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讨论 |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赵东方 陈进 陕师大中学生物教学 2023-02-13

【老朋友】点击右上方分享或收藏!
【新朋友】点击上方“陕师大中学生物教学”订阅我们!



       2016年5月21日晚20:00-22:00《中学生物教学》众编辑第3次与一线教师、读者、论文作者等在中学生物教学QQ群(214350192)中,就王万清、宋海霞老师的论文“光合作用’教学设计”展开讨论,讨论流程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1)个人观点。(讨论方向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您对“光合作用”一课的认识与思考?您是怎样进行备课、讲授的?老师提出本文的优缺点及修改建议;编辑提出本文的优缺点及修改建议;怎样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出彩,并充分发挥出引导性和示范性?)(2)相互点评。(3)自由讨论。        本次活动主持人:陈进;书记员:赵东方。
一、原文再现


二、论文评价

2.1  论文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地方

 

       核心观点:内容全面;基本环节具备;联系生活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吴志强】

        全篇详尽地向读者分享他们的课堂教学。


【攀枝花七中·邓纯臻】

        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构建教学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这是论文最大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某木本植物的枝条引入课堂,请同学找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片”以及“实践要求:田间作物调查,青菜饺馅制作加油前后颜色的变化,观察大棚中农民的基本操作”两个方面。这样设计使课堂教学源于生活继而高于生活,这是生物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另外,文中对各个重难点知识的内容、以及如何讲解各内容间的逻辑顺序阐述得很清楚,操作性强,值得参考与借鉴。


【礼县实验中学·苏杜林】

        重视实验探究,总体设计思路清晰,方法得当。


【扬州市蒋王中学·吴永刚】

        两位老师的意图是针对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既借助了直观材料,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科学家的发现过程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还涉及了变量的传授,对学生掌握知识有较好帮助。


【广州石北中学·蔡拓】

        教学设计中内容饱满,教学目标详实,对于学生活动的引导都非常好,尤其是一些问题串的使用。


【渭南高级中学·张倩】

        导入方式新颖,将光合作用发展历程与光合作用反应式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实践作业的设置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粤·李德红】

        教学与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值得一赞。若再举一些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如小树林里空气比较清新等例子,就更容易直观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重要意义。


【咸阳市实验中学·吴景涛】

        教学设计回顾了叶绿体的结构,并由此引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作者针对海尔蒙特实验,设计了几个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特别是针对自变量、因变量等问题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探究活动,这样能对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关注“变量”的思维活动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这也符合新课标理念。


【编辑·张广斌】

        该文从结构来看,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类论文的所需基本要素,内容分析到位,三维教学目标明确,教法多样,教学思路清晰。从教学过程来看,突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了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和感受,印象更深。

2.2  该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

 

        核心观点:教学设计的各个细节交待不清(如课时、教学策略、设计目的);用词精准欠佳;缺少新意;注意学情分析(注重初中知识的链接);论文攥写格式不规范


编辑·刘亮岐】

        教学设计未见新意,教学过程撰写凌乱,没有条理,反思形同虚设;文字不够优美,没有阅读享受。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吴志强】

        课时应该交代清楚。全篇设计中有提到“光合作用”一节需要5个课时来完成,而这篇设计究竟是5个课时的设计,还是其中一个或几个课时的设计并没有交代清楚。全篇设计,如果是一个课时完成太紧凑,5个课时完成又太奢侈,这是读完后的第一个困惑。

        “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在设计中并没有突显出来。在教学内容分析时,明确写上“课堂上以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教学思路中,又提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知识内容,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建立低起点,缓坡度的课堂,提高课堂绩效”。但是在设计的主体部分“教学过程”中,这些都没有重点去阐述。而是将整节课的完成教学设计平铺直叙的阐述。给人的感觉就是前后期望落差较大。

        教学设计中以“水煮青菜,酒煮青菜,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操作经历作为感性材料制造了知识点的缓冲带,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读者读后会产生疑问:酒煮青菜日常生活中不常见,那么这个想象是在哪个环节完成的呢?类似的实验设计,最好要交待设计的前后给读者准备一个缓冲带。


【天柱兰中·杨廷福】

        在教学设计的新颖度、用词的精准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1)请同学们找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叶?因为有一类植物的叶已经退化,如仙人掌类,靠茎进行光合作用的。有些植物的根如果暴露在外面受光照影响也会合成叶绿素进行少量的光合作用。(2)引入新课时创设的情境是关键,因为初中生物学对光合作用介绍较为简单,能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学生较少,注意跟初中内容衔接。


【攀枝花七中·邓纯臻】

        第一,教学目标的描述应采用规范的目标动词,如“描述”“简述”“说明”“阐述”“分析”……,而本文教学目标中的“知道”“理解”“会设计”“能分析”“通过……提高”“认识”等目标动词的使用都不太规范。教学目标的描述还是应该参考《课程标准》进行组织。

        第二,“教学过程”若能分课时进行描述或许会更好,这样就不至于整体显得比较零散。

        第三,文中语言的组织应在斟酌推敲,尽量少使用“长句”,防止“一逗到底”,如教学内容分析中的“‘光合作用’是苏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高中阶段第一次系统地介绍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课时要求为五课时,内容有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重要知识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这句话其实可以进行断句,描述得更清晰。(还记得杂志社编辑部同志们之前在微信上推送的“我来改,你来看”,让自己深感斟酌语句的重要性。)


【宣城中学·闫立】

        教材分析较为单薄,可将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学情分析相结合改成教学策略体现在教材分析中。本节大概要5-6课时完成,可针对某一课时内容写成教学设计或将整节内容写成光合作用单元教学策略以提高针对性。表述尽量避免口语化,如“看书、我采用、课本”等字词表述都欠妥。总体印象感觉内容较多,较杂。


【渭南高级中学·张倩】

        对初中生物的要求较高,学生是否能够回忆起保卫细胞、气孔等结构。


【咸阳市实验中学·吴景涛】

        该教学设计以“光合作用”为教学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影响光合作的环境因素”等,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安排较多的课时。作者在该教学设计中对光合作用的全部内容进行设计,涉及的教学内容太多。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理念,该教学设计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对探究性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引导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还原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按照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还原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礼县实验中学·苏杜林】

        缺乏新意,没有独到的独特的让人眼睛一亮之处。如果一篇探究应用的论文稿举例可以只讲几个能说明问题的点,突出探究思想、方法、过程和操作等,但作为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太多,细节之处太过粗糙还有点需要具体化,不在多而在精。设计中对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实验有点粗略,比如实验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设计?有何缺陷?对各实验间的联系也没有涉及。当然这可能也与苏教版教材的处理有关。


【扬州市蒋王中学·吴永刚】

        未正确按照投稿要求进行编辑文档;本课设计实际上是第一课时,标注有点模糊不清;注意书面用语和口头语的区别;对于探究色素的提取可以另开一个课时,不必放在本节课内容当中,本节课就探究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究出来的。


【滨州二中·刘海燕】

        更像是日常教学过程的记录。可能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花费了很多心思,特别是注重了学生阅读课本,但是就写作来看,亮点提升不够,亮点的设计意图不明,让读者不是很明白两位的创新点是什么。其次,重心不明,这篇教学设计想传达二位什么教学理念?我没读出来。以上是个人浅显理解,不当之处请包涵。


【广州石北中学·蔡拓】

        教学过程环节,仅平述教学流程是怎样的,至于某个活动,某个环节的设置其教学思想、依据、目的是什么,没有做阐述;建议加之,使其有血有肉有真相。
        教学过程,每级标题的表述方式不一致,有些仅表明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而具体对应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是什么没有说明,如“5.2学生活动:板书指导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又如,“5.3教师讲授与学生合作相结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些是仅表明学习的内容,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如“5.4学生活动: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无老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又如“5.5学生活动”(即无行为,又无学习内容)。建议以统一格式概括之。

        教学环节表述稍显粗略。例如学习色素提取和分离,仅是表述需要强调的知识点(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都会强调),至于如何教学,如何落实,教学策略是什么没有表述。5个课时的内容放在同一个教学设计中,在有限的篇幅中,确实较难表达。


【粤·李德红】

        该教学设计中没有学情分析,新知识的教学应该在充分了解、照顾学生的学情基础上展开。“光合作用”在初中教材中学生已经有所了解,该文没有体现实际教学、学习新知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的理念;用一个反应式表达植物光合作用时,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化学相关知识基础,如反应式的书写规则,课堂上老师应善加利用、适当说明,以解除学生可能产生的困惑、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弥合学科之间可能存在的隔阂;光合作用作为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理过程,本文没有对其本质进行初步说明(涉及物理学科知识),也没有阐述光合作用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涉及必修三,但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体系中也已有所体现)。而这些方面对学生形成准确的生命观念和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都很有必要。


【南京溧水一中·朱慧娟】

        标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没有讲具体,光合作用发现历程,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因素都属于光合作用内容,仅从标题和教学内容分析看,不知道作者到底对哪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教学设计所针对的内容其实包括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但是内容太过泛泛而谈,没有突出亮点。

2.3  从论文写作方面展开的发言

 

        核心观点:写前应充分准备;阅读积累文献;设计要有新颖之处;用词规范化


        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教学设计的写作,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的攥写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广南一中·蒙庚阳】

        该文暴露了新手写作时很容易犯下的许多毛病,如不看期刊的征稿简则就投稿,因此,文章格式很不规范,从署名、摘要到文章小标题基本不按照杂志社的要求来写。
        是不是没看过这一节内容近5年来发表过了哪些文章,发表过的文章质量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又如何判断自己写的文章有哪些创新之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两位作者在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可能不够充分吧?

面面俱到是初学者写作时容易犯下的毛病,想通过一篇文章就把原本安排用5个课时的内容都全部一一呈现出来,不太现实,建议文章以其中的某一课时来突出自己的创新之处即可。

        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整个教学设计衔接性不理想,基本找不到教学设计的新颖之处,对读者也没有吸引力。


【大理新世纪中学·刘永生】

        教师写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看参考文献;只是列出参考文献作为应付;读文献真的很有用。


【翠英中学·王雪梅】

        题目是否需要修改,题目稍大;教学设计是否需要“摘要、关键词”;教学过程的分层结构不是很合理,看着有点乱;教学反思”的条理性不佳。是否可以考虑从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实施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华亭一中·刘克让】

        文中将“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称为“方程式”,术语不准确。
        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大部分是课堂实录模式,没有很好地说明设计的意图或目标。
        反思的意图在于以本设计为主提升教学,引领一种方向。但文章还提到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改进意见:以光合作用原料、条件、场所、产物等为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三四组器材,让学生阅读课本(预习)后根据兴趣分组,分别探究(模拟)科学实验。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梳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总结整理获得基本知识结构。一方面给学生自主机会,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2.4  一线教师结合实际出发的见解

 

        由于本次讨论对象是教学设计,这是一线教师必须做的功课,因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各有亮点,实录如下供同仁们借鉴:


【鄂南高中·施心悦】

        我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只写出反应物、条件、场所3栏,按时间顺序讲解每个经典实验,回到当时的研究背景,看看每个实验是对反应式哪方面的探索,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要对材料怎样处理,为什么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每个经典实验有没有受前人实验的启发,有没有影响后续的研究?有没有历史局限性?
        每个经典实验都是有开创性的,是打破旧认知,如果已知了结论再来学习经典实验,虽然学生好懂,但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经典实验的可贵,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礼县实验中学·苏杜林】

        我对“光合作用”一节教学定位的理解: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也真实地显示出生命系统的自主性和高度有序性。这节内容与酶和ATP、细胞呼吸以及生态学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生物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史料,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受到科学家崇高精神境界的熏陶,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我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历程中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中建立光合作用的概念,形成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的表示,以及加深对光合作用原料、场所和产物条件等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有关能力如实验的设计、实验变量的处理等。


【翠英中学·王雪梅】
        本课为苏教版,与人教版在内容编排上有差异,苏教版编排顺序是光合作用之谜,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在哪里,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人教版编排顺序是捕获光能的色素,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的功能(恩吉尔曼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化能合成作用。
        本人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作为一个课时,对教材中“恩吉尔曼的实验”调到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的科学史料作为主线,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历程。


【滨州二中·刘海燕】

        对于本章节,我个人认为探究历程的分析重点是分析实验设计的方法和科学的曲折艰辛,主要是能力和情态的培养;色素的提取最好是能和学生一起真正做实验,而不是讲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基本原理,是知识的核心,也是后面影响因素的基础,是本部分的难点和重点,需要细致分析。
        我是按照教材编排上课的。光合作用,学生在初中就有所了解。我们在教学中先设疑:光合作用,顾名思义是需要光照的,那么是什么结构吸收光的?它为什么能吸收光?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完成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分析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提升学生生命观念的核心素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再次设疑,叶绿体真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吗?引导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  第二课时,可以通过flash一棵小树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设疑:植物生长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你能说说它为什么能长大吗?你想过做实验来验证吗?导入光合作用的科学史。(可以进行适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论描述时没有点明需光照需绿色植物,导致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得出了需要光照和绿叶。说明科学是严谨的,是能经得起重复的。教学学生要有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分析完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与总反应式。再次设疑: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很简单,光合作用的过程真的这样简单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教材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完成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分析。
        第三课时,导入:如果你是一位农场主,你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你该如何做呢?引导分析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讨论分析这些因素变化对C3、C5、【H】等的变化的影响,以及生产实践中该如何应用。设疑:你说的这些因素真的是这样的吗?你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吗?讨论设计方案,课后完成实验并交流!


【六安·吴孝良】

        本节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结合课标、考纲等要求,谈以下观点。考纲的要求一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此过程是光合作用反应过程,而不是光合作用探究过程,所以反应过程是考试重点考查内容,要解决此难点,是重点分析内容。不妨就以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二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重点分析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等反应物,酶和光照等反映条件,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打基础。

        关于实验,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可以结合视频,重点介绍提取原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效果比较容易得出来,难度也不算大。实验的具体过程应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学设计的理念,一定要体现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这一点可以用表格式的教学设计,更清楚地介绍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当然学生活动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清楚地介绍学生的如何操作,而不是说学生读书、学生讨论,可以是学生探究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结合课标要求: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明是理解水平。认识过程是科学史的内容,这是本节内容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结合本章刚开始提出来的“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许多多化学反应”这一核心概念,光合作用是细胞代谢下的一系列反应。这是承上启下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探究过程,一是光合作用过程,两条线可能更清楚一些。

2.5  各位同仁对教学设计的看法

 

        核心观点:新颖实用;详略得当;重视学情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吴志强】

        教学设计也该详略得当,优秀的教学设计很多时候不一定符合期刊杂志的选稿要求,也不一定能吸引广大挑剔读者的眼光。可能在写教学设计时,还是有所突出设计中的亮点,做到详略有当才是王道。


【银川六盘山高中·盖玥】

        高中教材中“光合作用”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落在对这四个方面的设想和计划上。教师设计的核心是如何让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让学生从认知上系统的学懂“光合作用”并能运用知识原理去解释生命现象,才是“学以致用”这一能力的达标的关键。


【白城市实验高中·李增光】

        作为一篇以期刊发的文稿首先需要的就是“新”,包括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媒体新,教学组织新,等等,可以说这类文章“无新不立”。就本次讨论文稿来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突出,不够清晰。其次,教学设计类文章不等同于教学实录,更不是教案。讨论文稿,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篇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案,文稿中对教学过程的描述看似很多,但是每个点都谈的不够深入。教学设计,除了描述教学过程外,还需要说明设计的意图。文稿在这方面还需要做较大的完善。不同期刊中,教学设计类文章的文体结构区别较大,作者应认真研究目标期刊的文体结构。从文稿中本人没看出作者的目标期刊是哪一个,所以写作之前应该多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那么教学设计的新意应该是能充分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银川六盘山高中·盖玥】

        虽说适合自己所教学生认知的设计就算是好设计,可学生的层次和学习习惯等因素,使得有些设计在课堂上并不能让老师满意。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岑芳】

        1  对光合作用一课的认识与思考
        1.1  课标层面
        1.1.1  课标内容标准: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解读课标:说明光合作用是理解层次要求,包括光反应阶段物质、能量的变化,暗反应阶段物质、能量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分子水平探讨光合作用的机理。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主要要涉及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对实验的学习既是科学史的学习,也是科学方法的学习。

        1.1.2  课标内容标准: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解读课标: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光照的长短和强弱,光的成分以及温度的高低等都是影响因素,还要注意分析它们的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从研究的角度要求是较高的,达到应用层次。
        1.2  教科书层面
        “光合作用”是苏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除正文外,有回眸历史—解开光合作用之谜,边做边学—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积极思维—恩基尔曼的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积极思维--研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放眼社会—塑料大棚种植与养殖五个栏目。
    分析教材:教科书中的编写与安排依据课程标准,栏目、活动丰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与参考,教师要用好教科书,但不要拘于教科书,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学情,有所创新,更加有实效。
        1.3  教学设计层面(2如何备课)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预设和实施,设计之前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科书,分析学情与教情,明确教学思路,选择合适的方法,准备相应的媒体与素材,确定教学内容,划分课时等。本节内容如何划分课时是需要研究的,不同的划分,选择的内容、方法也不同,也体现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对学情的把握,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
        1.4  教学层面(2如何讲授)
        1.4.1  了解学情,运用好学生的前概念。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已要求“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1.4.2  用好教材中的回眸历史中的经典实验,组织好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升。组织好实验活动,认真开好实验课。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结合教师的讲解,从分子水平和生物化学水平讲解高中层次的光合作用的机理。
        3  本文优缺点评价
        3.1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
        3.1.1  教学内容分析主要是内容罗列,缺少对内容的分析,如没有具体的课时内容与分析。而且最后一句是方法介绍。
        3.1.2  教学目标的叙写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目标。存在问题一是:目标是整个第二节的目标,不是课时目标。二是:教学目标的叙写有的没有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用行为动词来表述课程内容学习。三是:表述上还体现了以教师为主体,目标应该是学生学习后达到的标准,也就是学习目标。
        3.1.3  教学过程。从教学过程看第二节光合作用的内容均有涉及,按照作者分析第二节要有5课时。但从“5.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看,应该是课时教学,因为只有一次引入新课,这样看,本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际不符,与课程标准要求也不符。或者就是没有表述清晰。
        3.2  从论文写作角度
        教学设计类论文属于实际操作类的经验总结与成果分享。所以应该侧重在一是教学中如何做,表述清晰,让学习者可以看明白,能够模仿,借鉴。二是要有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让学习者信服,愿意学习,三是要有做的效果如何的实证,让学习者认同有必要实践。四是要有论文写作的格式与规范,符合发表的要求。
        4  怎么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出彩?
        4.1  以经典实验的示范性,引领学生思维

        本节课的内容跨越200多年的时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涉及众多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史实材料丰富,教学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与科学家的思维发生碰撞,经过对几个经典实验材料的深化学习,突出重点,如实验中条件控制、对照等,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研究过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2  以科学史为载体,发挥教育功能

        本节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这一线索,引导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发现史。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知会受到影响留下缺憾,但是每一步探索都是有价值的。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此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3  以积极思维活动开展,组织好学习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串、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课前备课中要着重对教材进行研究,领会教材隐含的教育目标,精心选择素材,大胆调整教学程序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高效。从引入新课,要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前概念。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的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模仿与感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轨迹,由浅入深、层次上逐步推进的问题的引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工合作学习等等。

三、编辑视野


        核心观点:重细节、重语言描述、选题不宜过大


        从编辑的视野来看论文写作,更有助于老师在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质量以及发表的命中率。


【编辑·雷利平】

        (1)语言方面:再修改,润色。(2)正文:①应添加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②教学过程:“以某木本植物的枝条引入课堂,请同学找出植物能”建议在文中写出具体的植物;③教学反思可结合教学实际,深入分析,如学生写反应式有没有写错的或者写的不全的,如果有,怎么解决,后续是否跟踪学生巩固情况……教学设计可结合上课的实际情况写(写实)。(3)格式方面:应该全文统一:“5.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2学生活动:板书指导学生看书”小标题句末应统一,都不加标点;(4)建议:投稿之前,多读几遍,或者请朋友帮忙读一下。


【编辑·雷园园】

        作者的“野心”有点大。讨论稿不是某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而是对“光合作用”这一大内容的整体设计。光合作用包含了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内容,每一个都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值得每个教师花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根据内容,“光合作用”的教学包括5个课时,这篇文章就是5个课时的“大设计”。而“大设计”一定不容易写。 文章第5部分“教学过程”有5个小标题,其中5.2  5.3和5.4都不合适。因为这3个小标题事实上写的是:

        5.2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5.3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5.4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这3个小标题的内容,每一个都能写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但将这3个“小设计”的内容揉和到一个“大设计”中,对每一个“小设计”的篇幅就非常有限了。作者没有阐明各部分的设计意图、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等,只是对课堂上具体做法的描述,因此,教学设计成了课堂纪实。这就是“大设计”不好写的原因。建议老师还是写写“小设计”,好入手、好展开、好深入、好总结。

        另外,既然写教学设计,就不能少了设计类文章组成元素——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当然,不是每一项都要求列出,有些项可以体现在其他项中。讨论稿中没有“学情分析”,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毕竟教学设计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要明确学生具备的怎样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教学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编辑·刘亮岐】

        论文写作方面:虽然是教学设计,虽然可以没有摘要和关键词,但应该有引言,介绍本设计的精彩之处,创新,效果等。
         “苏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写法不规范,应为“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其他版本,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几乎所有来稿都有此问题。
        “教学方法”中应和“读书指导法”类似的写明操作方法,仅仅写“与读书指导法配合使用”没有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小标题不能明确的指出相关内容,形式也不统一,如“5.5 学生活动”让人不知所云。应与之前“教学方法”联系起来。

        “教学反思”中只是又一遍陈述了教学过程,不够深刻,也没有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
        文字功底还需提高,口语化严重,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例如,“这儿因为有了萨克斯实验”“实验原理也有两个,…”“课本第64页”“课本第三十三页…要有意铺垫一下”等等。


【编辑·张广斌】

        本节内容是必修1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尤其是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是最具挑战性的,再加上涉及“色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知识容量大,一般需要两节课时。建议分两个课时来写,这样每节内容更加具体,更能体现笔者的教学过程细微之处及闪光点。
        本节是重点章节,相关文章较多,建议成文前,多参考相关文献,吸取别人的长处,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难以脱颖而出,被编辑选中。
        另外,看到有老师在讨论说教研论文不知道怎么着手,个人认为,教研论文写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善于发现问题从阅读教材中发现问题。如针对教材的文字表述、插图、实验、章节安排等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意见。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我觉得,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这需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针对教学实践各环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整理出系统性的文字。
        从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就会发现一些值得学科教师思考、研究的问题。如果在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那就变成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对教师写作论文的建议:

        (1)善于深入研究
        教师身处教育第一线,掌握着很多的第一手素材,有进行教学研究的巨大潜力。只要能增强研究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每一个研究中去,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就能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2)善于自主学习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认为,这水还应该是常换常新的水,而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充电”的教师,才能拥有常换常新的水。
        (3)善于积累素材
        论文素材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听课记录、课后反思、学习心得是论文写作的好素材,看书、读报、交谈、观摩则是获取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4)善于借鉴引用包括:题目的借鉴;论点的引用;资料的参考。


【编辑·陈进】

        (1)文章标题太过简单、平庸,没有太多的亮点和新意,建议修改为:基于探究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以“光合作用”一节为例;基于科学史教学的教学设计——以“光合作用”一节为例;基于教学目标分解的教学设计——以“光合作用”一节为例。
         (2)“教学内容分析”阐述的不够深刻、全面,应重点阐述本节内容在必修1教材或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传递或渗透了哪些课程理念、科学方法?
        (3)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一般会参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等教学素材,但是上述材料描述的教学目标一般都是比较上位的、模糊的,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去设计、分解和叙写,以制订出具体、明确、操作性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类文章的一大亮点就在于能否写出具体、细化的课时教学目标,清晰地表达出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只有教学目标真正具体、明确,后续“教学过程”的设计才能更加富有逻辑性、操作性和可读性。
        (4)不必拘泥于是否写“教学方法”,若能写出精彩、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那就可以写,很显然本文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增加亮点。
        (5)“光合作用”一节是开展科学史教学、探究教学的好材料,作者也注意到了,但是通篇都是纯文字叙述,这无形中肯定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借用图表,能明显降低读者的阅读负担,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6)文中引用了“萨克斯”“恩格尔曼”“鲁宾和卡门”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材料、过程和条件,建议作者应该深挖这些实验素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助推学生的发展。
        (7)文字叙述应力求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没有歧义,作者需要特别注意并加强文字表达能力。
        (8)教学设计类文章要写出精彩和亮点,我的建议是:一是重视教学目标的分解;二是创设好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境、条件和过程;三是写出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厚度;四是增加引用性材料。


【陶铭】

        大家今天晚上能够踊跃参与,我真的很感动,也有许多感触,因为时间原因我想简单的说几句:一是就教学设计而言它不同于过去的教案,设计需要突出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主线;二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实验。

四、对今后讨论的思考

       核心观点:注意讨论素材的选择


       今后的讨论要注意些什么呢?有什么好的建议?


【广南一中·蒙庚阳】

       说点题外话吧,我心里总是觉得今晚讨论的文章代表性不是很强呀!大家有这样的想法吗?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针对编辑们,而是考虑下次若要讨论,是否先有意识地从选文章的角度去思考?


【鄂南高中·施心悦】

       今晚学到了很多,有个建议,能不能有这种活动,就是把一篇文章从第一稿到最后正式发表的稿件一起放出来比对,看看从编辑的角度怎样组织文章结构和精细化要求格式。


【书记员·赵东方】

       有幸能参与本次讨论稿的整理,不到之处敬请谅解。整理中有几点思考:讨论之前的文章选择很关键,选好了文章才能更好地激发老师们的思维;由于QQ平台讨论的特殊性,讨论环节中节奏的控制很关键,快了老师们来不及细看,慢了思维的火花已经熄灭。


附  【淄博市沂源二中·宋以祉】以情景剧进行的教学,颇有趣味性,可供老师们参考:

       (1)剧本
       人物  同学甲:色素分子;同学乙:五碳化合物(简称C5)身上卡片写有C5字样;同学丙:二氧化碳(简称CO2)身上卡片写有CO2字样。
       教师辅助  道具:①ATP模型3-4个(每个模型可以用两块泡沫塑料组成,中间用双面胶粘合,其中在模型正面写上ATP,两块塑料背面分别写上ADP和Pi字样);②水分子模型3-4个(每个模型可以用两块泡沫塑料组成,中间用双面胶粘合,其中在模型正面写上H2O,两块塑料背面分别写上【H】和O2字样);③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④写有C3和C6H12O6的卡片。
       画外音  在神秘的植物王国中,有一个特殊的地方,他的名字叫叶绿体。这里每天发生着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事情。
       第一幕  (多媒体展示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
       画外音  这里是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
       一同学身着绿纸上写色素,做沉睡状。当一束光照射色素身上(手电筒照),色素(懒洋洋地伸个懒腰)说道:“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唱:“太阳当空照,天天对我笑。阳光说:‘早上好,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曲调仿《上学歌》)
       色素:大家好,我叫色素,每天都要不停的工作,你问我是干什么呢。你猜?我每天就干两个工作。举起桌上的水分子道具。“这是什么?”(同学答:水。然后,做动作,将水分子模型分开展示成【H】和O2,给大家看)“分开后,这一个是【H】,另一个是氧气。我还有一样工作呢。就是在酶的帮助下,将ADP和磷酸合成ATP。(边说边将ADP模型和磷酸模型粘合在一起并展示成ATP)光线越来越好了。我得抓紧工作了。”(重复进行刚才的两项工作。并将ATP与【H】放在桌子的另一侧。)
       第二幕  (在叶绿体基质中)
       C5:我的名字叫五碳化合物,是名出租车司机,每天我都早起载客,你要问我辛苦不辛苦,为人民服务!看今天阳光明媚,不知有什么好活等着我!(坐下)
       CO2:我的名字叫CO2,我要去干一件重要的事情。一件影响我一生的大事。什么事?过一会儿您就知道了。(见C5)TAXI!
       C5:hi,您上哪?(CO2低声跟C5说话。)
       C5:好嘞!您坐好了!
       C5一拉CO2手,同时慢慢将胸前卡片C5、CO2翻转换为C3。
       C5:走了。(拉着CO2转圈)
       当走到【H】与ATP前面。将【H】塞到口袋里,将模型ATP分成ADP和Pi放在桌上。完成后,转身同时将卡片C3分别换成C5和C6H12O6。
       C6H12O6:我终于变身成功!走了!哈哈哈哈!(下车)
       C5(望着C6H12O6的身影)突然叫道:同志,你还没付车费呢!
       (2)点评:光合作用过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日常的教学中一般采用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很枯燥,教师解释起来象“天书”一样,很不容易处理,利用情景剧的方式结合学案的知识总结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对于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过程中有关的条件、物质转换、能量转换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化难为易,不亦乐乎。
       (3)体会: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写成剧本或改成其他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真的参与进来,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毕竟学比教更重要,不是吗?知识本来就应该很精彩,生本情境下课堂会更精彩!你也可以演一下试一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