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又双叒叕”谈当代汉字古今同形现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语言生活 Author 李娜

2015年冬天,重度雾霾多次袭击北京,一时之间,“雾霾”成了新闻标题和热门微博的常客。在众多报道中,有一些标题瞬间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如:

(1)雾霾又双叒叕来了,这种口罩才真的有用!(东方网 2015年12月09月 06:51)

(2)北京雾霾红色预警 大妈戴口罩起舞 网友喊雾霾又双叒叕来了(中国广播网 2015年12月09日 08:00)

(3)雾霾又双叒叕来了,快到am:10智能微森林躲雾霾吧!(光明网 2015年12月22日 10:00)

这些标题不约而同地使用“又双叒叕”四个字来报道雾霾频繁袭击北京这一事件,一时间引起广大网友的好奇与调侃。有的网友留言说自己“是来认字的”,还有的则说“这年头没文化连雾霾都不让吸了”“吸雾霾学知识,真励志”。“又双叒叕”到底是何方神圣?结合具体新闻内容仔细观摩标题,就会发现这乍看古怪的“又双叒叕”其实并不“深奥”,稍微开动脑筋,我们都能很快领会其意,并且还要赞叹发明者的闪光智慧。“又双叒叕”就是在说近期雾霾天气频繁,雾霾已成北京的常客。


单独看这四个字,恐怕大多数人只认识“又”和“双”,对“叒”和“叕”很陌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又双叒叕”的整体含义,这也是“又双叒叕”的绝妙之处。

排在第一位的“又”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构造和识解这四个字的基础。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简单的“又”字有六个义项,跟这里相关的是第一个义项:“表示重复或继续。”(1582页)而后面的“双、叒、叕”三个字是以“又”为符号基础累加构成的:“双”由两个“又”构成,“叒”由三个“又”构成,“叕”由四个“又”构成,“又”的数量越多表明事件重现的频率越高。这也体现了认知语言学里的数量象似性。再者,“又、双、叒、叕”按照“又”字符由少到多的顺序组织起来,且该顺序不可颠倒,因为这种字符数量递增的表意手段和事件实际发生状况是象似的:雾霾一次一次累加发生,汉字也得按字符“又”的多少,遵从这种顺序从一到四排列。这四个字目前只能整体使用,单用个体人们便会追究各个字单独的意思。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双、叒、叕”各自的读音、含义和用法是什么并不重要,它们甚至和读者解读整句话无关。在“又双叒叕”这样的四字组里,只要我们知道“又”的意思和用法,意会其中的数量象似和顺序原则,就能明白“双、叒、叕”的意思和“又”一样表示“重复或继续”,只不过次数更多、程度更深。这样一来,“雾霾又双叒叕来了”的意思就很明朗了,这句话就是说雾霾已经多次来袭北京,如今又一次降临。这样的标题既能如实描述现实情况,比单独使用“又”更贴切,给予更多信息量,又能够吸睛。

其实“又双叒叕”并不是什么最新发明,早在2012年12月17日,朝日新闻中文网微博就首创了这一用法:“我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参见百度百科“又双叒叕”词条)。百度百科对“又双叒叕”的解释是:“表示某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频繁。”我们觉得该释义不妥,“又双叒叕”确实有“相当频繁”的意思,但是没有“某事物变化更替”的意思。该解释只是针对日本频繁换首相这一事实,而不能够囊括更多事实。我们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又双叒叕”,发现很多近期的新闻标题采用了这一说法,例如:

(4)中国移动又双叒叕卖队友?iPhone6c真来了(网易新闻中心 2015年12月21日 11:34)

(5)默多克又双叒叕结婚了,娇妻就是那个小他25岁的超模(虎嗅网 2016年01月13日 18:37 )

(6)辟谣:“梁永涛、姚建俊”在你的朋友圈又双叒叕求车票(泡泡网 2016年01月26日 23:11)

甚至还出现四字单独使用的情况:

(7)又双叒叕!京津冀明起雾霾再现 (腾讯新闻 2015年12月05日 03:00)

(8)又双叒叕!操盘手下班,段子手上班了(搜狐网 2016年01月07日 15:57)

对照新闻内容我们发现,“又双叒叕”表示的是“事件或动作多次重复发生”的意思,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这和“雾霾又双叒叕来了”表示的意思一样。单个“又”字不能作为一句话,但是“又双叒叕”这样的四字组却可以作为一句话用在新闻标题里,可能是因为该四字组表达的意思比单个“又”更加完整清楚,只要出现这四个字,我们就知道某件事已经发生多次,如今再一次发生,而只出现“又”,例如把新闻标题改为“又!操盘手下班,段子手上班了”,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

出于好奇,我们搜索了“汉典网”(www.zdic.net),发现字典里真有“叒、叕”两个字。“叒”的拼音是“ruò”,是“若”的异体字。它在《康熙字典》里的注解是:

《唐韻》而灼切,音若。榑桑,叒木。《說文》日初出東方暘谷,所登榑桑叒木也。《徐曰》叒亦木名。東方自然之神木。

又《精薀》叒,順也,道相似也。古人發明取友之義,从三又會意,同心同德,而後可相與輔翼也。桑字从此,象衆手之形,非取其義。《正譌》二又爲友,三又爲叒,所助者多,故爲順也。會意。

而“叕”有四个读音、四个义项,现抄录如下:

①zhuó 1. 连缀。2. 短,不足。

②yǐ张网的样子。

③lì 1. 止。2. 系。

④jué 速。

可以看出,新兴的“双、叒、叕”并不是字典里那三个字,只是形同而已,这是现代网络造字和历史用字的偶然巧合,可以看做是一种“当代汉字”。当代汉字是网络的产物,是网民使用语言求新求怪心理的体现。现在网上有很多类似“又、双、叒、叕”这样以一个字符为基础叠加构字的情况,这些字都可以组成一个字组来使用,如“口吕品田”“火炎焱燚”“屮艸芔茻”等。其中来自于网络游戏的“火炎焱燚”已经被很多网民用来表示“火势越来越猛”。虽然很多四字组并没有出现如同“又双叒叕”的新用法,但不排除在“又双叒叕”的激活下,出现一批类似的用法。只要交际人群有需要,它们就有出现的可能。

这些古今同形的当代汉字形象直观,人们可以对其进行象形或会意的重新分析。这样的字还有“囧、氼、兲、槑”等。“囧”原义是“光明”,但网民们却把它分析为象形字,觉得它像一张苦闷、悲伤的脸,因而赋予它“郁闷、悲伤、无奈”之意。该字在现代有生成空间,就是因为字形形象生趣,能激发不同方面的联想。“氼”在古代同“溺”字,是沉没、沉溺的意思,但网民却根据其上“水”下“人”的构造,把它解读为“生活在水下的人,也即美人鱼”。该字古今造字法一模一样,都是会意。古代人认为人在水下,理所当然是溺水,而现代人却把它看做是“生活在水下的美人鱼”,同样的字形却有不同的解读,是不同时空语言使用者生活状况和社会心理的体现,当然还和该会意字自身构造的能产性有关。我们可以对该字各个组件及其间的关系作不同理解:“人”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美人鱼”;“人”的位置在“水”下面,所以“水”可以是“人”消失的处所,也可以是“美人鱼”生活的处所。这种会意字的生成空间比较广阔,我们只要赋予组件和组件间的关系以新意就能够生成更多的新兴同音同形字。再来看“兲”,“兲”读作tiān,是“天”的异体字,而网民则根据“兲”上“王”下“八”的构型,按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詈语“王八”。这种情况和“氼”不同。解读“氼”要明白“水”和“人”的具体意思,还要把握其间的位置关系,把部件整合起来会意。而“兲”只要从上往下读就可以,意思和横排的词“王八”毫无区别,竖排只是为了让它更像一个汉字。这样的当代汉字是“排版”问题,并不涉及内部组件的重构。“槑”同“叒、叕”类似。它本义同“梅”,但网民把它分析为两个“呆子”排排站的会意字,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字符数越多,表示程度越深。

这些当代汉字的字形和古代是一样的,但它们在网络上的含义和原义却毫无关系,只是人们根据字的构造做的表面解读,只取其形,必要时候取其音,给予它们网络交际所需的新意,这和同形同音字是一个道理。古今同形有时候是偶然巧合,创造者自己也不清楚古代有没有同形的字,例如上面提到的“叒、叕”;有时候是刻意寻找古代有趣的字进行符合需求的重新分析,如“囧、氼、兲、槑”。这类古今同形字启示我们:句法结构可以重新分析,而汉字也是一种结构,内部也有构造,自然也可以重新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当代汉字有一个特点:我们只能见形解义,而不能听音解义。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看见字形才能明白该字的用意,如果只读出音,就不能明白具体意思。这也是网络当代汉字重视视觉性的体现。

古代汉语中的很多字现在已经不用或很少用了,人们大都不识其形,也不解其意。但是其中一些字的构造依然有潜在的生成空间,有再利用的价值。网络媒介发挥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构型、意义方面重塑这些汉字,满足新语体的需求。这就是语言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语言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来的一角是已经出现、存在的用法、意思,即现实性,而潜藏在海底的是未出现但有可能出现的,即可能性。正因为语言存在现实与可能这两面,才拥有巨大的潜能。就算是已经存在的形式也可能有多重理解的途径,只不过在现有的语境中体现为现在的状态,一旦出现新的交际空间,就有可能激发新的理解。因而我们在看待语言现象时既要解其显,也要解其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