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以下标题即可阅览)
分享自:斗门新农村
快来关注“斗门旅游”
领取专属你的流量红包吧
刀光剑影,硝烟四起,火光冲天,全村60多户人家化为灰烬,父老乡亲瞬即流离失所......
这一幕惨烈的悲剧史称“三龙械斗”,发生在新中国解放前夕。
1947年,新会的三江乡与龙泉乡为了争夺獭山村的沙田,双方村民刀戈相逼,结果以三江人火烧獭山村,龙泉人要求三江人赔偿为告终。獭山上的獭山更楼见证了这历史的一幕,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獭山人民翻身做主,与周边村民友好往来,走向了幸福繁荣的新时代。
我的家乡獭山村
这是我的家乡獭(Ta)山村,它位于斗门区最北端,与新会接壤。1965年前,这里原属新会龙泉辖区,斗门县成立之后,划归斗门县上横公社,如今属莲洲镇辖区。
村内有两座相连的小山,形似水獭,故将此山定名为獭山,村名便由此而来。
全村分新旧两个自然村,面积3.55平方公里,可耕面积约960亩。
村民全部为同宗、同族的崔姓。开基祖(始祖)崔日惠为新会双水崔家坑村人,沿袭传下的子孙已发展到十三代人,约350年的历史。2017年,全村约130户,500多人。
獭山村典藏的《吕四十番锣鼓》乐谱,更是民间艺术瑰宝。它起源于明代宫廷音乐,相融于江南民间音乐,完善在吕四民间,它是皇家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混血儿。它存世之长,数量之少,会演奏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有极高的艺术保存价值。
獭山村民对大自然和神灵十分敬畏,“鸟旺人从旺、树老人寿高”的乡规民约在这里一直流传。古树、古庙、古塔等在这里得到完好的保护,也成了如今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獭山村靠山面水,山青水秀,分布有獭山、长山和马山,山林生态植被茂盛,古树众多,郁郁葱葱,河涌、农田、水塘错落有致,交织成一幅原始生态的田园风光。
近年,在新农村建设实施六大工程以来,村容村貌得到更好治理,低下排污、路巷平整,垃圾处理,以及自然生态保护和公共设施等,都焕然一新。2015年,獭山村获评市级生态村。
獭山村改造得特别成功的是獭山两座小山之间的森林公园,公园前是一块广阔的种植林,绿荫如盖,为两座有着天然生态的小山作了重要配角,形成了生态游的完美条件。还有,公园左右保存着两棵树龄久远的大樟树,大的直径有1.8米,树高参天,绿叶婆娑,如亭若山的覆盖几亩地面,没有蛀虫,生势旺盛,百里罕见。从左边拾级而上,便是著名的獭山更楼。
更楼又称炮楼,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正逢“三龙械斗”,因三江与龙泉争夺沙田,更楼失守,三江人纵火焚烧獭山村六十多户人家,一户不留,全村化为灰烬。从此,这座更楼成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见证。今天,它正焕发着新时代的光芒,成为斗门区历史文化古迹之一。
獭山村地处相对偏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獭山村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獭山田缘”是早年的扶贫项目,由中山大学Enactus组织和珠海市扶贫办、獭山村委会合作,通过整合獭山村的资源,帮助村民开展农家乐、体验田等乡村旅游活动。接下来,獭山村的乡村旅游将着重发展民宿、绿道等项目,值得期待。
最后,让我们跟随视频《走进獭山村》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60gqto8v&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以下标题即可阅览)
分享自:斗门新农村
快来关注“斗门旅游”
领取专属你的流量红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