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单身和丁克都有罪?”NO,你们说得都不算!

2018-03-29 艾菲 艾菲的理想

艾菲的第61篇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标签:深度思考

前两天,在我的微信群里掀起了一场关于“要不要孩子”的大讨论,而之前还有过一场激烈度与之不相上下的“应不应结婚”大讨论。

赞同生孩子的一方说:

 

 “没有后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没有下一代的家庭是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就像三角形结构最稳定,二人结构很容易被外力破坏,没有新鲜血液的肌体很快就会失去活力。”

 

不想要孩子的一方说:

 

“我不想过完整的人生,我只想过我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或两个人的新鲜血液不是靠孩子给的,而是靠自己。你的每一次思维、知识、能力、视野、实践的拓展与升级都是一次新鲜血液的注入,都是一次自我的更新换代,我们为何要把注入新鲜血液这件事寄托在自己之外的人身上呢?”

 

事实上,除了结婚与单身、生育与丁克,我们还常会面临其他各种两难选择。比如:打工还是创业?做钱多的工作还是做自己热爱的工作? 


显然,每个两难选择的两头,代表的都是完全不同的选择,也会指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考量与可能。而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其带来的好处,也势必有其相应的代价。 

 

都有好处,都有代价,确是两难。那么,在面临这种两难问题时,我们该作何选择?

 

其实,呈现在你面前的也不过就两条路:一条叫做“Good Path”,即好的路;一条叫做“Right Path”,即对的路。



第一条路: Good Path

“Good Path”,即好的路,而它的本质则是“多数人走的路”。

 

“多数人走的路”最能带来安全感,“安全感”越大就意味着“风险“越低,而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安全感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免除我们的焦虑与茫然,让我们感到舒适,于是这条路就成为了“好的路”。

 

同时,当大部分人都在这条路上走的时候,你可以在搞不清方向、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问问旁边的人,然后继续走。虽然,你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我也不知道,我也很困惑。”即便如此,这样的答案也能给你予力量,即“安全感”的力量。因此,这也就成了多数人倾其一生去追逐的方向。

 

那么,这样一条“多数人走的路”是如何形成的呢?

 

1、单一价值观

 

由于社会上价值观的单一性,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来自于同一种价值观,大多数人都秉持着同样的价值观,同时也在用这种价值观去衡量与评判着周围其他人,甚至是“强加于其他人”。

 

比如:

“不结婚怎么行?你老了怎么办?”

“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结婚怎么可能幸福?”

“你怎能爱上同性?太丢人了!”

“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你都30岁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

“做什么自由职业者,在公司里面打工稳稳当当不是很好吗?你现在的工作不知被多少人羡慕,你怎么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样的话听到太多次了,基本在我们每次抬头去看、侧耳去听的时候,它们都会无一例外的出现。然而,这种单一的价值观会让我们“一叶障目”,看不到生命与生活的其他可能性,从而将“多数人走的路”当成了生命中的唯一选择。

 

2、“应该”的力量

 

如果你从没进行过自我觉知,不十分了解自己,你就会非常容易走到这条路上来,因为你无法抵御将我们每个人裹挟其中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做“应该”。事实上,“应该”的背后也是单一价值观。

 

比如:

“你都30了,应该结婚了。”

“你都结婚一年了,应该生娃了。”

“你都离婚两年了,应该再去找一个了。”

“你的大儿子都三岁了,你现在应该再去生一个了。”

“你应该要听妈妈的话,去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创业。”

”你应该跟你表哥一样去银行工作,多少人羡慕啊。”

 

这世界上的“应该”简直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啼笑皆非,仿佛你的整个人生就应该在这一个个的“应该”清单中度过,而不该有任何其他的“不应该”。

 

然而,这种力量实在太过强大,在它的重重包围之中,我们会在还没看清自己、还没搞清自己究竟想过怎样的一生前,就已坠入“多数人走的路”的滚滚洪流之中,从此迷失自我。

 

布朗尼·维尔是一位曾经做过多年临终关怀的作家。她的病人承受着无法治愈的疾病,也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她在他们生命的最后3-12周里照顾他们。她说,人之将死,会成长很多。当维尔问那些临终病人,他们人生里是否有什么遗憾,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们想要改变些什么时,他们的回答出奇的相似。

 

“我希望我当初有勇气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他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他人希望我过的生活”指的正是“Good Road",而“自己的生活”代表的则是另一条路。



第二条路:Right Path

这条路就是“Right Path”,即对的路,也就是正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为什么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就是“Right Path”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成长环境、个性爱好千差万别,当然不可能共享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可能都选择“同一条路”。

 

在医学上,有个词叫做“个体差异”,说得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两人都是第一次服用同一种药物,一人服用后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另一人服用后就出现了头痛和恶心。这就是“个体差异”。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我们所有人不可能都选择同一条路,因为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头痛”和“恶心”,严重的甚至会是死亡。


毕竟,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其他任何人的。既然谁也不能替你去承受漫漫一生中的痛苦、挫败、失望和迷惘;那么谁也不能替你去做人生的重要决定。

 

然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Right Path”却并非易事。因为,找到“Right Path”的前提是了解你自己,并对自己有深入的认识与觉知。

 


37岁破解困扰生物学界50年难题,39岁入选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的颜宁,选择的正是自己的“Right Path”。然而,因为这个选项不是“Good Path”,所以在知乎上“颜宁为什么不结婚?”这个话题竟也成了一直被讨论的话题。

 

颜宁在回复某作家的微博里说:“看了这么多评论很感慨,很少看见讨论女性自己想要什么。像我这么喜欢小孩子的人,如果有了小孩,势必影响我的生活自由和事业自由。我终归是爱我自己多一点。”

 


从她这段话里能够看出,她对自己知之甚深。

 

而一个“Right Path”本身就是建立在这种“清醒的自知”之上的。如果缺乏这种“清醒的自知”,我们就会把“多数人走的路”,也就是“Good Path”当做自己的“Right Path”或者“唯一的路”。

 

相反,如果有这样“清醒的自知”,就一定会去思考,这条“Good Path”究竟是不是我的“Right Path”。如果是,那就走;如果不是,那就继续去寻找自己的“Right Path”。

 

希腊古城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

 

克尔凯郭尔说:“没有比勇敢地成为自我更可怕的事情了,但是,谁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就会毫不脸红地说,这也是最伟大的事情。”

 

的确如此,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实在是太重要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

 

比如:

当你对自己足够了解,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期待婚姻的原因是源于对安全感的渴望,而不是因为渴望真正的爱情。”

 

再比如:

你也可能会发现:你想要的只是一个人生旅途的合作伙伴,再深究下去的原因则是,你从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幸福的爱情。于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是这么想的 - 既然得不到幸福的爱情,那就干脆选一个合作伙伴过此一生吧。

 

当你对自己有了如此深刻的洞察和觉知,自然也就知道了该做什么,于是也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Right Path”。

 

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天赋、发现你的热情,深入了解自己、觉知自己,最终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而不论这条路究竟是“多数人走的路”,还是“少有人走的路”;也不论这条路是“Good Path”或者不是,只要它是适合你的,那就是你的“Right Path”,你就该勇敢的走下去。正如五月天在《倔强》中所唱: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当然,你也千万不要为了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专门去走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少有人走的路”。因为那虽不是“多数人走的路”,但也绝不是你的“Right Path”。

 

在我看来,这就是这场大讨论的终极答案。


“艾菲的理想”现在招募核心微信群成员——Amazing Explorer(不收费)。如果你想要不断探索世界探索自我,如果你想要发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请添加艾菲的私人微信effieliu628, 并请用一句话说明添加的理由。我们不需要很多人,但我们需要对的你。

“艾菲的理想” - 原创TOP文章:

“艾菲的理想” - “另一种生活”系列:




艾菲的理想

(ID:xiaoyaolsh)


通过深度思考和自由实践的方法,

用好奇无畏的灵魂,去探索世界和自我

以获得蓬勃的生命和丰盈的人生。


艾菲,80后,500强外企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