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节内涵丰富,能不能祝福快乐?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清明节古时也称三月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全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过此节日。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01. 

 清明节·物候 


清明节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另外,据二十四节气花信风记载,清明节气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在古代,这三种花的开放常被视为清明来临的标志。


唐朝诗人白居易笔下有“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寒食江畔》),意思是说:桐花开了,清明便到了。


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素洁高雅,自有一种浓厚韵味,洁白无瑕的花瓣上,写满了清明节的诗意。


范成大有诗句“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麦花朴实无华,低调素雅。麦花并非观赏花,花朵极简,摒弃了色彩,甚至摒弃了花瓣,只由雄蕊和雌蕊组成。麦花无层叠肥硕的花型,也无沁人心脾的香气,但其蕴含着饱满的收获,象征着丰收和希望,仍受人喜爱。麦花平平无奇,却是全世界的“国花”,是人类的生命之花。


在文人墨客眼中,麦花亦是极惹人怜爱的。范成大《初夏》一诗写尽了麦花香气浅淡,若有似无的意趣:“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唐朝诗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之诗句,便是以柳花的意象烘托离别的气氛。


柳花凋零后,化作轻柔缥缈的柳絮,随徐来的信风,漫天弥地飞舞。“柳”谐音“留”,丝丝缕缕的柳花,最易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清明时节,人们习惯于缅怀故乡、故人,柳花的特质无行中暗合了人们的这种情愫。由此,柳花成了最具清明特色的花信风。


春回大地,早春之花争相绽放,信风与清明花序完美融合,便是二十四候中最具春之气息的花信风。桐花雍容华贵,素洁高雅;麦花朴实无华,低调饱满;柳花轻柔缥缈,缠绵悱恻。清明节气的花信风,在阳春三月的万里春晖中,在欣欣向荣的生机盎然中,给人以欣欣向荣的希望,给人以诗意升华。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它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



 02. 

 清明节·祭祖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扫墓原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节相传起于晋文公对介子推的悼念。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重耳逃至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位名叫介子推的随臣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割下的时候,不由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后来,由于寒食与清明日子接近,这个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就逐渐与清明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除了禁火、扫墓,在不同的地域,还有植树、踏青、放风筝、蹴鞠(古代足球)、荡秋千、娱乐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江南还有蚕花会和祭祀蚕神等活动。因此,清明时节既有祭扫坟墓的悲酸之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之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群众多在清明节前后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非同寻常。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思先人的情感需要,强化亲情关系。通过祭祀祖先可以追根溯源,吸取历史教训,从而更好地教育后代。寻根祭祖,怀念先烈,又能团结海内外华人华侨,心向祖国,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03. 

 清明节·祝福 


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吗?


蒙曼教授演讲


近年来,每到重大节日,朋友间互祝节日快乐已成一种习惯。不过,在清明节,当有些人收到类似“清明节快乐”的祝福信息,或多或少会感到不快乐。


为何不快乐?有网友直言,“这样的信息触霉头”。也有网友客观分析,清明主要是扫墓祭奠,寄托哀思,是个很严肃的节日,这种时候祝福人家“节日快乐”,会让人觉得不快,因而清明说“节日快乐”是不合适的。


那么,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呢?有观点认为,当今社会文化中的清明节,是与祭祖、扫墓这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祭祖和扫墓不一定意味着悲伤,但是一定意味着庄重、肃穆,这种环境与“快乐”是万万不搭边的。


上述观点也指出,更要紧的是,祭祖和扫墓意味着与死亡、鬼神有关。中国传统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态度让人对相关话题敬而远之、闭口不谈,“快乐”这种对鬼神不远不敬的态度,更是万万不可取的。


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坦言,清明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


高巍分析,之所以可以说“清明节快乐”,是缘于该节日的主题内容及历史传统。因为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其主题内容十分丰富,它既将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糅合在一起,又贴合春天正处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节气特征。


“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高巍进一步指出,清明节并不是悲伤的节日,祭奠先祖,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慰藉。而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态度。


“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高巍说。


*来源:百度百科、非遗网等;
*编者福多多,优秀节日文化传播者。
荐读:清明节 | 习俗有寓意,养生有要领
你好,4月!竟然有45个节日,愿大家每天都有仪式感!祝朋友们天天快乐!
点亮在看 感恩岁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