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的春天又来了

凭海观潮 2020-10-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凤羽经略 Author 老凤1974

自从美国对华为进行各种打压,中国在芯片领域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怎么办?是放在所有科学界人士面前的沉甸甸的问题。

最高层在科学会议上对科学界提出了要求: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科技实力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科学界也进行了热烈的响应,中国科学院的白春礼院长表示要把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我们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比如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还有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等,我们争取将来在第二期,聚焦在国家最关注的重大领域,集中我们全院的力量来做。

白春礼在发布会上还指出,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不能包打天下,还是要聚焦关键的核心技术,瞄准关键的基础材料、关键核心的工艺、基础算法、重大装备等基础性、战略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争取要主动揭榜,发挥多学科的综合和建制化优势,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有效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白春礼介绍,中科院在院级层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推进和统筹协调,明确任务的组织单位,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攻关当中,签署军令状。

从最高层到科学院院长的讲话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让我想起了上一次全国科学大会,那还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上下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轨道上来,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那一年,邓小平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宣告:“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返了!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的讲话澄清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是非,打破了长期禁锢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桎梏。

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发言。他向广大科学工作者表达了期望中华民族创造“一部巨著”的心愿,“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它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无限的宇宙之间”。

那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直到现在成为真正的科技大国,科技强国,都跟那次全国科学大会所传达的精神密不可分。

这次白院长的讲话,也把中国科学院未来的任务讲清楚了。

科学研究不能用KPI衡量

不过,让科技人员签署军令状,这个办法可能不太符合科学规律。
先讲个故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是日本京都一家科学测试仪器生产公司的普通职员。田中耕一毕业后进入津岛制药所,在这里为他的兴趣找到了研究的方向, 他放弃一切升职考试,留在一线研究岗位,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直到获奖,他在底层职员这个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
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了两千次,终于在第两千零一次实验成功。田中耕一也曾被公司安排测定生物大分子的质量,但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却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来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放错了试剂,让令田中耕一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失误竟然创造了奇迹,测量出来了分子量。
在2002年获奖之前,没有人知道他,等到一大批记者蜂拥至他的公司,把公司围得水泄不通,窗外一大批人,拿着摄像机和话筒等待采访他,田中这才回过神来,他是真的得到了诺贝尔奖。然后,全日本的观众就看到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的男人,对着镜头紧张腼腆地笑着。
其实有许多科学家在他们做出重大科研成果前,自己也不知道方向对不对,能不能有所突破。包括我们国家的屠呦呦,也是在无数次的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对治疗疟疾的奇效。
这说明什么?说明科学研究不比其他领域,不能用“军令状”和KPI之类的让科研人员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科学研究自有其规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太多太多。
尊重客观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
不必过分追求学历和职称

最高层还表态: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这个提法实在是为破除科学界的论资排辈,讲论文讲职称,不讲成果的痼疾开了炮。
就说屠呦呦,在获奖之前她是一个一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经历、非两院院士的“三无教授”,早在2009年她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出版时,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针对这个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之后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再次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说。
在这方面,我们的科学界也有过教训,比如最近的那位天才女科学家颜宁。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颜宁要报效母校清华大学,也要回报祖国,回到清华任教。在清华大学短短几年,颜宁多项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国际学术界膜蛋白领域多年无人解决的难题。她在国际核心期刊发文发得手软,获奖无数,是公认的“中国科学之星”。
凭颜宁真实的学术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她就是一次次落选。2017年,颜宁突然从清华辞职,回到普林斯顿,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
颜宁到美国两年,就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她的学术研究就像她求学时一样,一路高歌猛进。就在前不久,在美国仅仅工作生活了三年的颜宁,获得了美国女科学家组织的2020年度的最佳会员奖。
是什么机制导致她评不上院士,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样一个有真水平的科学家离我们而去,确实让人痛心疾首。
是否尊重科学规律,是否真正尊重科学家,不是一两次会议能改变的,我们也衷心希望我们的科学院,能做出真实成果,而不是放几颗卫星了事。
回顾一下历史,早在1998年,国家就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据当时说要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创新和重要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要带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开展这个活动迄今也有20年了,如果这个工程成功,现在也不会被人那么轻易的”卡脖子“了吧。

延伸阅读


你那4000块的收入够干个啥?

颜宁在美国又获大奖,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面对这样的军令状,我想喝口茅台压压惊
天天谈论芯片,你可知芯片究竟是什么?
国人对房子和茅台的信仰,会破灭吗?
大限之后,华为最暗时刻或在明年
这位美籍华人出手400亿美元,华为未来或更艰难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