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海印记40】40年,计划免疫大步前进!

宁海发布 2022-01-18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国实施计划免疫40周年。经过数十年免疫规划工作的实施,部分疫苗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明显改善了老百姓的的健康状况,为控制传染病筑起了“防病墙”。



今天,

我们就走进黄坛镇双峰卫生院的胡成江医生,

一起去见证我国计划免疫的发展。





双峰素有“宁海西藏”之称,海拔800多米,下辖9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当时的双峰还没有和黄坛合并,这里山高道小,地广人稀,交通闭塞,从一个村到附近的村要翻过几个山头步才行十几里路,就这样繁重的预防接种任务都落在了胡成江一个人的身上。原来每年接种大概四百多个,新生儿每年大概有70到80个 都由他一个人接种。一做就做了33个年头,他见证了我县基层一线免疫规划工作发生的可喜变化。


历年防疫档案

胡成江证书



身份转变:“赤脚医生”到防疫医生


First


1985年,当时还是赤脚医生的胡成江“临危受命”,来到了双峰卫生院工作。在县卫生防疫站进行整套系统培训,学习打预防针,成了名防疫医生。



90年代同事合影



疫苗转变:从4苗防6病到14苗防15病 


Second


80年代,我国刚刚开始实行计划免疫,当时是4苗防6病,也就是卡介苗、脊灰减毒疫苗、麻疹和百白破,预防结核病、小儿脊髓灰质炎、麻疹、百白咳、白喉、破伤风等传染病。


1979宁海出生儿童预防接种卡


1979出生孩子预防接种记录



2002年,国家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正式实施5苗防7病。


1982宁海出生儿童预防接种卡


1982出生孩子预防接种记录



2008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后的疫苗数量也发生了改变,增至14苗防15病。


1991年市儿童预防接种卡


2001年预防接种卡




疫苗储存转变:冷藏瓶到全程冷链


Third


最早的是冷藏瓶,就跟我们以前的热水瓶差不多,疫苗和冰块一起放在里面冷藏。



预防接种箱合照


1986年,改用冷藏包,外面是皮,里面四块冰排,夏天怕气温太高冰块融化的太快,冬天怕低温冻着疫苗。一头担着疫苗冷藏包,一头担头接种档案,行走于各村。


1986年度预防接种箱

1986年度预防接种箱内部


九十年代:改进了冷藏包,外包装由皮质改为塑料,提着下村,更加轻便。



90年代预防接种箱


2000年以后:保温材质更加轻薄,保温效果也更好,成了一个冷藏袋,拎着下村。



2000年以后预防接种箱



接种地点变迁:村落到乡镇卫生院


Fourth



80年代,胡成江每月15、16日两天,都要徒步70里山路,为周边村庄的儿童上门接种疫苗。他就像旧时郎中,走到哪里吆喝到哪里,常年不离身的是一双鞋、一把伞和一只冷藏箱,哪个村的哪个孩子要种哪种疫苗他在本子上记得清清楚楚。记得有一年麻疹强化,他在下雪天步行了三个村接种,回来的路上不小心跌到,但为了不影响强化的进程,他第二天硬撑着上班,而这一撑就是一个月,到最后实在是没办法要手术才停下来,三个月后才刚刚能走动,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开始下村为孩子们服务。



双峰卫生院院门


有村卫生所的地方,把儿童都叫到那里,一个一个接种。没有卫生所的地方,把人叫到稍微房子好点的人家里接种。接种卡在村里自己手写好,还把接种时间登记下来,时间到了每个村下去接种。



双峰卫生院预防接种室


到了九十年代末,各村之间逐渐通了石子路,胡成江买了辆自行车,辗转于各村之间。那时全省推广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双峰也创建了合格接种门诊,再也不用挨家挨户的去吆喝、满村找儿童了,要求适龄儿童统一到门诊接种,到期未种的儿童也不用一个个去上门送通知单,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通知到本人。


1991计划免疫先进工作者

2010计划免疫先进工作者


40 年来,我国终结了天花;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有效控制了麻疹、破伤风等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至2014年的0.32%。


宣传版面

1

桌牌

2


疫苗接种的普及直接或间接挽救了无数生命,极大地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也让我们见证了我县医疗事业地不断进步。



□ 供稿:县卫计局 王珍珍

□ 编辑:林大海

———点击下方寻宝图片了解寻宝详情——


 

往期推荐 

宁海美出新高度!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取景地大揭秘

宁海2家景区上榜省级名单!有你常去的吗?

宁海作家张忌作品《出家》获省级优秀文学作品奖

【宁海教育40年】宁海校园旧貌新颜之茶院

一部电影,让宁海全国闻名!

|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