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星照昆仑:昆仑卫士实至名归 | 连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润疆文化 Author 朱凡心

「目  录

楔子·五星出东方(链接)

第一章  铁流向西,向南

1、救黎民百姓于兵燹

2、天兵天将穿越大漠

3、古城逢春军花绽放

4、掀开帕米尔的面纱

5、跃上藏北的先遣连

第二章  改地换天,翻身道情

1、“军垦第一犁”前后

2、扭住“龙王”的鼻子

3、戈壁滩上盖花园

4、减租反霸闹翻身

5、实现耕者有其田

第三章 攀登新起点

1、始于春天的记忆

2、驼铃叮当越昆仑

3、阿克赛钦的“骆驼城”

4、大雁神湖洗涤征尘

5、噶尔河畔阿里首府

6、红旗插上喜马拉

第四章 战斗者的青春

1、与顽症斗争的勇者

2、千里长途云和月

3、天路从零公里出发

4、镜头中的火与血

5、雪域冰峰多壮士

6、英魂永驻疆土

第五章  英雄辈出的年代

1、英雄如星光耀边塞

2、沧海横流中的英雄本色

3、英雄民兵驰骋塔里木

4、神仙湾住着英雄连队

第六章 神山圣水之间

1、踏着前人的足迹

2、对“神圣”的新认知

3、三年边防大建设

4、最深不过战友情

第七章  第二个春天

1、昆仑卫士实至名归

2、新将军的南下北返

3、文化滋润南疆沃土

4、昆仑上下星光灿烂

第八章 如歌如画的行板

1、“将军摄影家”

2、“有图有真相” 

3、“无袁不成馆”

4、“灵魂在高处”  

第九章 再向喀喇昆仑行

6·29、乌鲁木齐——喀什

6·30、喀什——狮泉河

7·1、噶尔——普兰

7·2、普兰——科加村

7·3、普兰——札达

7·4、札达——噶尔

7·5、噶尔——日土

7·6、噶尔——狮泉河

7·7、昆莎——喀什——地窝堡

尾声·月是故乡明

「后记」


第七章  第二个春天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

——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1、昆仑卫士实至名归


“八·一”凝聚着解放军和指战员的荣光,纪念建军60周年前后,南疆军区组织了以袁国祥为首的宣讲组,环绕塔里木盆地给各团以上部队单位做革命传统教育。南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文治讲红军时代,袁国祥讲解放战争及进军新疆和阿里,还有全军先进典型“喀喇昆仑钢铁哨卡”神仙湾的连长,“学雷锋先进单位”30里营房医疗站的护士,各自讲述本单位在雪域高原的感人事迹。

1987年冬,袁国祥从阿里调回到南疆军区大院,次年7月被正式任命为南疆军区党委常委、副军职纪委专职副书记,并兼管组织史的征编工作。从此,有关军史的“兼职工作”,他也干得风生水起,绵绵无绝期。次年,袁国祥主持编写的《人民军》简史送新疆军区档案馆。


中央军委代表洪学智上将授予袁国祥少将军衔。


解放军刚刚恢复军衔制不久的1988年9月,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洪学智上将在兰州军区举行的授衔典礼上,代表中央军委给袁国祥等授予少将军衔。阿里三年边防建设完成时,后勤部验收后曾向洪学智报告,并获得他的赞扬。眼前这位在朝鲜战场上的后勤司令面带微笑,却曾让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公开叹服:“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注:李英著《四十军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纪实》,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如今,袁国祥从这位传奇式的开国将军手上接过由邓小平主席签发的少将证书,给首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1989年从春到冬,袁国祥少将奉命进入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他如饥似渴汲取新理论、新知识的营养。其间,他因病住进北京301医院,为使学习不掉队,把中央党校发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讲义拿到了病房来看,如薛暮桥的《新中国艰苦创业四十年》、甄小英讲的《学习周恩来的坚强党性》。他在医院巧遇82岁的病友黎秀芳教授,这位也来自兰州军区的“军中南丁格尔”,她拿去袁国祥手中的几份讲义就潜心钻研,还推荐给 301总院的领导看,甚至在全院的党课教育中宣读。这让袁国祥深为领略了“活到老,学到老”之真谛。


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石碑


中央党校的校园颇有文化韵味,“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夏有“荟茗苑”,尤其秋天最美,红枫、银杏树红黄杂糅,倒映在大书法家启功题写的“平湖秋色”中……(注:参见赵腊平著《中央党校校园楹联欣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而令袁国祥铭刻在心的,还是大礼堂前的广场那块花岗岩上的四字校训:“实事求是”,校训石背面还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鎏金大字。一石之两面,每每启发着他的思考,也成为他回首昆仑,书写军史的座右铭。

在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40年来“兵教官、官教兵”的战友真情,“上刀山、下火海”铁血实践,更使得袁国祥已经百炼成钢。在这个大熔炉里,无谓的杂念都会在熔炼锤击中像铁屑、锈迹一样剥离粉落,露出纯钢的质地。

岁月的无情锻打,也让许多人感叹:“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袁国祥却始终保持着苍劲的“胡杨精神”,但也不乏高原柽柳般的柔韧、灵活性。他想起自己刚入伍时第一次“提意见”的刚直和幼稚可笑,莫非正是这种痴心不改的秉性才被选作了纪委工作?


田仲(右3)与左齐(右1)等在疏勒县塔孜洪乡研究工作


记得,那时他参军还不到一个月,二军政治部在哈密学习“政协纲领”中讨论激烈,他听不大懂就问老同志。接着,大家开始总结从酒泉出发以来的工作,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民主生活会,觉得无话可说。突然宣传部部长田仲问:“小袁你有什么意见,也可以说说嘛。”因为他看到宣传部的一些科部长晚饭后打麻将,便脱口而出:“国民党打麻将,怎么共产党人也打麻将?”

没过两天,田部长便把他叫去说:“小袁你当兵后感到怎么样?”

他说:“真是进了温暖大家庭,过中秋还给我发了四个月饼呢。”

“你看我们打麻将桌子上有钱吗?”

“没有!”

“这就对了,国民党打麻将是赌博,我们打麻将是娱乐,你明白了吗?”

他连说:“明白了、明白了!”他敬个礼,赶快一溜烟跑了。

就这样,他开始学会了在解放军大家庭中怎样过组织生活。后来,他也学会了打麻将和扑克牌。原来,这副麻将牌是顿星云副军长从甘肃大军阀马步青的公馆蝴蝶楼中缴获的。袁国祥把这副麻将装进了照相器材箱,一直从哈密带到喀什,成了进军路上官兵们难得的娱乐工具。他为此还写了一篇回忆文章《一副麻将牌》称:“这副麻将成为南疆军区的一件历史文物”。

1953年,部队中一次反浪费运动中,党委号召大家提意见,袁国祥在文化科的会议上说了句:“首长个人照相多了,有点浪费。”没想到,左齐副政委竟专门来到袁国祥住的暗室中,诚恳地向他做了个检讨。其实,袁国祥所指并非他,而是另一位首长的夫人。

袁国祥感动之余,心中有点惴惴不安,自己那意见提的有点荒唐。他现在后悔的,倒是没把首长们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在大院里与大家下棋,到连队与战士谈心的感人情景都拍摄下来。


老红军、南疆军区政委朱家胜一生喜欢种南瓜
袁国祥在南京采访朱家胜(2001年)


1954年起,朱家胜调任南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任政委。袁国祥在这位老红军手下工作了七、八年,对其模范执行军规军纪的言行了解至深。至于他的清贫克己、正直廉洁,则在部队老同志中有口皆碑,一直传为佳话。

朱将军晚年为调查南疆军区前身部队红六军团和三五九旅的军史资料,足迹遍及十余省、二十余县市。他能住宿标准间,就不住单人间;能挤公共汽车,就不打的士;能吃大排档,就不进饭馆。他归来报账时,财务人员大为惊讶:“老首长除去旅差费,平均每天伙食标准怎么比一般连队干部还低?!”而将军历年工资积蓄大多捐献或交党费,所剩几近于无。


“拥政爱民模范”袁国祥与被战士们称为“昆仑女神”姜云燕、“知心姐姐”汪瑞合影


耳濡目染我军的“三大作风”,前辈的言传身教胜似一切空洞的说辞。袁国祥刚任纪委副书记前后就遇到过几件小事。

1987年,有一次阿里军分区宣传科干事从新疆军区开会回来,带了一些运动器材,给袁国祥的孩子送了个篮球和一副羽毛球拍。可是第二天,送出去的东西就被袁国祥退回到了将返回阿里的车上。他还严肃地告诫说:“指战员们的东西一个都不能挪用,尤其是给阿里战士们的一个都不能少!”

1988 年,某团部给南疆军区领导送来一车苹果,当袁国祥知道时已被分送到各家。他立即找了司令员、政委报告,他们表示立即收回。袁国祥就让纪检干部到首长们的各家各户回收。并说服该团干部让他们把这种礼品送到帕米尔高原上,分送给边防连队,去慰问艰苦守边防的战士。

他的工作得到两级军区主官的坚定支持,高焕昌司令员曾多次做过有关批示。特别是对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袁国祥绝不留情。他和纪委也认真查处过几个案件,挽救过一些同志,抵制了军内不正之风的侵袭。

1990年4月5日,一小撮武装恐怖分子在阿克陶县巴仁乡制造了反革命暴乱事件,袁国祥作为南疆军区常委在作战值班室中日夜相守,掌握敌情,研究对策,协助新疆军区司令员高焕昌等指挥迅速平息了叛乱。他们缜密思考、认真分析、果断处置的战斗作风又一次显示出来,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5月,因长期在南疆及喀喇昆仑高原边防工作、战斗,袁国祥获颁“昆仑卫士”奖章。其后,1993年6月,袁国祥被评为十位“喀喇昆仑卫士”之一。

他在边境第一线,与敌寸土必争;他维护社会安宁,敢于担当重责;他守卫的精神高地,也不容有失。


王震副主席在看老照片后,与袁国祥、朱郁文亲切合影(摄影:李慎明)


1991年春夏之交,袁国祥为南疆军区史事赴北京谒见了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病重的王震依然高度关注着新疆,也惦念着当年的老部下,他先后两次唤袁国祥到家里时,都深情地叮嘱他尽快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宣传进藏先遣连的事迹:“这个连队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继承了我们红军传统……这个连队挺进藏北,解放了祖国大陆最后一片土地。这种精神是宝贵的,是值得保持和发扬的。”

他一再问:“先遣连多少人?究竟死了多少?”

袁国祥答:“136人进藏,近一半人没回来!”

王震摇头叹道:“死人太多了,毛主席还批评过我。”

为了完成老首长的殷切嘱托,袁国祥矢志不渝地为进藏先遣连的英雄们树碑立传,搜集了他们的照片并著书《解放阿里》等。年届古稀的袁国祥先后担任了电视连续剧《雪浴昆仑》和电影《进藏先遣连》的编导顾问。从故事到人物台词,先遣连的所有细节都被他背得滚瓜烂熟。

2001年和2007年袁国祥两次重返阿里,首先去狮泉河烈士陵园悼念先遣连烈士等,发现还有一些英烈名字还没有找到或错讹。他回乌鲁木齐后即与彭青云商量,又与李子祥等还健在者核实,提供了先遣连136人和63位牺牲在阿里的烈士名录,并建议补充修改好烈士陵园中先遣连英雄的墓碑。

建军80周年时,袁国祥闻知进藏先遣连有一位排长转业后靠赶毛驴车拉石头维持生计,被英雄落难深深刺痛了心,就给他捐助3000元。随后,袁国祥帮彭青云写了一个报告,请求新疆军区对还活着的十几位先遣连老战士、老功臣给予关照。军区首长立即派人去慰问,并给每人送了3000元的慰问金。


影片《先遣连》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


2011年10月,袁国祥应邀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会议厅参加了《先遣连》电影片的首映仪式。见到被他尊为“老师”的西藏老书记阴法唐中将,他们又一次尽兴畅谈。由中国军事科学院组织,他们20年前共同参与编写《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曾在北京、兰州和昆明开过3次有关分工、讨论和审稿的会。每次切磋研究,皆相谈甚欢。他们此后常互寄新书新作,从而结下深厚师生情谊。2002年,袁国祥把新撰写的《喀喇昆仑风云录》和《难忘征程》亲手送上老首长家门。袁国祥还写了《魂系西藏的阴法唐》,请他审阅后刊载于《仰止集》上。

 2012年,电视剧《雪浴昆仑》播出,再次引起对解放阿里部队的关注。当年,独立骑兵师第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后续部队到阿里时,妻子王君植是部队的宣传干事,两人在阿里生下女儿“安阿里”。王君植到新疆当兵前,老家有位爱慕她的男同学知她结婚后,也许出于嫉妒,写信诬告王君植是特务。王君植因此被打成反革命,离开阿里,到阿克苏劳改二十多年。安志明和王君植被迫离婚。


经磨历劫的王君植和安志明


袁国祥非常了解这一家人:“安志明和王君植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一起徒步进新疆,又跋涉到西藏阿里,是一对在困苦中结下深厚感情的夫妻。”

安阿里哭着说:“我母亲是被冤枉的,自然不服,一直申诉。平反后在阿克苏报社当编辑时已经46岁。当我母亲和父亲在乌鲁木齐重逢时,得知我父亲已和一位女医生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她悲痛欲绝啊。”

而失去父母照顾的安阿里成长曲折,生活困顿。袁国祥将战友的孩子视为己出,资助她6000元;她购房及增添家具缺钱时,他先后资助25000元;当她儿子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时,他又资助4000元……直到孩子大学毕了业,他还教导她们母子正确面对生活,自强不息。


陈永泰历时八年寻找到了36名烈士遗属


进藏先遣连战士陈忠义之遗腹子、63岁的陈永泰,2010年才在阿里狮泉河烈士陵园终于找到长眠于墓碑下的父亲。他在甘肃甘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上退休后,就以寻找烈士家属为己任,与袁国祥结下友情。南疆军区和袁国祥以及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协助他在8年时间内,寻找到了36位先遣连烈士遗属。但进藏先遣连有的烈士未能留下姓名,仍有27位烈士遗属很可能至今还不知道亲人牺牲的情况。

2017年8月11日,《解放军报》在第五版发布了整版的由陈永泰为烈士家属联络者的“寻人启事”。袁国祥还建议他上书国家新建立的退伍军人部,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那些为解放阿里牺牲的烈士家属。他感佩地《写给敬爱的袁国祥将军》:

欣闻将军继征程,

心扉常怀阿里情。

养武修文君最是,

更有文著泣鬼神。


普兰边防的官兵和前来访问的先遣连烈士子女一起在先遣连修筑的碉堡和土屋前合影


2019年国庆前夕,阿里普兰边防连,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进藏先遣连先烈的后代:先遣连党代表李狄三之孙李惠军、先遣连副连长、普兰边防连首任连长彭青云之子彭巍,先遣连指导员李子祥之孙李晓斌及家属。

在连队荣誉室里,他们被一张张袁国祥等记录连史的老照片,一件件先遣连前辈的老物件所吸引。李狄三自从1939年离家参军后,从未回过家,入藏前曾给家里写过一封信,从此失联。直到1960年,家人通过报纸上左齐将军的《李狄三》,儿子李五斗才得知父亲早已牺牲。而让袁国祥一直痛心的还有,李狄三生前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他墓碑上的像是按儿子的长相临摹而画的。

2020年7月1日,88岁的袁国祥也再次造访了这里,这一天离先遣连进驻普兰整整69周年。

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真知、真情,使袁国祥愈老弥坚,葆有一种压倒困难、一往无前的军人气质。那高山雪原上的隆隆炮响,青春阳刚的战友们带血的嘶喊,有时会让他夜半惊起,回忆似昨的战斗场面……


2007 年,袁国祥又回斯潘古尔边防线上访问,站在中印双方划定的公路黄线上,远处是印军会晤站的帐篷


于是,历时8年披肝沥胆,反复考证、推敲,袁国祥所著的《喀喇昆仑风云录》(内部版)于2000年6月告成。3年后,《雪山凯歌》付梓,两本书都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将军题写了书名,成为新疆各部队参考学习的重要资料。许多后来者通过这本书,了解到那正义凛然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史况,以及屹立高原、血洒阿克钦赛和阿里的英雄官兵。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严谨态度,他在书稿写出来之后先广泛征求意见,送给有关领导、战友、当事人“评头品足”。比如,对描述莫尔多山脊的战斗情况大家看法不一,为进一步査实,他打电话询问了8个参战入员,又找了4人面谈,直到一清二楚、大家满意为止。10年中仅《雪山凯歌》就作了 5次大的修订,小改无数次。老同志看后说:“袁国祥的书,都是信得过的产品,是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2011年除夕,看过此书的退役军人李方萌和阿里军分区战友司权,为取得对有关中印反击战烈士陵园纪念馆、纪念碑建设的支持,踏着纷纷飘落的雪花,特意给首长送了一束鲜花以表敬意。袁国祥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建议:“建馆树碑这也是我们许多参战老兵的夙愿啊。巍巍昆仑埋忠骨,一定要永远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中印边境这场战争,已过去近半个世纪,应该早日揭开战争的层层面纱,打破宣传中的人为禁忌,用详实具体的光荣战争史实更好地教育激励后人,保卫祖国,守护边疆。”


在热琼战斗中结下亲密友谊的袁国祥、九连政指穆洪千(右)与神炮排长艾买提·托乎提在乌鲁木齐相会


次年11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印边境西线自卫反击战50周年座谈会”上,刚从驻阿克苏的当年参战部队红军团纪念活动归来的袁国祥,做了满怀激情的讲话,并捐赠了当年参战时的用品、缴获印军的纪念品,还把自己撰写出版的《雪山凯歌》等书籍分别捐献给了叶城烈士陵园和自治区政协文史馆。

2013年5月,叶城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建设工程开建。袁国祥与王恩庆、王玉、翟邦奇、张昌魁等5位老将军提出不少好的设计意见。之后,年逾八旬的袁国祥担任了陵园建设总顾问,多次与设计施工单位沟通,反复修改设计,提供图文史料,勘校战争史实,接受专题采访,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坚持全程参与了整个陵园工程建设。


修葺一新的叶城烈士陵园


11月21日,在南疆的金秋时节,叶城烈士陵园纪念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镌刻烈士英名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西线烈士纪念碑也在园内正式揭幕,满足了社会各界多年的期盼,以及各族军民祭奠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愿望。袁国祥应邀出席了仪式,再次来到这个他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陵园。他熟悉的是这里的战友们的英名,而焕然一新的陵园、现代的纪念展馆、庄严的烈士纪念碑,黑白大理石相间铺设、整洁而肃穆的烈士墓区,以及各界群众胸戴白花、手拿鲜菊默默祭奠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以表达缅怀与哀思,让袁国祥和当年参战的老将军、老战士们都禁不住流下热泪:“陵园和纪念碑修建得太好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牺牲了的共和国卫士!”


感谢阅读 (未完待续)
上一篇:五星照昆仑:最深不过战友情 | 连载备注:未署名的照片,均为袁国祥摄影,个别照片作者佚名责任编辑:朱凡心《五星照昆仑》作者简介作者近照 赵北明,男、汉族,中共党员,作家、特聘研究员、仲裁员,曾先后在《喀什日报》、《新疆日报》作记者、编辑,任《中国贸易报》新疆记者站站长、副主编,《新西部》杂志(新疆版)主编,被聘为《红色阿里》副主编。在《新疆日报》开辟时评专栏近十年。至今发表纪实文学、诗歌、散文、评论等作品二百万言,编辑出版近千万文字。新疆新闻报道和上海世博会宣传“特别奖”唯一获得者,纪实文学作品获“建国70周年征文”奖。现居乌鲁木齐、广州。
*来源:《五星照昆仑》作者、润疆文化公众号授权发布;
*编者,福多多,优秀节日文化传播者。

上一篇:五星照昆仑:最深不过战友情 | 连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