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月亮”刷屏!深圳这些绝美画面曝光
昨晚是个热闹的晚上
2022年最大超级月亮现身夜空
就问一句
你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吗?
快来看看
深圳视角的超级月亮吧
今天(7月14日)凌晨02:38
月球达到满月的状态
距离地球约357399公里
是全年最接近地球的满月
因此,也是本年度最大的满月
昨晚(7月13日)
“超级月亮”冲上热搜第一
成为“顶流”
网友们纷纷化身
“拍月亮大赛”选手:
一起看月亮爬上来~
接下来
准备好内存
一起欣赏一波高清美图吧~
深圳
南都记者霍健斌 摄
南都记者霍健斌 摄
南都记者霍健斌 摄
南都记者霍健斌 摄
广东广州
江西九江
贵州贵阳
湖北武汉
江苏南京
浙江杭州
湖南长沙
重庆
最近时为中国空间站离地面的894倍
14日凌晨月亮最圆
这次“超级月亮”(满月),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北半球,都是2008年以来地平高度最低的满月。只要天气合适,身处北半球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到。
此前,天文预报显示,北京时间7月13日17时06分,月球会经过近地点,也是今年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刻。此时月地距离为35.74万千米,约等于中国空间站到地表距离的894倍,只相当于地球到金星距离的1/113。
到了7月14日(农历六月十六)2时38分则为“望(满月)”,月亮、地球和太阳排成近似一条直线,此时月亮看起来“最圆”。同样这时月球的视直径最大,据专业机构测算,达到33′70″,比太阳全年的视直径(33′54″-31′48″)还大。直观地说,就是这时的月亮看起来比今年任何时候的太阳都大。月球过近地点与望月之间相差不到10个小时,因此这次满月就成了全年的“最大满月”。
“超级月亮”从东方升起时,人们会感到满月特别大,且呈现金黄色。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7月13日各地的月升时间集中在18时30分到20时之间。而部分城市的月上中天时间及其地平高度为:哈尔滨,7月13日23时35分,18°;北京,7月14日0时17分,24°;上海,7月13日23时56分,33°;广州,7月14日0时30分,41°;深圳,7月14日0时27分,42°;海口,7月14日0时43分,44°。
“超级月亮”并不罕见
今年便有两次
那么
“超级月亮”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天文现象?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修立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月球绕地球运转的轨道是个椭圆形,月球有时离地球近,有时离地球远,离地球最近点称为近地点,反之称为远地点。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超级月亮”可以简单称为“近地点满月”,即满月正好出现在近地点附近,此时,月亮看起来特别大。同样是满月,满月在近地点时,比在远地点的视直径大14%,视面积则大30%.
其实,“超级月亮”并不罕见,单单是今年就会有两次。第一次是6月14日的满月,视直径达33′24″,月望时刻出现在19时52分,月球过近地点的时刻则为6月15日7时23分,两者之间相差不到12个小时;第二次就是7月14日的满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指出,一个公历年中,通常会有12次或13次满月。满月发生时如果月亮正好运行至近地点附近,这时的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被称为“超级月亮”或“超级满月”;如果满月发生的时刻与月球位于近地点的时刻最近时,就会出现年度“最大满月”,反之,则会出现年度“最小满月”。“最大满月”和“最小满月”的视直径相差大约14%.
在一般情况下,每14个朔望月(约413.4天),“超级月亮”就会发生一次。以此推算,下一次“超级月亮”将出现在明年8月31日。届时,月亮过近地点时,距离地球只有357181千米,也是全国各地都可看到。从视直径上看,明年超级月亮将比今年的更大。
刚升起或将落下时为最佳观测时间
拍照时避免二次曝光
“超级月亮”又大又圆
什么时候进行欣赏与观测最好?
为它拍照的时候
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修立鹏表示,从13日傍晚到14日凌晨这段时间均可欣赏,其中,最佳赏月时间为月亮刚升起或快要落下时,由于有地面参照物,肉眼会感觉比较大,且月亮的颜色略微有些偏红;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肉眼就难以分辨这种差距了,月亮的颜色也会逐渐变成白色或白黄色。
杨婧也建议,对于绝大多数公众来说,13日晚间观赏和拍摄更加合适,尤其是月升时刻,壮美绝伦,“也更适合拍摄带地景的精美照片”。
北京市资深天文爱好者、星联csva摄影师王俊峰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如何为这次“最大满月”拍出好看的“写真”:“相机和手机都可以实现。相机优先考虑长焦镜头拍摄,手机可以用双指放大变焦拍摄,拍摄时机最好在月亮刚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候拍,这时候不但光比较适合,而且也容易有前景做陪衬。还有,为了能更好地体验拍摄月亮的乐趣,最好不要二次曝光拍摄。”
愿这个夏天
所愿皆如愿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南方都市报(nddaily)、深圳大件事(nandusz)、N视频综合报道
视频:南都记者 陈冲 徐杰
数据采集分析:陈泽然
制图:张博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文学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
综合:南都官微运营部
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