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好说话(理解、包容、尊重与爱护)

张春华 语言生活研究 2021-03-17

最近在微信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名字是《所谓恩爱,就是好好说话》,里面有两个小故事,看后让人很受启发。

早起上班,身后有对中年夫妇和我一路,一直听到他们在细细碎碎的聊天,很有趣。
男:“一会吃包子吧,好不好?”
女:“好啊。”
男:“吃肉的还是素的?”
女:“肉的吧,肉的好吃。”
男:“那就要两个肉的,素的想吃吗?”
女:“也有点想吃,你想吗?”
男:“我也想,一会我先去占座,你去买包子。”
……
我还在包子铺听过这样的对话:

女:“吃包子吧?”
男:“到包子铺不吃包子吃什么啊?”
女:“吃肉的行吗?”
男:“不知道天热少吃肉馅啊,不新鲜,没常识。”
女:“那就吃素的。”
男:“别墨迹了,快点,都快迟到了,没点时间观念。”
同样的场景下,却时常发生完全不同气场的对话。或许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婚姻和生活质量的优劣以及带来的人生体验却大不相同。在这些琐碎的不能再琐碎的家庭琐事中,前者的对话津津有味,不急不躁,有商有量;后者的对话中每句后面都跟着疑问、指责、不满。生活中的任何小细节都能彰显大恩爱,只要两个人互相敬重,心平气和,同样,生活中的任何小细节都有可能造成大伤害,只要两个人都存了一颗互相不耐烦的心。而浸透生活细节、展现婚姻状态的正是如何说话。好好说话,看似简单,却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爱护、相互体谅基础上的。

好好说话,要做到顺其自然。一次去超市,看到一家三口逛超市,男人要买棵圆白菜,女人说:“买这个干吗,一点儿也不好吃。”接着,男人又去挑丝瓜,女人说:“傻呀,多难吃呀。”然后男人去买洋葱,女人说:“你自己吃啊,我可不吃。”男人接着又去挑土豆,女的尖声叫道:“你怎么回事呀,明天你就出差了,还买这么多,给谁吃呀,我可不吃。”购物车上还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儿,女儿也一直跟着妈妈大声嚷嚷:“别买了,别买了,我妈说话你听不见呀?”整个过程中,男人一句话都不说。当我去结账的时候,正好又碰上这三口之家,发现他们的购物车里,满满各式各样的蔬菜和水果。逆反心理,不仅仅在儿童身上有体现,在成人身上也时有发生。试想,如果妈妈不是一直在身边反对这个,反对那个,估计爸爸买不了这么多。也许,爸爸也想在临行前给家里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可这顿丰盛的晚餐就在妈妈的抱怨、指责、误解中进行着。更重要的是,妈妈对爸爸的不理解,连带着女儿对爸爸的小指责。殊不知,婚姻的状态和质量是有可能延续到下一代的。生活就是这样,你强迫要求的越多,符合你心意的事情反而越少。所以人与之之间的相处之道,或许就好好说话,顺其自然。

好好说话,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尊重,本质上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尊重。2014年11月份去参加培训,路上碰到一男一女,大概四十多岁的样子。他们的对话一路听下来,我不停地冒冷汗。

男人很温柔地说:“吃早饭了么?”

女人也很轻柔地回答:“肚子有点儿不舒服,一直咕噜噜的。”

男人轻轻搂着女人的肩膀:“要不买点儿药?”

女人说:“不吃药,对胃不好。”

男人的声音忽然提高八度:“肯定是他妈的XXX占座位的原因,缺心眼呀,把座位占到窗户跟前。”

女人的声音也提高了许多:“就是,真他妈缺心眼,一早上都冻死了。”

男人又说:“以后千万不能找他妈这么缺心眼的人占座位,没一点儿眼力见儿。”

听到这样的对话,我唏嘘不已,赶紧贴着墙根儿超越了他们,唯恐被他们的负能量沾染。那个XXX帮了忙,占了座,如果知道自己得到的是“缺心眼儿”的评价,会如何回应这对男女和社会呢?好好说话,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维护,也是建立在对他人人格尊重基础上的。

好好说话,还包括生活中的潜台词。有次带着五岁半的女儿和朋友一起出外游玩,途中我说到我家先生昨天不小心削甘蔗把手给弄伤了,刚说到一半,女儿就拿眼睛瞪着我,示意我不要说这件事情。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不让妈妈聊爸爸手指受伤的事情,她竟然义正词严地说:“我不想让妈妈在别人面前说爸爸的坏话。”这个小细节让我很震撼,我意识到自己在家里肯定是说话不注意了,进而联想到爸爸削伤手指的情景,当时女儿看到爸爸手指流血,马上就哭了,我一边给先生包扎,一边指责:“刀子这么锋利,怎么这个姿势削呢,甘蔗的节点很硬,你这样削肯定会划破手指……”我记不清自己还说了什么。但女儿听到的潜台词,不是我对先生的心疼,而是嫌他笨手笨脚。我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不仅仅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先生,可能也伤害了女儿。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要求每句话都小心翼翼,都进行设计,而是要经常反思自己,下意识地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潜意识地表达。只有在内心深处尊重对方,为对方着想,话语才能自然而然地充满友爱。

好好说话,是相互理解。如果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实在不想去做饭,你正休息的时候老公回到家里。看到你躺着休息,没有做饭,他关心地说:“怎么啦?不舒服吗?要不我们出去吃饭吧?”这时你会觉得老公真好,很体谅人。你可能会不顾疲惫:“外面又贵,又不卫生,咱还是在家里吃吧。”老公陪着你一起做饭,整个家庭充满了暖意。如果老公回到家,看到你没有做饭而是在休息,他不关心你反而直接说:“怎么还没有做饭呀, 都饿死了。回家这么久了还没有把饭准备好。”这时估计你会火冒三丈,即使硬着头皮把饭做好了,这顿晚饭吃得也会极不舒服。长此以往,必定会心生抱怨,而建立在抱怨基础上的婚姻又何谈长久呢。当人被关爱和理解的时候,是最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的。

最后,借着杨绛《我们仨》中的一处生活细节结束,希望这样的生活状态带给我们更多的正能量:

(杨绛坐月子的时候)钟书这段时间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我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我也很着急。有人介绍了一位英国护士,她教我做热敷。我安慰钟书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我认认真真每几小时为他做一次热敷,没几天,我把脓拔去,脸上没留下一点疤痕。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作者单位:北京开放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