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目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稿

【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

智能化城市治理中的居民主观幸福感
      ——基于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刘玮  柳婉睿(6)

城市空间逻辑的数字化转型及其制度走向

      ......王苏野  秦锋砺(20)

数字文明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数字文明的本质意蕴及建构反思

      ......吴艳东  廖小丹(34)

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逻辑检视与实践向度

      ......郑瑞强  刘烨斌  宋振江(46)

以“数”赋“值”:数字政府的建设困境及其治理策略
      ——基于政策文件的质性文本分析

      ......赵远跃  靳永翥(6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兰文玲(7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深化发展

      ......梁小娟(8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法与科技理论的创新

      ......杜俊华  索海杰(103)

政治与法治研究


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纳入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魏士国  冯珺(113)


从律师中选任法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张庆庆(126)


01

智能化城市治理中的居民主观幸福感

——基于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刘 玮   柳婉睿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数字技术更新带动城市治理革新,城市治理的变化是否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基于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满意度理论的整合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智能化城市治理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居民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显著正向影响最大;居民对智能化城市治理的积极情绪显著正向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消极情绪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抑制作用;居民感知智能化城市治理质量和感知智能化城市治理价值通过提高居民满意度间接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基于此,建议提升智能技术水平,优化体验,增强幸福感,完善引导机制,提升居民技术满意度。

关键词:智能时代;城市治理;主观幸福感;SEM模型


作者简介:刘玮,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柳婉睿,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02

城市空间逻辑的

数字化转型及其制度走向


王苏野   秦锋砺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也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了数字化的信息空间,人们的社会关系逐渐转移到这个数字空间之中。研究数字空间中的城市科学化治理,将其中的城市权利进行重构对保障城市权利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资源的保障,同时也决定了不同城市之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其社会属性表现在社会生产关系以及资源再分配制度。数字城市空间的存在能够弥补城市资源不均的差异,缩小城市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同时也要注意城市数字化转型存在的诸如算法黑箱、数据垄断、数据资本异化等方面的风险。为规范数字化时代城市空间的发展理路,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兼顾弱势群体、以数据开放为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空间逻辑;城市治理现代化;空间正义


作者简介:王苏野,安徽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法学;秦锋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方法论。


03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数字文明的

本质意蕴及建构反思


吴艳东   廖小丹


摘 要:数字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建构的“中国式数字文明”具有特殊的本质意蕴及发展趋势。相较于资本主义数字文明,中国式数字文明是造福世界的文明,是向上向善的文明,也是引领未来的文明。而今,数字文明的到来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我国数字文明建构中必须做到:一是恪守原则性,坚持对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二是注重协同性,强化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势的有机结合;三是彰显人文性,促进中华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对接耦合。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数字文明;本质意蕴;建构反思


作者简介:吴艳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廖小丹,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04

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

逻辑检视与实践向度


郑瑞强   刘烨斌  宋振江


摘 要:加快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对于数字技术场域影响的现代性回应和立足“数字乡村建设”的更高层次集成创新。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需要明确未来乡村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形成“城乡互利共生”态势、健全高质量发展机制中增进“要素组合优化”水平以及全面深化基层治理改革中实现群众“高品质生活”追求的发展逻辑,进而有效协调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进程中政府主导推动引领与乡村主体主动承接、技术影响单一规范与社会治理复杂多变等关系,辩证思考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影响,明晰赋能行为的施动主体、承接领域与工作重心等关键问题,突出发展场景引领,力求政策均衡及保障有效,促进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数字赋能未来乡村发展行稳致远。

关键词:未来乡村;数字赋能;发展逻辑;过程检视;实践向度


作者简介:郑瑞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乡村振兴;刘烨斌,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宋振江,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05

以“数”赋“值”:数字政府的

建设困境及其治理策略

——基于政策文件的质性文本分析


赵远跃  靳永翥


摘 要:数字政府如何反映公共价值以及如何从价值洼地走向价值源泉,对该问题的回答既隐含了政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被工具理性裹挟的深刻忧思,又承载着公众对数字政府构建的殷切厚望。为了更好地回应问题,研究基于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模型(PV-GPG模型),将数字工具视为新要素嵌入模型,建立起“公共价值—绩效管理—工具理性”的立体式PV-GPG模型,利用NVivo质性文本分析软件对31份省际数字政府政策文件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以及核心式编码。研究指出:公共价值层面形成价值理念、价值载体和价值实现方式3个父节点和12个子节点,覆盖率分别为10.66%、7.04%和7.88%;绩效管理层面形成整体绩效提升、治理效能转化和地方实践创新3个父节点和11个子节点,覆盖率分别为16.31%、6.95%和7.51%;工具理性层面形成数字禀赋赋能、信息优势施展、平台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撑3个父节点和13个子节点,覆盖率分别为18.54%、14.09%和11.03%。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数字政府的建设困境及其治理策略,助推数字政府迈向以“数”赋“值”的数值型政府。

关键词:数字政府;公共价值;绩效管理;PV-GPG模型


作者简介:赵远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与政策过程;靳永翥,管理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


06

马克思恩格斯

国际主义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兰文玲


摘 要:目前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深入研究还不够。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的深入挖掘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工人互助组织的深入考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揭示,以及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深入考察和指导的过程中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论断,对国际主义思想进行了宝贵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国际主义思想的完备体系。当前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根据当前历史条件构建出了新时代的国际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必将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为回答“世界之问”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国际主义;生成逻辑;主要内容;现实启示


作者简介:兰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史。


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构建与深化发展


梁小娟


摘 要: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不断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中国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完成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创新性转换,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它对于引领社会思潮、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精神渊源、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发展、广泛践行和传播,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诠释和中国实践。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


作者简介:梁小娟,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史党建。


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

对马克思主义法与科技理论的创新


杜俊华    索海杰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影响着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同时,科技发展产生的一些问题也需要法律规范加以调整,从而更好利用法律法规来促进科技保障民众的基本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科学技术与法律法规、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与此同时,党也强调要加强科技立法和科技体制改革,用法律法规和制度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保障科学技术成果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法与科技;中国化


作者简介:杜俊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共党史。索海杰,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9

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纳入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魏士国     冯 珺


摘 要:行政公益诉讼经过试点后,在行政诉讼法中确立了四个受案范围。这并不意味着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仅限于此。原因在于“等”字的兜底从规范角度为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扩张提供合法性,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决定了其监督范围也不会拘于一隅,且“公益”的内涵也处在一个动态变化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申请主体和功能定位来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且在实践中已有相关案件与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密切联系。因此有必要将证明商标保护纳入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典型案例的方式加以认可,后续再通过出台司法解释等方式进一步确认。对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其受理标准仍需与当前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保持一致。

关键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拓展路径


作者简介:魏士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制度学;冯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


10
从律师中选任法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张庆庆


摘 要:从律师中选任法官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考察最高人民法院及浙江、山东、广东等地法院从律师中选任法官的实践发现,从律师中选任法官整体情况并不理想,受制于制度设置的非常态化、价值认知的存在偏差和配套机制的非有效支撑等层面的原因,该项制度至今依然处于“试点运行”阶段且存在着效果不理想、价值偏离、方法缺位等现象。基于此,分别从为什么从律师中选任法官、从律师中选任法官的价值取向和从律师中选任法官的方法论指引三个方面进行法理反思并进行制度设计,从而为从律师中选任法官提供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建构规范,最大限度地激发制度功能实现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

关键词:法官选任;从律师中选任法官;司法改革;法理分析


作者简介:张庆庆,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司法学。






扫码关注我们微信号:cqshkx

欢迎广大学者朋友关注我们

热忱期待您为本刊投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