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工的心声:我为什么喜欢范雨素
前两天午休的时候,我在正午公众号上看到《我是范雨素》,文章很长,但是动人,我一口气就看完了。
几乎是在当天晚上,这篇文章就刷爆了朋友圈,转发评论都是毫无保留的赞美之词。好像一夜之间,所有公众号都开始谈论范雨素,所有人都开始赞赏她的文字,歌颂她的品德,关心她和她母亲、女儿的命运。有人提问:“范雨素为什么会火?”有人试图探讨:读者究竟是惊叹于她的经历还是文笔?我们应不应该把这两者分开看待?
可能没有人知道范雨素为什么会火。有一些人分析,是她“育儿嫂”身份和文学水平之间的巨大反差点燃了读者的神经。记者问了范雨素这个问题,她回答:“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但我完全猜不到它受热捧的原因。至于有关文学性的分析,这是一场我无法参与的讨论。我觉得她文笔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就像我觉得工人文学重要,但我无法长篇累续地讲述它的意义。问这些问题的人应该也不是在向我——以及和我一样的工人——提问,会被“农村”“贫穷”“辍学”这些字眼重击心灵的人,一定不是像我们这样的打工者,而是远离这一切生活的人。
我读范雨素的文章感到心潮澎湃,是因为她的文字有温柔的力量。她书写苦难,并不贩卖悲情,有冷嘲却并不尖刻。她写贫穷,写偏见,写颠沛流离,写反抗,有旁观者一般的冷静,又并未把自己从中抽离。她的一切经历在我看来都平常,让我惊叹的是她面对生活平静却有力的姿态。这份力量在她家族的女性身上传承,在她所在的皮村工人文学小组中酝酿,我相信这是为生活所苦的人所共有的力量。
工人会写作,热爱写作,并且能写得很好,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认识很多会写作的工友,他们在忙碌工作的间隙留下记录生活的文字,写故事、写爱情、写诗,如果我能定义“好”,他们也许写的和范雨素一样好,不过他们都没红。也有的工友喜欢写作,但是拒绝书写自己。我能理解他们:写自己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你必须直面生活。大多数时候,写作不仅不能改变命运,甚至也不能让工人脱离被大众审视、消费的地位,正如《我是范雨素》走红引起的喧嚣。
但我还是相信工人写作的意义,不仅是出于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为了对现实的反抗,为了召唤出巨大的集体力量。
有人评价范雨素对自我的书写具有人类学上的“样本价值”。我想这就是我们不能停止写作的理由:为了不让自己仅仅成为“人类学的研究样本”。
延伸阅读
尊重原创,保护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