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三和大神,但是有城中村人
本文图片摄制:王尔德
提起城中村,很多人脑子里都会闪现出三个字:脏乱差。南方城市的城中村更是“脏乱差”中还弥漫着“湿乎乎油腻腻”的气息。
即便是这样,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我,还是选择了租住在城中村的农民房里,当然是因为:穷。
我所居住的城中村位于全球五百强的加工厂旁边,工厂人数在十万以上,所以这间工厂周边的村子基本上就是工厂的员工居住地。因为工厂人数多,城中村的房子很吃香,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单间月租要600多元,当然这还不算水电费。而且房东们还会提前商量好,同一时间联合起来涨房租。
房东们也不会和租户签长期合约,首次签约只签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后,如果要退租提前十天告知房东就可以了。这是不是听起来很诡异?一般的房东都会希望租户签长一点时间来保证租客的稳定性,这样就不用再花费时间和精力找新的租户。而在这里,他们从来不愁租户,不签固定的协议,是为了方便涨租金。我经常看到早上贴在门口的招租信息,晚上回来就已经租出去了。
相对于一些极其混乱的城中村,这个村子规划得还算可以,有几条主干道,房子基本上也是排排建,当然也都是握手房。每次走在两栋房子中间的小巷子里,我总会忍不住抬头,仰望着杂乱的电线,感受城市中的“一线天”。
城中村里的握手楼
我住的房间在七楼,大概十平米,房间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在城中村要想找光线好通风好的房子是很难的。就算外面阳光明媚,房间里也是伸手不见五指,所以一进房间就要开灯。房间朝外的是狭小的阳台和洗手间,阳台便是我做饭的地方,从阳台铁栏伸出手去就能摸到对面一栋楼的铁窗户。
城中村里因为房子密集,手机信号极差,尤其是底层的房子,所以只要回到住的地方,我便与世隔绝,作为手机网瘾患者,住进去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安装网络。城中村的网络很不稳定,有时候煲了汤想叫楼下认识的人上来喝,手机信息却一直发不出去,这时候农民房的另一个“优势”便体现出来了:“我虽然信号差,但是我隔音也差呀!”这时候我就会在厨房窗户那里喊一声:***,上来喝汤啦,不用太大声,立刻就会听到楼下的朋友回:“好嘞,我拿个碗。”很快,我就能听到他上楼梯的脚步声。
手机和网络带来的便利性,在城中村里居然输给了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呼喊。
当然,隔音差就意味着你也能很清楚地听到一些你不想听到的声音。比如对面出租屋里的人玩“某某消消乐”的声音,深夜隔壁传来奇怪而有节奏的床晃动的声音,对面房间的住户开着迪斯科闪闪灯放着歌曲的声音,以及凌晨喝醉酒在房间大唱伤心情歌的声音。
城中村里全年无休在施工
作为夜猫子,这些声音我都能忍受,毕竟不是在我睡觉的时候将我吵醒(嗯,我就是城中村里的小强,适应能力就是这么强),比较令人崩溃的是早上7点钟施工的声音,村里似乎一年到头都在施工,不是建房子打地钻声,就是隔壁装修的电钻声,清早睡梦中的我被震醒时,总会产生一种“发地震了”的错觉。
即使是这样,我也还是会用心去装饰那目前还属于我的狭小十平米空间,我在墙上贴上喜欢的贴纸,再买个书桌和单人床,还从网上买了一块钱一个的塑料小花盆,再到村里的路边挖一些土,种上多肉;还会买两个鱼缸,买上几条金鱼;原本阴冷狭小的房间也顿时有了些生气,周末休息的时候浇浇花,逗逗鱼,看看书,倒也怡然自得。
装饰后的十平米空间
城中村每栋房子的一楼基本上都是店铺,最多的当然是吃饭的小店。中国人琢磨吃的天性是深入各个阶层的。
由于打工的人大多来自内陆省份,所以饭店多以湖南湘菜,陕北面/饺子馆,重庆小面,麻辣烫,以及凉菜和快餐店为主,南方沿海城市口味的饭馆极为少见。
店里的食物基本上都是10元左右,贵点的也不会超过15元,至于食物的质量,据长期住在城中村的朋友说,因为城中村的饭店油盐都很重,吃久了,肚子上会很快长满赘肉。
一开始我还对小街小巷的饭店充满了小资的想象,幻想或许会有一些夫妻店做的很好吃呢?因为学校周围的小巷子里就会有一些隐蔽,但味道不错又经济实惠的夫妻店,然而,我在这住了三个月,拉黑了快五十来家吧……
城中村的小饭馆
这并不是因为我挑剔,我对食物的要求不过就是咸淡得宜,就拿我最喜欢吃的麻辣烫(对,我就是喜欢吃这种“接地气”的东西)来说,只需要清水烫一下,自己再用酱油醋辣椒调点料便可以吃得很开心。一个月前,我终于找到一家味道还可以接受的麻辣烫,吃了几次,然后这家店就不明原因的突然关门了!门了!了!
这是城中村小饭店的常态,因为饭店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开的,和工厂里的工人一样,流动性强,店主经常会因为家里有什么急事,就关门了;而更多店家关门的原因是:开店人的资金不多,如果不能很快盈利,就会在刚开业不久因为缺乏资金而倒闭。
所以每次遇到还能吃的店,我都会尽量多去,还会推荐身边的朋友过去,只是希望这家店不要开着开着就倒闭了。
被逼无奈之下,我只能逼自己做着吃。工厂的工人们上下班时间长而且严格,一整天下班回来都非常疲惫,城中村的菜市场为了给工人们省时间,菜都会洗的很干净,价格也不贵,我也会在楼下的菜市场买菜自己做,当然这要冒着自己发挥失常,做出黑暗料理的危险(对的,是危险,不是风险)。
只是因为城中村的电价和水价是由房东来定,而不是根据市场价,如果自己做饭,一个月下来,水电费也会增加不少。
城中村里的“一线天”
在学校的时候,经常看到媒体上关于发生在城中村的冤案、惨案、暴力事件的报道,以及受柴静在《看见》一书中,用其渲染力极强的文字所描写的南方城市城中村的景象的影响,我也曾对城中村有严重的偏见,内心充满担忧,比如房子会不会突然就倒了啊,会不会经常有火灾啊,会不会走在街头碰到打架斗殴我就成了无辜受害的路人甲啊……演了很多内心戏,俨然变成了被害妄想症患者。
住进来才发现,对于那些居住在设施齐全的小区里的中产者来说非常恐怖的城中村,对于外来打工者来说,这里是他们唯一承担得起的日常居住场所。
住在村里的人都是在工厂打工的人,TA们大多数都有家庭压力,很多人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加班,吃饭,睡觉。而没有家庭压力的年轻打工者们下班后的娱乐时光便是在网吧里上网。偶尔深夜确实会听到街头有一些喝醉酒的青年大声呼喊,发泄。
至于街头打架斗殴,我是没见过的。所以只要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大可能变成新闻中死相难看的无辜受害者。
城中村里平凡的人事
相反,住在城中村让我感觉比较舒适的一点是:我不用被所谓的都市品质生活所构建,我可以活得很真实。我不用去买不舒服昂贵却不得不买的衣服,不用去消费很贵又不喜欢吃/喝的食物(比如咖啡)。进到一家觉得贵的店就高呼好贵,然后转身离开,不会因为面子上过不去,而强制自己消费;买东西也可以讨价还价,或者让卖家去个零头。这些都是真实的平民百姓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精打细算,过年就可能没了回家的路费。
我在城中村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看起来很稚嫩的年轻人,其实已经外出打工四五年,经历了无数欺骗和伤害后,依然对未来充满想象;带着孩子在身边的年轻父母,一个带孩子,另一个赚钱养家,压力很大,却也不乏温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没法进工厂了,就在村里做环卫工或者收破烂,自食其力。
“三和大神”有一句“名言”广为传播:工作一天管六天。因为周末一天的日结工资是160元,这160元足够“大神”们在网吧里生活六天。这也似乎造成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对城中村人产生一种懒惰,无所事事的印象,然而,我在城中村里看到的都是真实而平凡的生活。这里有矛盾争吵,也有温馨快乐;有欢笑的朋友,也有缘散的情侣;有人艰难挣扎,也有人自得其乐。这里的人们并不是城市主导价值观刻板化下的loser(失败者)。
事实上,TA们中大部分人都异常努力,异常地勤奋。TA们也不知不觉逐渐成为这个空间的主宰者,不断地改变着这个异乡空间。
延伸阅读
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关注性别,关注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