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至”何以大如年?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12月22日,我们将迎来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凭什么大如年呢?这与冬至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有关,其中几点意义,甚至是“年”都无法比拟的。


冬至是元始天尊圣诞



冬至又是一个殊胜的日子,其乃元始天尊圣诞之日。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第一位神。在道教的三清殿中,中座的元始天尊手执黍米宝珠,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天尊禀自然之气,在宇宙之前已存在。


冬至乃一阳之始,元始为众仙之宗,天尊者纯阳之体,元始天尊乃众阳之开端,诸天之本始也。


天尊圣诞日与一阳初生的冬至日均含有本始、根本的深意。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冬至这天,道观举行盛大法会,庆贺元始天尊圣诞。


冬至,大吉之日



古人对冬至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因此「至」是极致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


冬至时阴极达到之至,太阳到了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就日短之至,也就是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


记载中,冬至被古人赋予了很多殊荣,《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认为冬至之日的意义甚至是「年」都无法比拟的。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古人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古人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个,就是“年”所不具备的了。


旧时,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也许形式有异,或是寒梅,或是九体对联,又或者是双钩描红书法,但意思却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笔,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也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相传,冬至祭祀始于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灵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死亡。


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冬至前一天,礼部尚书亲自奏请祭祀,祭祀队伍以银甲铁马的骑兵为前导,后随七头披着华美锦缎的大象,象背安置鎏金的莲花宝座,象头装饰着金丝、金辔,骑象人亦靓妆锦服,远远望去有如神仙乘象下凡。


跟随在象队后面的仪仗,分别持高旗、大扇,画戟、长矛,旗面绘有龙虎、山河,长兵饰以豹尾、彩带,仪仗队身着五彩甲胄,远望如祥云一片飘忽而来。其后又有众多勇士背斧扛盾、带剑持棒,身着青、皂、红、赭诸色服饰,护卫圣驾及公卿百官前往太庙。


场面可谓千乘万骑、车马如龙。至夜三更,皇帝换上青衮龙服,头戴缀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宝冠,足踏朱鞋,由两位内侍扶至祭坛之前。


坛高三层,共七十二级台阶,坛顶方圆三丈,坐北朝南设「昊天上帝」黄褥,一侧设「太祖皇帝」黄褥,将祭天与祭祖并置。坛下道士云集,礼乐歌舞络绎不绝,坛外百姓数十万众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所有人都在这场仪式中获得了自我认同。


仪式后,则是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


而百姓人家,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此番景象,真是举国诚敬,休息养生的状态。过大年,不过如此。


冬至适合养生进补



冬至意味着进入数九天,迎来最寒冷的天气,《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


冬至同时也是养生的关隘,一谈「养生「即言」进补」,于是禁不住地浮想联翩、各种宠爱:食补、药补、花样补......


那到底怎样调理「冬至一阳生」呢?


接下来说的应该是常言所谈养生的反调!


明代顾元庆《檐曝偶谈》介绍养生见闻说:「隐士络耕道言,修养之士当书《月令》置于座右,夏至宜节嗜欲,冬至宜禁嗜欲,盖一阳初生,其气渐夭,如草木萌动,易于伤伐,故当禁之,不特节也。」


「冬至一阳生」调理措施的重头戏竟然是「禁嗜欲」。


理由呢?


因为「一阳初生,其气渐夭,如草木萌动,易于伤伐」。


现实呢?


冬至,机体受寒冷袭击,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下降,整个身体的生命力显得瑟缩脆弱。王廷相《摄生要义》指出:「冬天天地闭,血气藏,伏阴在内,心膈多热,勿扰乎阳。」


有理有据的远古智慧残酷地告诉我们:


「冬至」,人体内阳气刚刚萌动,需仔细呵护。


冬至养生攻略,三十六计「躲」为上:躲暴饮暴食、躲寒冷、躲大汗、躲是非。


冬至这个关隘过得好,来年的健康就有了基础。


冬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起居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2药补

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喜欢药物的冬令进补。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润补养药物,服用时感滑润爽口,既能进补,又能治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冬季进补膏方在有些地方成为一种时尚。


3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


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冬至还被用来判断来年的天气



民间还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比方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俗话说的是,如果冬至在一个月的开始几天,年底就会冷;而如果冬至在月尾的话,正月就会很冷;但冬至在月中的话,就不会下雪也不会下霜。


再比如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感谢阅读

点【在看】,做节日文化形象大使~


来源:综合自百度百科、上图书店、腾讯表情等。图片来自网络,公益传播节日文化,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编者,福多多,优秀节日文化传播者。

荐读:诗话冬至:阴伏阳升淑气回,美食千里不同风

冬至 | 我把最深情的祝福,送给亲爱的你~(文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