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绿色发展(3)丨全球唯一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点击标题下「河北生态环境发布」可快速关注

      9月的哀牢山水汽氤氲,滇南红河哈尼梯田迎来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层层金色梯田如涟漪一般从半山腰堆叠到山脚下,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点缀其间。

作为从北方躲避战乱迁徙而来的民族,哈尼人在此隐居了1300多年,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用双手将原始山脉雕刻成了一副画卷。1992年,法国摄影师阎雷拍摄《山岭的雕塑家》,向世界揭开了哈尼梯田的神秘面纱。


红河哈尼梯田坝达片区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同时也是世界唯一一个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12月,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日前,记者随生态环境部生态示范创建采访组来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探索这个古老的文化遗产如何用现代手段留住绿水青山。


阿者科村传统哈尼民居“蘑菇房”


“我们这个民族是很敬畏自然的”,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文珍告诉记者,在一千多年历史中,哈尼族始终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活环境。如今,这种源自祖先智慧的农业生态系统被称为“四素同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对记者表示,这种“四素同构”模式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充分展示。


“哈尼梯田顺应地势、因势利导,山顶种树涵养水源,山坡梯田种养结合,山下坑塘截污减灾,这是一种传统农业耕作“道法自然”的生产方式。”张惠远认为,哈尼族生活观念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文化,成为哈尼梯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行动指引。


哈尼梯田成功申遗后,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2018年哈尼梯田接待国内外游客387.5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31%。随着游客增长,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不可避免承受着环境压力。


“发展乡村旅游,环境问题是最大拦路虎”,红河州生态环境局元阳分局局长罗成会说,近年来,当地环境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设施建设。


在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记者看到,传统哈尼族民居新建了污水管,将生活污水集中汇入村寨最下方的复合型人工湿地。这个湿地表面上看起来就像田地一样,与周围的梯田非常相似。人工湿地分厌氧池、氧化池和表流湿地三部分,通过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生活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氮、磷等污染物。


大鱼塘村污水处理人工湿地


记者注意到,处理后的水从湿地末端一处管道流出,顺着水渠直接用于梯田灌溉。罗成会向记者解释,哈尼梯田地区没有采用污水处理厂等一体化处理装置,而是采用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办法,除了节约资金,也是为了与周围景观协调。


目前,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中的82个村寨,已有16个村寨建起类似的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罗成会说,下一步环境部门将会在遗产区内其他村寨建立处理设施,并逐步向全县推广。


除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也是困扰许多乡村环境的主要问题。朱文珍回忆,此前,村民们很多生活垃圾都扔到路边或水渠里。近年来,环境部门在村寨建立了垃圾集中存放点,由村组负责集中收集,再由企业集中转运到生活垃圾热解站。


用于处理生活垃圾的丫口垃圾热解站


罗成会表示,目前哈尼梯田遗产区共建有四座生活垃圾热解站。在丫口垃圾热解站,记者看到,热解系统正在进行工作。据介绍,热解处理系统主要由冷凝水箱、水沐器、静电除尘器等装置组成,固体废物中的可燃物经引燃后,靠自身燃烧热解。处理垃圾时的烟气经冷凝水槽、水沐器、电子除尘除味得到无害处理,垃圾热解结束后只产生焦油和少量灰渣。


作为一项农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也需要留住人来耕种梯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与许多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哈尼梯田地区的村民们也大量出外打工。为了留住农民,提高当地农民收入,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哈尼梯田地区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


在大鱼塘村民李正福家中,这位哈尼族农民告诉记者,家里有2.5亩地,以前可亩产700斤水稻,收入不高。推广综合种养模式后,他将土地流转给养殖公司,每亩可获1200元,每月有3000元工资,此外,他将房屋出租还可获得每年38000元租金收入,年收入大幅度提高。


据当地政府统计,“稻鱼鸭”模式可实现亩产值1.1万元,扣除亩产成本4460元,亩产值6540元,比单种水稻亩产值2500元增收4000元。朱文珍说,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已有不少村民选择回乡就业或创业。


在哈尼遗产区阿者科村,记者遇到一位做旅游讲解的工作人员,这位哈尼族阿嫂告诉记者,她以前在外打工,今年回到村里工作,除2000元工资收入,还有村民分红,虽然现在收入暂时还比不上在外打工,但在家里更方便照顾老人孩子,所以还是有多名像她一样的村民选择回家乡就业。


哈尼梯田水稻已经到了收获季节


阿者科村是传统哈尼族村落,全村64户479人,村里有大量传统民居“蘑菇房”,是哈尼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2018年1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为该村编制了《阿者科计划》,通过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提高村民收入。


团队成员周宗俊告诉记者,阿者科村成人门票30元一张,旅游收入归全村所有,经营利润按“三七分成”:三成归村集体留存,七成分红给村民。其中传统民居分红占40%,梯田分红占30%,居住分红占20%,户籍分红占10%。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村民保护传统民居、继续耕种梯田,保护梯田景观,并鼓励村民继续居住在村里,保留原住居民核心人文环境。


据统计,阿者科村旅游2月3日正式运营,截止5月20日,三个月实现旅游收入30万元,去除成本,村民分红86000余元,64户中有44户获得了最高1600元旅游分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认为,这种将现代旅游、康养产业与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叠加融合的发展方式,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实践。


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对记者表示,阿者科村是哈尼梯田遗产区很有代表性的村落,农民世代采用传统小农方式耕种,但随着时代变化,不能再按传统小农方式“死守”梯田,而要利用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全面小康的方式对哈尼梯田进行传承,同时保护好哈尼梯田的绿水青山。

来源:封面新闻  图/文:代睿

新闻背景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环保局(总局)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原环境保护部在生态示范区工作基础上,推动开展以生态省、市、县、乡镇、村、工业园区为抓手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2013年,经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命名了两批共9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示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推动绿色发展(2)丨贵州省赤水市:守好绿水青山 贫困村吃饱“旅游饭”


推动绿色发展(1)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何以双赢?云南给出这样的答案


美丽中国先锋榜(19)|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生态扶贫的生动实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