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海粮食生产发展纪实!从“番薯羹”“洋芋羹”轮番交替,到顿顿吃米

宁海发布 2022-01-21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我县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

耕地资源非常有限

而水稻是我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耕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只有两三百公斤,每年“双抢”成为农民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与此同时,许多宁海人还不能顿顿吃米,“番薯羹”“洋芋羹”轮番交替,煮一锅米饭还会特意加点前一天的剩饭,以达到节约用米的效果。

如今,我县水稻单季亩产800多公斤已经是常态,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代替了人工,解放了农民,水稻种植也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人们早已从担心吃不饱变成追求吃得好。


风云变幻70年

宁海人用辛勤的汗水、奋斗的姿态

解决了温饱问题

迎来了舌尖上的幸福


两次变革 颠覆粮食生产模式


粮食生产与土地政策紧密关联。从集中劳动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再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两次不得不提的颠覆了我县粮食生产模式的土地变革。



土地承包合同书、社员自留山使用证、山林所有权证

1952年,我县水稻平均亩产只有257公斤。那时,饱经沧桑的人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和温饱作斗争。


记者采访了多位现年八十多岁的宁海老农民,提及年轻时候的生活,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一起种田,吃大锅饭。人民公社化阶段,有人老老实实干活,也有人偷懒耍滑,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期间,我县耕作制度逐步推行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两熟改三熟耕作制,至1975年,复种指数提高到206.6%,就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解决温饱问题。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粮食生产力。根据县志记载,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0万吨,为解放以来最高一年。


然而,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小而分散、基础设施难以建设、收益低等弊端开始凸显,我县不少地区开始出现抛荒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1世纪初,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宁海人打了政策的“擦边球”,悄悄地进行了土地流转,打破了原先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许多种粮大户得以诞生。至2018年,全县土地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含50亩)的规模种植大户共计217人,全年稻麦累计种植面积达79400余亩。


而这一变革,在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的同时,更是奠定了我县粮食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生产的基础。


良种良法 全县粮食亩产节节攀高


如果说良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那么良种良法则是粮食生产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1980-1986年间,年均减少量达6650亩。且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以往作为“资本主义尾巴”的蔬菜水果登上田地这片大舞台,生产粮食的耕地面积更为变少。


怎样在有限的耕地上种出尽可能多的粮食?这是农技专家们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根据县志记载,1949年至1986年,我县共推广良种和优选农家种268个,其中籼稻118个,粳稻84个,糯稻43个,杂交稻23个。在几十年的农业技术变革中,水稻呈现高产、矮化、优质的变化趋势。



品种变了,种植方法也得跟着变。县农技推广研究员魏章焕介绍,良种和良法是一个配套的过程,每次引进新品种试验,农技人员就得琢磨怎么播种、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总结出相配套的栽培方法。总体来看,我县粮食种植由粗放转向精细。以施肥为例,2007年我县推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田地量身定做肥料配方,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更强,增收效果明显,且还能减少化肥用量和肥料流失,该技术普遍得到了种粮农户的认可。


良种良法之下,近年来我县粮食高产攻关一直走在全省前列。1952年,我县推广双季间作稻,平均亩产才257公斤。2010年,我县种粮大户应可省种植的超级稻每亩单产和百亩方平均亩产均创浙江省水稻吉尼斯纪录;2011年,更是亩产突破900公斤大关;至2015年,春优927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951公斤。


“甬优”杂交水稻

2004年,我县引进“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项目,为农户打开了一条新的增收路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具备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等优良特征,种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县种子公司经理乐焕东介绍,15年来,我县共制种12.6万余亩,累计生产甬优系列杂交种子1350万公斤,是宁波市最大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传统的水稻生产相比,制种基地每亩平均产值在3500元左右,比单季稻亩产值平均增加近1000元,增加纯利润700元。建立杂交水稻繁种基地成为许多种粮大户的致富路。


普及农机 粮食生产插上“翅膀”


说到粮食生产,不得不提的还有粮食生产机械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生产机械很少,插秧、收割都是人工劳作。特别是“双抢”时期,时间紧、任务重,农民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苦干到天黑才回家,真的是全家人都要被累得脱层皮,更别提插秧被蚂蝗叮咬、割稻被稻叶擦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县农业机械只局限于手扶拖拉机、脚踏打稻机、机动打稻机等,收割用的还是传统的镰刀。直到2004年,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一是“中央1号文件”决定对农民购买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二是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从此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县也不例外。



2005年至2008年,全县获补助的机械共543台套,补助资金880.3万元。其中,符合补助要求的机械可获每台30%的补助,插秧机可获80%的补助。“乘着政策的东风,那几年,我们在水稻的耕作、收获、植保等机械化生产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水稻插秧的机械化一直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问题。”县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


△收割

为了克服这个“瓶颈”,2007年,我县在茶院乡下徐村开展水稻机插秧播种试验。当年历经“韦帕”“罗莎”两次台风,散播的水稻倒伏严重,机插水稻经受住了考验,且亩产普遍比散播的高。这让农民看到并体验到了插秧机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标志着水稻机插秧技术已成熟。


彼时,我县的土地流转正轰轰烈烈,优惠的政策、成熟的技术,给应运而生的种粮大户带来了一场及时雨。种粮大户应可省种植了上千亩水稻,他介绍,一台高速插秧机一般一天可以插50亩左右水稻,一台机子就抵得上10个人。他笑称,“如果是传统方式种田,恐怕早就吃不上饭了。”


翻耕机、插秧机、喷灌机、收割机、脱粒机、烘干机……如今,从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脱粒、烘干,水稻的种植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借助机械,1人就可以管理100亩的土地,这无疑为我县粮食生产插上了“翅膀”。“2018年我县创建成功‘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制种产业也实现了从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另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也获得了重大突破,下一步我们将在蔬菜全程机械化方面及特色农业机械推广方面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县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说。


△粮食烘干中心


民以食为天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

粮食始终是老百姓的天

在有限的耕地上

海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

以种出更多更为甘美的粮食




□ 记者:方景霞 通讯员:仇丹娅

□ 编辑:林佳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全市唯一入围!为39号疯狂打call,就差你那关键的一票~

再传喜讯!宁海这条步道入选浙江省十佳,全市仅此一家~

他们,用“艺术”创造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10月1日起,宁海全面实施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

白露节气,天气一日凉似一日

| END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

宁海发布

宁海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认证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