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12)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一批皖籍共产党员,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回到家乡,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并在群众中扎下根基,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领导革命运动逐渐走上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阶段。土地革命早期,在党的领导下和革命武装力量配合下,合肥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抗捐抗税、罢工抗暴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城乡,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迅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位于大别山东北、东南外围,以合肥、寿县为中心的皖西北游击区成为中央通向根据地的重要桥梁,肩负着开辟新苏区、支援老苏区的重大使命。这一时期,合肥地区党组织及所属的革命武装以皖西苏区为依托,以与根据地接壤的广大区域为活动中心,发动群众,进行持续的艰苦的经济、政治和武装斗争,保持了游击区,支援了根据地。皖西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的赤卫队、游击队、游击师驰骋于合肥、寿县、舒城、庐江、巢县、潜山、凤台等十多个县,全面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国民党驻军和地方反动势力,浴血奋战,屡挫屡战,并在主力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顽强坚持3年游击战争,革命的火炬始终在合肥这片土地上燃烧不息。
1930年春,庐江特区委书记苗树德被捕(1931年出狱后脱党),但庐城地区党组织未遭到破坏,党员仍在各地进行地下活动。4月下旬,中央巡视员李翔梧巡视安庆时,在桐城召集安庆中心县委所属各县党组织联席会议。针对区委当前的党务工作,联席会议提出首要任务是改造区委,由支部中选择中坚工农分子,担任特区委指导机关,健全支部生活,发展党的组织,要求庐江“区委和各支(部)工作在最短期积极加紧工作,把党的基础稳固起来,以便成立县委,图谋普遍发展。
庐南、庐北党组织的建立及活动
庐江南部最早的党组织是在桐城县党组织帮助下建立的,亦与桐城浮山中学(今属枞阳县)党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浮山中学由安徽著名人士房秩五创办,先后有房秩五、周新民、光明甫、李光炯、史大化、朱蕴山等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董事会成员。大革命失败后,安徽省临委负责人王步文、柯庆施曾在浮山中学隐蔽并开展革命工作。因此浮山中学教职员工,多半是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庐江籍中共党员郑曰仁、张亮侯也在该校担任过教员。浮山中学党支部成立后,党员教师经常利用课堂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为了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还在校内外举办农民夜校。受此影响,在与桐城县交界的庐江南部七架桥一带,进步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
1928年4月,怀宁县委桐城直属支部章逐明,拿着郑日仁的介绍信,以会朋友为名,来到七架桥郑家湾村开展秘密工作,发展党员,并帮助组建了郑家湾党支部。通过该支部党员的活动,先后发展建立了小邹庄、陡岗、王家院、艾庄、琵琶地5个党支部,有党员39人。1929年4月,省临委皖中特派员王步文秘密来到七架桥一带视察期间,帮助组建了中共七架桥区委。王步文在此住了3个多月,主编《火花》月刊,创办党报《赤魂》,开办训练班,发展党团员,并组织农协会,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斗争。同年5月,在王步文的指导下,庐南地区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在董家祠堂召开,正式成立中共七架桥区委,郑中强任区委书记,隶属桐城县临委。区委成立之初下辖7个支部,有党员48人,至1930年6月发展到12个支部,活动区域主要在七架桥地区以及桐庐边境一带。七架桥区委的成立,带动了庐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步伐。1929年10月,中共罗昌区委成立,许冀松任书记,下辖7个支部,有党员43人。不久,中共沙溪区委成立,书记马哲聪,下辖5个支部,有党员20多人。1930年3月,中共黄泥河区委成立,书记王家盈,下辖5个支部。此外,各区还成立了不同规模的农民协会、妇女协会、互济会等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组建红军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正在武昌中央农民讲习所学习的共产党员张守仁,受党组织指派回到家乡秘密开展建党工作。起初,他在国民党庐江县党部以合法身份开展工作。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巩固,斗争形势益发险恶。1928年春,张守仁独自回到庐北同大圩老家,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伺机筹建党组织。不久,他通过合肥特区委下属三河特支,与正在巢湖南岸活动的中共党员汪伯仙、赵业权、袁乃云等人取得联系,秘密开展党的工作,陆续发展10多名党员。同年秋,在合肥党组织的帮助指导下,中共白石山特支(又称庐北特支)在庐北汪家圩成立,书记张守仁,隶属合肥特区委领导,下辖3个支部。1929年10月,白石山特支扩展为白石山区委,下辖5个支部。
1929年1月,桐城县孔城镇刘去非、刘子丹父子(均系中共党员)在庐江柯家坦、钱家店一带,以教书为名,利用师生、同学关系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到1932年,柯家坦地区相继建立了河场、桃园、田家店、李老屋、龙池庵、龙里安、万凤安、分水岭等10个党支部,有党员100多人。中共庐江县委、桐庐县委的建立及活动1930年4月29日。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桐城会宫(今属枞阳县)召开所属8县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研究武装暴动事宜。会上要求庐江县在最短时间内成立县委,以便统一全县党的领导。为贯彻联席会议精神,由七架桥区委牵头,召集全县6个区党的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庐江县委,推举郑中强任书记。庐江县委下辖6个区委、45个支部,党员180余人,县委机关设在庐南黄泥河小学,先后隶属安庆中心县委、芜湖中心县委、皖北特委、皖西北中心县委领导。庐江县委成立后,全县党组织迅速发展,北起三河、巢湖,南至罗昌河、七架桥、店桥一带,西从东汤池、柯家坦,东到白湖、黄姑、关西地区,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党组织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群众组织的纷纷建立,县区先后建立起互济会、农协会,并建立了地方武装,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930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皖西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苏区外围的形势不断恶化。同年12月,庐南地区党团及农会组织遭到破坏,大批党员撤离庐南,县委负责人两度更迭,群众思想混乱,情绪低落。为此,县委工作重点移至沙溪区一带,中心任务是搜缴反动武装,扩建革命武装,配合苏区反“围剿”斗争,扩大游击根据地。1931年初,安庆中心县委因内部出现叛徒遭到破坏,同年4月,在芜湖的安徽省委机关亦遭严重破坏,致使桐城、庐江等周围县党的力量损失严重。为适应形势的急剧变化,次年7月,中共合肥中心县委召集桐城、庐江两县党的负责人,在桐庐边境大艾庄(今属枞阳县)举行联席会议,将桐城、庐江县委合并,成立中共桐庐县委,陈雪吾任县委书记,下辖七架桥、罗昌河、沙溪、黄泥河、白石山、城关6个区委。县委机关设在庐江县盔头畈小学。桐庐县委成立后派员去各区乡巡视工作,并着手开展三项工作:整顿党团组织,提高战斗力;组织农会、互济会等群众组织,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抗税斗争;建立地方武装,打击土豪劣绅。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点点关注不迷路↓↓
看完记得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