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8)

2016-07-04 王秀莲 一棵树的独白


 教师

什么时候成了弱势群体了?

那一年,我还是学生。一个假日里,我回到村里小学看望教了我四年的老师。

    那一天,我看着逐渐老去的我的老师,看着昏暗破败的曾经的我的教室,心情颇不平静。

    戴着老花镜批改作业的老师,办公室里昏黄昏黄的灯光,教室外面灰蓝色的已经斑驳得不成样子的砖砌的墙壁……就那么一遍一遍在脑海中放映……以致于回到学校后,心情仍是久久不得安宁。

    后来,我铺开两张信纸,淋淋漓漓,大谈教育。几天来,积蓄于胸的压抑感似乎只能用这种方式方能宣泄出来。

    那一年,我17岁。

    后来,我把那封信寄了出去。寄给了当时的县委书记。心情终于得获暂时的平静。

    有一天,我回到家,老叔突然问我:“给县里写信的那个人是不是你?”我坦然地说:“是啊!”“前些天县里来人了,视察了咱们村小学。看样子要翻盖了。”我没有再接话,心里腾起一阵淡淡的喜悦。

    后来,我的老师,还有村里的那些孩子终于拥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和教室。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里既骄傲,又对当时的县委书记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教育环境,有时真的需要自己去争取——17岁的我如是想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尊师重教”……这一系列的标语曾被少年的我放到一定的高度去仰望。然而,待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之后,我才逐渐明白,我在那样的仰望里其实早就已经失掉了原本的自己。

    我把自己抛在那样的仰望里去等待,似乎只要满怀希望地去等待,那个温暖的崭新的“教育天地”就会扑面而来。我忽略了,这样的等待只会让自己愈发麻木而迟钝。新的天地,需要的一直都是保持清醒的自我,锐意进取,积极创造。

    而等待,就在那样不知不觉中将原本的自我消耗掉。然后,变得没有热情,没有耐心,没有动力,没有创造力。

你想要什么,你就去创造什么。

等待

不是守株待兔般巴望着新世界的光明。

每天,你围着课本转,围着学生转,围着考试转,被各种条条框框搞得团团转——你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空间压缩再压缩,直到将所谓“自我”蜷缩着安置于一隅。

各种非语文非教育教学的东西,你也都能一路“反对”着兼收并蓄。抄写教案,抄写听课记录,抄写教学反思,抄写辅导记录,抄写各种材料,“度娘”几乎被你折腾得“疲劳死”。可是,你也委屈啊,因为你抄写的这些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都没有实际意义。这些,你一清二楚,可是你又觉得,你不得不做,你也是人在屋檐下,无可奈何啊!

一句话:

你每天做的好多事情都是你反对的、反感的。

可是,忿忿之后呢?

你依然认真地做着。

    如此这般,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你就这样被炼成了不会思考、逆来顺受的“奴隶”。

我不禁想问:

“奴隶”到底算不算弱势群体?

是你主动缴了械,还是你的权利被彻底剥夺?

你的“弱势”有多少是主动的,又有多少是被迫的?

(2015.05.04)



往期回顾:

    1.☞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7)

    2.☞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6)

    3.☞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5)

    4.☞游走在语文的边缘(14)

注:加底部微信号可以加入写作微信群(请备注“写作”),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更深入的交流。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投稿:

(详情见平台菜单“投稿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