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交通出行!合肥出台新规!
一座城市,从诞生到发展,与交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说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如同人体“血管”,那么依附在道路上的交通设施,则保障着“血管”安全畅通,对“城市肌体”健康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00万辆,且仍在高速增长。持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虽然是城市蓬勃发展的缩影,但也给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带来极大挑战。日前,《合肥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一系列新装备、新设施、新方案,在给广大市民带来全新交通体验的同时,也将让城市的“血管”更加畅通,让城市的“肌体”更加健康。
效率:“四同步”严格保障交通安全
道路通车了,红绿灯还没启用。这种情况不但会让途经的市民无所适从,也让交通管理部门无从下手。“因为交通设施不全,发生交通事故后,如何取证、确定事故责任,都非常困难。”不少执勤交警都曾遇到过这类问题。
不过,今后这种情况将不会再出现。
《办法》明确规定:道路交通设施工程应坚持与道路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验收的“四同步”原则,道路附属交通设施未建成验收一律不得放行通车,验收移交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同步”原则,从源头解决了过去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主体施工不同步的问题,让每一条通车道路都能第一时间纳入交通管理。
9月19日拍摄的合六路与方兴大道互通工程。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办法》不但强调了“四同步”原则,还对道路交通设施导则的编制、修订,建设需求的提出,建设计划的制定,施工规划的编制,资金保障,施工建设,后期管养等各个环节的牵头单位、参与部门,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办法》用顶层设计的方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形成了建设、使用、管养、更新的有效闭环,从源头杜绝了道路交通设施建而不全、建而不验、验而不交等问题。”公安交警部门表示。
此外,《办法》还对各部门之间如何加强衔接细化了规定。
更新:更多新设施将亮相
近日,在合肥火车站南广场站前路路口,“会发光的斑马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套新上线的“智慧斑马线”感应系统,共有8个感应灯柱、4条人行横道灯条。和普通的斑马线不同的是,它能在降低夜间行人过街发生交通安全隐患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解决雨雾天气等能见度较低的天气中机动车驾驶员观察过街行人视线较差的难点。
“今后,各种新型道路交通设施的使用将越来越多。”交警部门表示,今后不但有更多的管理手段,还将布局更多新型交通诱导屏等设施,让道路更畅通,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出行感受更好。
《办法》将道路交通设施分为不带电类和带电类,并增设了部分新型设施。如在不带电类设施中,增添了视线诱导标、柔性柱等。带电类则专门设置了“其他新型设施”这一门类。
与之前的相关办法不同的是,该《办法》还将道路交通设施的外延进行延伸,把合肥市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纳入办法管理范围,今后将从建管养机制上更加完善这些道路的治理条件。
此外,新技术出现了,如何对旧设施进行更换;设施达到使用年限,该如何拆除、报废?《办法》都给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措施不但能让合肥的道路交通设施始终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同时也能弥补新旧设施更换之间的“空窗期”。
布局:让智慧出行触手可及
《办法》在道路交通设施类别中专门列出了“车联网”一项,并在具体任务分解中加入了“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推广”的内容。这意味着随着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交通网络,让合肥可以更快拥抱智慧交通时代。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近年来,合肥陆续引入蔚来、比亚迪、大众等一批产业巨头,以及500多家配套企业。为服务产业发展,合肥市在交通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已开放四批次测试道路1096公里,测试车辆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低速无人车等多领域。
今年9月28日的第六届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上,合肥正式发布《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方案》,打造国内首个城市级“车、路、网、充”一体化云监管平台,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两全三化”推进模式,即全开放、全无人、规模化、商业化、融合化。
图片来源: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办法》同时规范了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和使用。结合车联网、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趋势,适时在道路上安装更多的信息采集设施,为今后全面布局智慧城市,促进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点点关注不迷路↓↓
看完记得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