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21)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紧迫性。1927年9月初,中共安徽省临委在《关于当前三个月工作计划纲要》中指示各地党组织和农协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夺取枪械,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自己,“发展农村中之阶级斗争而引起农民走上斗争的道路,直至暴动夺取政权”。合肥地区党组织恢复后,在推动农民运动的同时,组织地方武装力量,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建立游击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

开展武装斗争

革命武装的建立和斗争

早在1928年冬,为了打击地方反动武装,保护农协组织,中共合肥特区委从农协会员中挑选一批“长于军事的勇敢分子,准备积极的组织自卫军”。最先是成立了武装纠察队,掩护群众抗捐、抗暴和扒粮斗争。上级党组织非常重视这里的革命武装建设,1929年夏,六安中心县委派吴天九来合肥指导武装工作,把武装纠察队改编为赤卫队,吴天九任大队长,汪前文任副大队长,辖有3个中队,张先根、解有光、张敬中分别任中队长,共有队员100多人。合肥赤卫队的建立,使合肥地区第一次拥有了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同年秋,刚成立不久的合肥赤卫队,就配合六安红十区独立营在舒城、六安、合肥边界攻打了3个国民党团防局,给了地主反动武装一个下马威,鼓舞了队伍的土气。1930年1月,合肥赤卫队再次与独立营配合,分别在合(肥)六(安)交界的金桥、椿树岗一带设伏,袭击了“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后勤部队一个营,缴获长短枪140多支和大量军用物资,支援了苏区反“围剿”斗争。皖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合肥西乡成为连接苏区与皖中的重要通道及门户。6县和红三十三师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七邻湾会议)后,六安中心县委加强了对合肥地区武装斗争的指导,指派县委常委周狷之在六安城内组建了指导白区工作的前方办事处,就近指导合肥、寿县等周边非苏维埃区域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为了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主力红军作战,合肥特区委(1930年5月改为合肥县委)也把武装力量的重心转入靠近苏区的西南地区,先后在雷麻、焦婆、南分路口建立了3个自卫大队,程明远、张少堂、刘映冰分别任大队长,共有队员50多人,枪20余支。主要活动于合肥雷麻、焦婆、周公山、大潜山、缺牙山、山南馆以及舒(城)六(安)合(肥)边界地区,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百人、三四百支长短枪,建立了方圆六十余里的红色游击区域。后因革命需要,刘映冰率第三大队100多人奔赴皖西苏区充实主力红军;程明远被调往合肥中央交通站工作,剩下2个大队划归吴天九领导的合肥赤卫队。1931年春,为了加强合肥党组织的军事领导,中央军委指派李星三(张志一)到合肥任中心县委军委书记。李星三传达了中央给合肥中心县委的指示精神。县委据此制定当前武装斗争的任务:提高工农群众的斗争觉悟,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结合灾荒发动农民抗捐抗税,开展扒粮的斗争,解决农民迫切的生活需求;对地主武装如团防局、联庄会成员进行内部分化教育,派人做国民党部队兵运工作,争取哗变和瓦解敌军;夺取地主豪绅的武装,扩大赤卫队,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支援苏区。1931年8月,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具委成立后,指导所属各县一手抓武装斗争,一手抓群众运动。同年冬,蒋介石调兵遣将,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三次“围剿”。为支援苏区反“围剿”斗争,12月10日,中共中央指示皖西北中心县委在寿县、凤台、六安、合肥等县农村,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参加赤卫队,开展游击战争,在城市发动工人群众开展反帝斗争,并要加强对兵运工作的领导,反对国民党进攻鄂豫皖苏区。同月18日,中央再次给中心县委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在皖西北各县,在年关到来和春荒时候,发动并组织农民进行游击战争,扰乱敌人后方,以便援助鄂豫皖红军的作战,巩固苏维埃区域。中心县委立即作了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负责同志分头到各县传达部署。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心县委指示各地在扒粮斗争的基础上扩充赤卫队;以动员进步人士捐献自卫枪,或买枪,或夺取豪绅地主枪支等办法,筹建游击队。合肥赤卫队到1932年3月又发展1个大队,下辖2个中队、1个小队,110多人。为了加强队伍的战斗力,县军委还举办了短期训练班,对赤卫队骨干进行培训,赤卫队不仅队伍得到壮大,战斗力也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还筹措长短枪12支,于4月正式成立了合肥西乡游击队,由苏区红军派来训练赤卫队的杜静明任队长。北方“左联”执行委员张璋“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时,将其家中的几十条自卫枪支捐给合肥西乡游击队,使游击队很快由十几个人枪扩大到100多人枪,活动区域也从西乡扩展到南乡、北乡的广大地区。这支游击队积极保护群众扒粮,打击地主反动武装,扰乱和牵制进攻苏区的敌军。在国民党大举增援苏家埠被围部队时,合肥西乡游击队在合(肥)六(安)公路上袭击西进之敌军和汽车,破坏公路,割断官亭至金桥的电话线,火烧官亭敌营,迟滞了敌军的行动。皖西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的寿县、凤台的武装斗争有了新发展。1931年8月,驻南京的国民党陆军第四师工兵营第三连,在连长、共产党员杜一民的率领下,于雨花台秘密起义后,以演习为名,渡江西进,途中第三排离队,第一、二排于8月下旬进入合肥东南乡打游击,后到达寿县石家集,与党组织接上关系。皖西北中心县委派寿县县委书记曹鼎,将该部与瓦埠暴动后分散的武装人员合编为寿县游击队,杜一民任队长,中央派来指导工作的李英任政治委员,曹鼎任副大队长。寿县游击队成立后,东进李山庙,缴了当地团防局的20多支枪。9月3日,在殷家冲击溃近千人的反动武装的进攻,活捉李山庙团防局长王辅臣和区长卢天民。战后,李英回中央汇报工作,杜一民、曹鼎率领游击队从瓦东游击到寿西湖一带,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吸收游击队员,在此基础上,游击队于9月29日夜,一举打开了豪绅地主李家圩子,缴获长短枪7支。接着,组织500多名群众,展开了分粮斗争。通过这场战斗,游击队发展了50多名新队员。10月27日,李英从中央回来,在瓦埠区的王竹滩召开寿县、凤台两县委联席会议,决定在寿县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寿凤游击大队,曹鼎任大队长,李英任政治委员,唐志远(凤台县委书记)任副大队长,发动第二次游击斗争。会后,游击队于10月29日进入凤台县白塘庙,发动群众分掉地主岳子彬家的粮食近4万斤,动员了38人参加了游击队。11月3日,寿凤游击大队170余人配合凤台、颍上县委发动的黄家坝农民暴动。游击队召开千人群众大会,斗争地主,开仓放粮。暴动遭到颍上县红枪会、国民党凤台县大队及地方武装团练2000多人的围攻,双方激战数小时。终因寡不敌众,除一部分突围外,李英、曹鼎、唐志远等游击队领导人及颍上县委书记程东方等71人壮烈牺牲,暴动失败。庐江地区党组织建立后,武装斗争持续不断。从1930年6月起先后建立了庐江西乡游击队、庐江砖桥南官山游击中队、红四方面军庐北地方游击队、庐南特务连等多支革命武装。活跃在庐江南、西、北乡的广大地区,开展灵活机动游击斗争,在保卫革命组织,掩护群众扒粮,打击地主豪绅、镇压叛徒、特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震慑了反动政权、扩大了党的影响,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特别是庐北地方游击队,在张守仁、赵大友、沈其德的率领下,在白色恐怖最为残酷的岁月,常常面对是十倍、数十倍于己的强敌,英勇战斗,坚韧不屈,从1932年2月成立,一直坚持战斗到1935年4月队伍被打散,许多游击队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剩余部分队员参加了皖西北独立游击师,直至抗战爆发。


来源:合肥宣传一一大湖之声

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司音 | 致敬党的百年华诞,精彩演讲之洪鑫:信仰的力量~

党史 | 红色百宝之编号为0001号文物的绞刑架

法考 | 合肥公告来了~

以案释法 | 有“理”无“证”难维权,保留证据是关键~


点点关注不迷路↓↓


看完记得点个“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