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年!这名恩施女摄影家跟拍一个家庭,改变了一个村

恩施发布 2019-11-15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7月10日

腾讯新闻王牌纪实栏目

“中国人的一天”

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结合的方式

讲述了恩施女摄影家武宏眼中

“骑马送孙上学,嫁入贫寒之家,

一位爷爷的执着和一位后妈的爱”

的百姓故事↓↓



这个曾经风雨飘摇的家

如今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向国芝一家人的合影。


照片中前排的这位老人

可能勾起了你的一些记忆

他就是下面这幅照片的主角向国芝

↓ ↓ ↓


马背上的童年


这幅照片拍摄于2013年国庆后

出自恩施女摄影师武宏之手

这背后

是一个延续了7年的

关于爱与改变的故事

↓ ↓ ↓

 偶遇,结下缘分


那是2013年国庆节不久

武宏应《湖北画报》杂志之约

去恩施大峡谷拍摄古村寨营上村

清晨7点多钟

她便独自一人来到营上村

拍摄这里的风光


途经高台村时,只见一位老人将两个孩子驮在马背上的竹篮里。老人神情黯然,为了防风,哪怕国庆刚过,两位山里娃衣服上的布帽子却早已严严实实地罩在了他们的头上,看见陌生人警惕又好奇。



看到这个场面,武宏感触很深:

“孩提时代,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却是第一次在大山里看到这种境况。作为摄影人,顿时激情迸发,举机就拍。当老人走过以后,我向路人打听,方知是高台村四组76岁的向国芝,送两个孙子去梨树村中心小学上学,因孙子的爸爸妈妈都去外地打工了,由他来护送两个孙子上学,冬去春来,风雨无阻。听到这些, 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我便一路抓拍,一直拍到学校。”


回家后,武宏反复推敲画面, 觉得与感觉还是有差距,她想:可能是长期在深山里长大的孩子和我不熟,看到镜头不自然吧!


于是,她又多次去高台村拍摄。一开始,老人并不愿意被拍摄,甚至有些反感,武宏去得多了,渐渐打开了他的心扉。


原来,向国芝曾经是一位民办教师。1961年,他从建始县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高台村小学教书。



那时,由于向国芝家庭出身不好,没多久就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直到1979年后,他才又重新拿起教鞭。1989年,由于编制问题,老人被辞退,时年已经52岁的向国芝被迫离开了学校讲台。教书梦碎,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向国芝的人生起伏也影响到儿子的成长。因为家里穷,他的儿子向良旭初中毕业就早早外出打工,后来结婚生子。


但不幸的是,向良旭的儿子向博海一出生就先天性聋哑,屋漏偏逢连夜雨,妻子看到这个在大山里无望的家庭,在小女儿向博英两岁时选择了离家出走。两个年幼的孩子没了母亲,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


2013年12月,两位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在家门口合影。


为了生计,向良旭只好继续外出打工挣钱,家庭的重担便落在当时已年过七旬的向国芝夫妇身上,而最让老人操心的还是两个孙子的教育。


向国芝一生喜欢读书,热爱教书育人,无奈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儿子早早辍学,老人便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寄托在两个孙子身上,“能够上学是一件好事,书读好了有出息了,就可以走出大山。”


高台村地处偏僻大山,交通闭塞,当地人种地之外大都养马、跑马帮,做点运输物资的生意。当孩子到了上学年纪,要到4公里外的梨树小学上学,向国芝于是也学人养了几匹马,专门用来接送两个孙子上学,在70多岁的年纪成了“马倌”。



向国芝让老伴儿编了几个简易结实的竹筐。为了让孙子坐在里面舒服一点,他还找来一些不用的旧衣服、旧被褥铺在竹篮里,然后把竹筐固定在马背两侧,用绳子绑好。每天清晨上学时,向国芝将两个孩子放在竹筐里,自己坐在马背上,赶着马儿送他们去学校。



每天清晨,老人都要早早起来,送孩子去学校,4公里山路,一趟要1个多小时。山里时常有雾,山路峰回路转,老人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中,从孩子幼儿园送到上小学,无论晴天下雨,严寒酷暑,每个上学日都是如此,一直坚持了4年。


2014年1月,一个冬雨绵绵的清晨,向国芝带着两个孩子走在山路上。


几年下来,孙儿一天天长大,老人的背却一天比一天更驼。送孩子们上学的马儿累坏了好几匹,竹篮用坏了好几个。但是,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他一直坚持要让孙子们上学,他说,再苦也不能苦了孙子的教育。

    

了解,拉近感情


“为他们做点什么吧!”

武宏被向家的困境

和老人坚持送孙读书的精神深深感动

一个摄影师最应该做的

就是拿起相机

在她的镜头里

记录了一个山区贫困家庭最真实的生活


两个年迈的老人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过得非常吃力。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一间房子已经摇摇欲坠。


2013年12月,向国芝的老伴在快倒塌的房前。


房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可供孩子学习的书桌,兄妹两人平时学习都是挤在一张长条凳上。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大多是别人穿过的旧衣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清洗,满是污垢。冬天家里冷,房子四面透风,地上生着一堆柴火,用于取暖。



懂事的兄妹知道家境不好,从不吵闹要玩具,在学习之余,兄妹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高台村附近的一片竹林里嬉戏玩耍,这些竹子就是他们童年的玩具。


两个孩子在竹林里玩耍。


让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寒门出学子,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两个孙子衣着寒酸又缺少文具,但他们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不错。


2015年3月,孙女向博英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


7年来,武宏已经数不清往向家跑了多少次,和向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19年6月,武宏走在去向家的路上。文林 摄


2014年,武宏拍摄的《马背上的童年》先后获得全国“生育关怀”摄影大赛优秀奖、湖北省“希望工程”摄影大赛银奖、恩施大峡谷摄影大赛铜奖,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镜头,记录变迁

   

   《马背上的童年》发表后

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更引起了恩施市纪委驻高台村

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关注


高台村还有比向家住得更偏远的村民,这些村民的孩子每天上学要走十多里甚至更远的山路,上学极不方便。本来以前高台村有一所村小,但在后来被撤了,村民们一直要求恢复这个村的教学点。


高台村为高山所阻,交通不便。


2014年秋天,恩施市教育局决定恢复高台村教学点,随即投资30万元建设校舍,方便高台村的孩子就近入学。2016年秋季,高台村教学点正式恢复招生,从此,朗朗书声又回荡在村里。  


2016年3月拍摄的高台村教学点。


2016年3月22日,《恩施晚报》关于高台村恢复教学点的报道。


让武宏欣慰的是,在她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向家的生活也在往好的方向悄然改变。


2015年夏天,来自恩施市板桥镇的土家族姑娘李艳经人介绍认识了向良旭。李艳刚一进门,被这个家庭的情况震撼了:几乎是家徒四壁,两位老人这么大年纪还要照顾小孩。看到两个没妈的孩子那渴望的眼睛,深深触动了李艳,母性的怜悯让李艳下决心走进这个新家。


2016年新年到来之际,李艳和向良旭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从此,这个充满爱心的姑娘走进了向家,与向良旭一同担负起赡养老人、教育孩子的责任。


李艳与向良旭的婚礼。


后来,向博海入读当地的聋哑学校,目前正在上四年级,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在学校里,向博海不仅学会了叠豆腐块被子,还学会了用手语跟人交流,用手语唱国歌。


向博海学会了叠豆腐块被子。


而向博英也即将小学毕业,要去外面初中住校了,看到孙子们都有了好的去处,新妈妈待两个孩子不错,老人很是欣慰


李艳给女儿向博英梳头。


如今,村里的路修好了,向家的房子重新进行了翻修,告别了老旧危房,家里也添置了新的家具,李艳和丈夫为孩子们换了新的书桌,还买了辆新车。向国芝终于卸下了身上的重担,不用再像以前那么辛苦忙碌了。


2019年6月拍摄的向家新屋。


向家买了新车。


日子有了盼头,年过八旬的他觉得很幸福:两个孙子的学习生活有了着落,一家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就是天伦之乐。


向家的天伦之乐。


82岁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孙子向博海能够生活自理,将来学有所长,可以自食其力,而对孙女向博英则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希望她将来也能够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继续完成自己的教育梦想。

  

作为一名摄影人

武宏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因为

她用镜头改变了这家人

和这个村的命运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武宏拍摄


记者黎袁媛


来源:恩施日报/腾讯新闻/天下拍客


编辑|丁琼

初审|梅珂

审核|邹瑜


近期最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