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和美包河”奏响“七五”普法新乐章
安徽法制报头版头条
“离婚冷静期的设立,就像是给离婚增加了一个门槛,让可离可不离的人再考虑一下,并不是限制离婚,也不侵犯离婚的自由。”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普法故事会”现场,六旬老人鲁化正在为左邻右舍讲解着《民法典》中设立的新制度“离婚冷静期”。在刚刚过去的“宪法宣传周”期间,包河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法律七进”活动,让法律来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包河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部署,用实实在在的成绩、清晰可见的数据,为深化全面依法治区向纵深发展和“安徽中心、和美包河”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引领新常态 激发新活力
“七五”普法过程中,包河区抓住一个“新”字贯穿始终,激发新活力,形成新常态。
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全区“十三五”规划、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绩效管理考核,“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文明创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干部任职考核,全区形成了“专门人员具体抓、部门配合协调抓、职责分明主动抓”的普法新格局,真正实现普法依法治理由“软指标”变成“硬要件”。
5年来,包河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等文件,量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目标,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超干事创业氛围。
四力齐驱动 重点全聚焦
在播种法治信仰、厚植法治根基的接续努力中,包河区强化“四力驱动”,不断掀起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
突出重点,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领力”。紧紧牵住领导干部、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关键少数”,全面落实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政府常务会学法、人大政协讲法、“包河讲坛”等普法工作机制,5年来,受教育干部职工达1.1万余人次。
庄谐适度,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渗透力”。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为抓手,开展“趣味普法”。线下,在中小学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活动;线上,利用H5、微电影等形式,推出全省首部原创普法动漫剧《普法小先锋》作品,让法治之光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量身定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影响力”。面向城市新市民项目化实施“法治八送”,开展“按需普法”。一本本法律书籍、一件件法治宣传物品、一次次法治巡讲、一个个法治文艺节目、一场场法治宣传活动、一条条法治资讯,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企业厂房,传递法治温暖。
紧跟热点,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辐射力”。充分抓住“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知识产权保护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开展“赶集普法”。“七五”普法实施以来,全区发放各类普法物品近23万余份,分发宣传挂历、宣传画等8万余张,让法律的种子播撒在全区的每一个角落。
润物细无声 翰墨流华彩
法韵飘香,成风化人。包河区坚持创新创优,做好法治文化“融文章”,不断提高普法的实效性、针对性。
融入基层治理,打通神经末梢。烟墩街道打造“法治楼栋”“法治花海”,用法治元素添彩包河“后花园”,常年坚持“普法故事会”的六旬老人鲁化获中宣部表彰;芜湖路街道开设“赤阑桥普法讲坛”;方兴社区、滨湖大社区“巡回模拟法庭”已成常态化。
融入百姓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包河区基本实现街镇层面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村居层面法治宣传栏全覆盖。全区共建成法治文化广场(长廊、橱窗)和教育基地21处,渡江战役纪念馆正在申报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筑法治基石 谱和美乐章
纵观包河“七五”普法的历程,法治建设持续夯实依法治区的基石,支撑起包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探索“大共治”,共绘“大和谐”。开发“共治包河”程序,实现一个平台受理、流转、处置、反馈群众诉求;推行分级负责,434个基础网格延伸触角,创新设立街镇综合执法中心;组建专班调解中心,将普法融入到矛盾纠纷化解和基层治理之中,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便民利民“小循环”,服务为民“无小事”。在全区109个村居实现法律援助联络点全覆盖,在区属32家律师事务所挂牌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打造“一刻钟法律服务圈”。
基层善治“有良方”,应急处置“显担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区紧紧围绕依法防控疫情和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需求,打通疫情防控中法治宣传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区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个。
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笃行2020 | 巢湖:乡村“法味”很“上头”
看完记得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