铜像落成揭幕仪式。但彼时的“一干”会址已是卢湾区(现黄浦区)工商联的办公场所,其作为农工党党史教育基地的功能始终无法很好地发挥。2014年,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中共上海市委、中共黄浦区委、中共黄浦区委统战部等部门的关心帮助和协调下,农工党中央获得“一干”会址的租用权,实现了广大农工党员多年来的夙愿。
为充分发挥“一干”会址存史、教育功能,2015年1月上旬,经农工党中央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同意将会址列为“党史教育基地”,并委托农工党上海市委会协调修缮布展事宜。展馆设计以体现老上海的建筑特色为宗旨,一共4个展厅6大部分,展示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等一批国民党左派继续探寻革命道路,筹划建党,至农工党中央召开十五大这80多年来,农工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2015年9月,在广大农工党党员的特殊党费的支持之下,历时半年多的修缮布展工作圆满完成,“一干”会址正式向农工党各级组织和统战系统免费开放。
2019年,“一干”会址又进行了版面更新。此次“一干”版面更新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对原有版面内容的精简和修改,用图片的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示农工党从筹备建党到走上与中共合作的道路,最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历史进程。二是增加上海展厅。通过历史照片、实景照片、人物照片、实物照片等形式介绍除“一干”会址外,农工党在上海的其余21个革命活动史迹点以及上海组织的发展历程。
自“一干”会址揭幕后,这5年多来,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5900多人次,共284批。为充实讲解力量,农工党上海市委会建立了一支1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均是对党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农工党员,在讲解的过程使他们对党史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参观的对象主要来自于全国各级组织的农工党党员,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全国和上海的统战系统干部。每位参观者在了解了农工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经历血与火的考验的悠久历史之后都表示深受感触,加深了对统战史的了解。
“一干”会址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却因此积聚了历史的沉淀,它见证了农工党的诞生,既是讲述建党历程和建党思想的重要基地,也是农工党员以及统战系统的同志了解农工党史的一扇窗口。
(作者单位: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