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纺织工人因失业砸机器,机器换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摘要:如果科技的发展真的是中立的,那么机器的出现应该是服务人类,降低人类的劳累。想象一下这样的未来:当机器能承担大部分工作,我们每天只需要工作四个小时(但是收入不降低),便能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这才是科技发展的美好成果。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已经完结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一幕剧情是机器织布局开工,土布坊受到冲击而解散,大量织户因此失业,不得不另谋出路。
在剧中,这些织工被刻画成一个没有远见、容易冲动的群体,在受到煽动后就一窝蜂毫无理智地砸毁织布局的机器,沦为政治斗争的棋子,最后被女主角周莹网开一面,进入新建成的机器织布局,成为操作工。
工人和资本家就生产过程中引进机器的矛盾由来已久,因为机器并不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而是使资本家获得更大利润,却导致工人工资降低或失业。历史上确实也曾出现工人砸毁机器的事件,工人通过摧毁雇主的财产,获得与雇主谈判的权利,以此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机器的应用会不会导致工人大量失业?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换人”被一再提出,这个问题也在持续获得关注。各种关于“全自动生产线”、“无人车间”、”无人超市“的报道已经喧嚣尘上,仿佛工人被大规模裁员的未来已经指日可待。
“机器换人”新闻报道
人工智能在工厂的应用,目前究竟对工人造成了多大影响?工人怎么看待自己和机器的关系?一位曾经在富士康负责机器维修的工人阐述了他的观点。
关于人工智能,我有听说过扫地机器人、点餐机器人、机器人服务员等等,也知道电影里的机器人形象“大白”。不过作为身处底层的工人,人工智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其实不是很大,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消费,除非是使用人工智能的公共服务。
我也听说过关于“机器换人”的报道,但是感觉报道是有些夸大其辞的,可能主要是老板为了吸引客户的订单投入和获取政府对这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重复而简单的工作确实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我目前还没有遇到因为工厂引进机器人而导致一线工人大批下岗的情况,最多就是因为机器人的调试越来越好导致个别工人被安排转岗,或者工厂将原来在其岗位操作员培训为机器设备和维护维修人员,直接提升了工人的操作技能。
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在职工人很少因为机器人的应用导致失业,如果真的大批工人失业,估计也是工厂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
电影《超能陆战队》剧照,图中的机器人即“大白”
就以我自身为例,我以前是在富士康流水线上待过很多年的老工人,是看着富士康做苹果产品的部门如何发展和应用机器人的。
最初的生产基本上都是靠人力配合半自动化机模,生产速度和品质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除非机模真的没法使用。后来就开始有进口的机械手ABB加入,我们也叫机器人。
因为进口的机械手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运行还算稳定,灵活,在简单的取拿物料岗位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比如冲压,车床,打标等,看似节省了部分人力,闲下来的工人就可以被调到其他需要更多人力的岗位上去了。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
或许是因为进口的机器人成本很高,后来富士康自己生产的机械手FOXBOT大批量上岗了。当时我以为真的会有很多工人失去工作,包括我自己。但是大家看到事物发展的这一面,往往会忽视另一面。机器人的应用导致流水线上的工人需求量减少,但另一方面机器人不稳定,容易出各种故障,给流水线生产带来很多麻烦,停产和堆料是顽疾,会使得整体产能跟不上,最后还得把机器人停下来,改用人力去解决一切问题。
再加上维护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总体人力其实并没有降下来。那么多设备的投入并不理想,短期内反而是增加了成本而见不到明显的效果。
就像我当时所在的打螺丝岗位,本来安排一个人打就可以了,使用机器人的话,却要安排两组(4个机器人)配合才行。而且机器人在打螺丝的精准度上还远远不及人力,经常撞机、死机、打歪、报废产品,必须要一个专门的维修人员进行维护,必要时还得把机器人全部停下改换人力工作。
在人工智能还存在这么多缺陷的情况下,为什么工厂老板还要使用一部分,但又不敢全面使用呢?这里面可能就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了。
就我自己了解的情况,工厂使用人工智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高危岗位,比如:
金属板冲压:工人的手容易被冲断,造成粉碎性骨折,或因噪音导致听力受损、耳鸣耳聋;
金属车削:容易导致机械伤和噪音伤害;
金属打磨:噪音和粉尘,吸入粉尘可能导致工人患尘肺病;
塑胶干铣床:噪音、粉尘,在高速旋转的铣刀下出现局部高温,析出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易导致工人患白血病;
金属表面阳极处理:即铝镁钛合金表面氧化。这个岗位会接触到危险化学品,比如浓硫酸,听说之前有工人不慎坠入阳极池,皮肤90%以上被烧伤。
需要接触激光的岗位:基本上都存在散射激光污染(对眼睛和皮肤有害)和金属粉尘污染。
“无人工厂”模拟图
另一个使用人工智能的理由,是为了吸引客户订单。
工厂基本上只会架设一两条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标杆线”,供外国客户参观之用。客户快要到来之前,公司的各个部门都围绕着机器人团团转,工程师、设备维护人员都忙得不可开交,目的就是完成上面领导下达的指令,必须保证自动化的正常运行。哪怕生产速度比平时慢,也要保证客户参观的良好感受,客户笑了,订单就多了、稳定了,领导也高兴了!
只要客户参观完毕,离开现场,流水线基本上又恢复到原始的手工、半自动生产模式。主管要求工人加紧速度赶货,自动化的人工智能就遭到老板和工人的嫌弃了,都停在那里休息。
我在现在的这家公司也负责拉标杆,经理前几天跟我说,要实现全面自动化,至少还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
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全面应用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科技在进步。目前来说,中国的工厂会不会全面实现人工智能就要看工人工资是不是够高。如果老板认为工人的工资高过人工智能生产和维护成本,那么,人工智能全面上岗或许就会成为现实;如果工人工资低,人工智能的成本高于人力成本,那么人工智能也就难以普及。
这位富士康工友对于机器换人的亲身感受刚好证实了社会学家潘毅的说法:
其实从自杀事件之后,富士康就一直讲要高度机械化,要大量使用机器人,当时郭台铭也讲过,到2014年,他会用100万台机器人,可是到了2015年,才用了5万台。我们整个研究下来,认为他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但是其真实意图是:威胁中国工人——你们不要要求太高,不要老是闹情绪、闹自杀,如果这样的话我就用机器人把你们所有的人都换掉。
抛开富士康,潘毅认为“机器换人”在未来还是会影响到中国工人的,因为大部分操作性的东西,用机器人是真的可以取代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不吃不喝”的机器人的出现是必然的。如果引入机器人的生产成本远低于雇佣工人,那些“只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老板们肯定会趋之若鹜。
如果科技的发展真的是中立的,那么机器的出现应该是服务人类,降低人类的劳累。想象一下这样的未来:当机器能承担大部分工作,我们每天只需要工作四个小时(但是收入不降低),便能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产品,这才是科技发展的美好成果。
然而资本发展的逻辑却不是如此。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科技成了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工具。因为劳动者有没有工作、能不能养活自己这件事,是与资本无关的。工人有没有活干,会不会被裁员,与资本的逻辑也是无关的,老板们的眼里只有利润。
潘毅认为,只有调整了生产关系,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关系下,使用机器人才实现劳动力的释放。
但是,如何进入到社会主义关系之下呢?马克思认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一条可行之道。
有学者认为,机械化(人工智能化)的出现会使得工作岗位减少,目前的工人阶级内部竞争激烈,矛盾激化,从而导致“工人阶级联合”的愿望遥不可及。
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机械化会使得工人阶级更加壮大。
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不仅会取代流水线的体力劳动,还会取代部分脑力劳动,即所谓的白领阶层也会面临失业的困境。所以,人工智能化并不能消解工人阶级,而是会导致两极分化,使更多的人,如白领和技术人员,成为工人阶级一员,这样的话,工人阶级将会更加庞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日子就好过了,因为人工智能化会导致结构性的失业——而这也将为“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提供可能性。
可是,在这“美好联合”爆发的那一刻来临之前,人类社会依然避免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下的困境,比如:
1,大量工人(包括白领和部分技术工人)失业,以及由失业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失业工人自我能力提升转型难,竞争大,矛盾激化
3,由于工作岗位减少,妇女被强制赶回家庭,承担无价值回报的家务,性别不平等更加严重
4,机器人并不消费,导致社会消费不足,经济发展停滞,萧条
……
现实总是比电视剧来得更加复杂和残酷,现实中的问题也不可能像电视剧的剧情一样,主角一出场,麻烦就能立马化解。
人工智能化对人类的影响,尤其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在国家大力宣扬发展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机器换人”将会带来的危机,也需要我们保持警觉。
注:感谢前富士康工友芒果对本文的贡献。
参考文章:《专访社会学家潘毅:离不开苹果的我们,可以为富士康工人做什么?》《人工智能取代人力浪潮来势汹汹》《自动化与工人阶级的命运》
延伸阅读
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本文为尖椒部落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