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2016-11-17 清华艺博 博物馆头条

摘要

以“艺术·科学·博物馆”为主题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系列学术活动分别举行了以“大学博物馆展望”为主题的“馆长论坛”、“艺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和以“博物馆与当代艺术”为主题的专家座谈会。其中,“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顾问、学术部主任徐虹老师主持。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在致辞中向在座专家介绍了“博物馆与当代艺术”这个主题:我们身处于当代语境中,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应该有怎么的联系,以及它的定位、收藏、展示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与影响?这也将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非常重要的篇章。以下是各位专家精彩发言摘录。 


邵大箴:传承艺术,建立文化自信 

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发言中指出:“当代艺术有泛指和专指,不管当代艺术用什么概念,实际上是关于传承的问题。艺术传承的方式很多,它们都非常形象的展示传统文化魅力。假如没有传统支撑,无论专指、泛指,当代艺术都会失去精神力量。我觉得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包括当代艺术的发展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们有时候会部分强调民族文化自豪,不注重其他文化的吸收;另外一块是欣赏西方的当代艺术、现代艺术时,对自己民族文化没有充分的认识。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成立标志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世界文化的自信,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如果失去了包容,艺术会逐渐失去力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展将对达芬奇作品展出,表示出一种包容精神。民族文化的自觉主要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青年身上,所以大学艺术博物馆非常重要,将聚集精英分子院校中的大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教养的公民。这几年我们这方面工作做的很不够,所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成立,对我们当代文化的建设,对我们建设文化自信心,以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著名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水天中:引领中国大学教育和博物馆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批评家水天中在发言中表示:“清华大学作为中国历史悠久,又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成规模宏大的艺术博物馆,是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在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以及下一步发展中,刚才邵大箴先生指出当代艺术有泛指和专指。作为对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平台,我觉得这里的“当代艺术”应该属于泛指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无论泛指还是特指的当代艺术,都需要清醒的学术性和自由包容精神的声音。近年人们一直在呼唤中国高等教育改变单一技术性和知识性而向综合的人文教育发展,艺术博物馆的建立与此相呼应。清华大学建校之初,当年的导师们曾提出“中西兼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治学理想。这一理想对清华大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建设都曾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觉得无论从教育和文化层面上,还是从艺术发展层面上,这也可以引导清华艺术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李文儒:博物馆对当代文化艺术建设应该有担当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在发言中谈到:“中国的博物馆、世界博物馆和当下艺术,总觉得有隔膜。对于历史博物馆来说,好像只有过去的东西才放在博物馆,像是在收藏历史,比如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是具有中国代表特色的作品。过去讲传统文化很热,但是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如果不和当代生活、当代文化建设发展建立关系,第一说明传统不具备力量,第二说明传统没有结合当代进行创造、创新性的文化艺术培养。清华大学建立这样一座艺术博物馆,关注博物馆与当代密切关系,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觉得大学博物馆应该这样,在文化艺术建设、发展、创新过程中有担当,在博物馆界应该有重要位置。” 

贾方舟:收藏经典,关注当代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指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刚刚开馆,第一个学术活动的话题就是“博物馆与当代艺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话题,因为清华大学是中国一流的大学,世界非常知名的学府,那么一流的大学办的博物馆当然也应该是一流的。而一流的博物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学术高度?那就是它要在两个方向上显示出自己的实力:一是要有经典收藏,要有一流的藏品,要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一是要关注当代艺术发展前沿部分,因为前沿部分是漫长的艺术史发展至今最新、也可能是最具有价值和艺术史意义的部分。” 
  “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在《全球时代的当代艺术与博物馆》一文中说,博物馆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已经不同于现代主义时期,早先的艺术博物馆往往与艺术史相表里,致力于展出经典作品,以便向观众提供有关艺术发展的清晰线索,而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往往是现场制作的,是历史地位和意义完全无法预料的临时性作品。这就是博物馆面对当代艺术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是在贝尔廷来看,这部分艺术不能因为难以做出价值判断而放弃或回避对它的关注,相反它更应该受到博物馆关注,因为这正是对一流博物馆的考验。因此今天讨论这个话题,我觉得正好说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眼界和文化视野。” 

王镛:传承清华校训,融合艺术与科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了,而且争取办成国际一流的大学艺术博物馆。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座大学艺术博物馆,分别是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1816年创建)、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我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应该立足中国,参考英美,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经验,同时一定要根据中国文化,特别是清华大学的传统精神办出自己的特色。有两点需要强调:一点是要传承清华大学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据说原来校训还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再一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应该发扬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精神,这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坚持多年的富有特色的学术传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艺术品或文物典藏、陈列、展览、研究方面,都应该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过,我个人认为,对当代艺术来说,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不是艺术与科学等量相加,而是应该以艺术为主、以科学为辅;即使是与艺术结合的科学,也应该以人文科学为主、以自然科学为辅。因为艺术毕竟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人类情感的结晶。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参与当代艺术的建构,但是当代艺术最根本的要求应该是表现人的精神——那就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杜大恺:期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将当代艺术的研究引向深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杜大恺表示:“我觉得这个题目很重要,刚才邵先生讲当代艺术有泛指和专指,我觉得在欧美社会当代艺术无论泛指还是专指大致还是清晰的,但在中国无论泛指亦或专指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导致像我这样以创作为主的画家,总是处于一种左顾右盼、无所适从的状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拟将当代艺术纳入长期面对的课题,我支持这一选项,不仅我个人会因此受益,这对于中国以至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陈瑞林:注重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真正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行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首先表达了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成开幕的高兴之情。他谈到:“清华大学开办早期,人文社科的基础是十分雄厚的。从王国维到闻一多、陈梦家,不同时期清华大学对艺术史的研究,对艺术博物馆的建设都非常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理工院校,现在我们要恢复老清华的传统,注重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真正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成是重大的举措。建议多向故宫博物院这样一些老馆、大馆学习,注重鉴藏和流通。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艺术品和文物的鉴藏流通形成热潮。作为中国著名大学的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当重视当下的鉴藏热,通过各种渠道充实藏品,扩大数量,提升质量。博物馆建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成开幕,是良好的开端。祝愿艺术博物馆越办越好,真正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行列。” 

丁宁:博物馆为出类拔萃的当代艺术敞开门户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衷心祝贺清华大学终于有了一座不同凡响的艺术博物馆!今天的话题是博物馆与当代艺术。我想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当年在收藏中世纪的圣像时,他们曾有争议,觉得不如收藏同时代的作品。可见,博物馆与同一时代的艺术原本也不一定是对立的。细想一下,我们当然不能忽略古代艺术品的重要性,但是,与此同时,当代又何尝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二三百年后,所谓的当代也就不再当代了。关注当代艺术,是博物馆的题中之义。艺术博物馆与当代艺术从来是一种紧张而又相互协调的关联。紧张,是因为并非所有当代艺术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博物馆,博物馆是有门槛的;相互协调,是因为当代艺术要达到博物馆诉求的高度,而博物馆也要审时度势,为出类拔萃的当代艺术敞开门户。” 
  “有趣的是,艺术博物馆的对面就是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活力就在眼前。这种空间关系饶有意味,可能引发很多话题,在两个空间(博物馆空间和美院空间)之间不断互动甚至冲突,由此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每一位美院人一出校园大门就看见了博物馆,不得不思考自己与对面的博物馆的关联。是不是由此拥有更多的创作动力?而且,这样的空间关系会一直存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提示。我个人觉得这是极为难得的学术境遇,相信美院因之会在未来更有可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亮点。对此,我们充满了期待。” 

郑工:发掘藏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服务清华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谈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之间的区别,他在发言中谈到:“清华与北大本身有相对应的学术资源。作为大学博物馆,如何调动大学的学术资源很重要,如何面对大学的教学群体也很重要。博物馆与清华大学的整体学术氛围是十分融合的,与大学精神也是相契合的。科学就是要发明创造,不断实验,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而艺术也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开启人的智慧和想象力,打开新的视野,发现新的表达的可能性。在清华,我以为还有一个应用问题,与生活结合的问题。如工科的应用性很强,艺术美术的应用性也很强,其中都有技术的含量。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在材料和技术的关系中讨论当代艺术的意义,我想,这都可能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所在,这都可能迫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不仅要向后看,更要向前看,充分发掘藏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直接服务于清华大学的学术群体以及社会的有关人群。或者说,能否以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为引导,为观看者提供各种创意资源。” 

邓平祥:作为文化庙堂的博物馆 

著名美术批评家邓平祥谈到,“博物馆具有某种神圣性,它提供一个典范、一个标识、一种信念和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如同文化的庙堂般。我去美国的时候,一个硕士陪同我,我问他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作品在大学里边,他说这件作品就是作者捐赠过去的。清华大学有这么多资源,如果我们把工作作为善事的话,我认为我们应该起更好的作用。我们应该有更好的风气,比如清华毕业的校友也能把清华博物馆的发展作为一种使命,使清华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何洁: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了解当代艺术知识平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何洁 在发言中谈到:近些年来设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作品中,相当一部分主题中都能看到学生对当今社会、文化、经济、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关注,风格形式也脱离了原专业的基本样式。虽然平时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太多这些内容,但是教师往往对此类作品评判分数较高。这些现象既反映了学生对现实存在的看法、态度和问题意识,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在作品如何评价的标准界定上某种程度的纠结,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换言之,当代艺术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澄清的阶段。不可能回避,应给予正视。我们期待艺术博物馆在这方面发挥更为务实的作用,为我们科学地理解、认知当代艺术和正确认识艺术的当代性做出贡献。从而有利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动当代艺术的繁荣,对社会产生的更为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陈池瑜:使清华艺术博物馆成为当代艺术收藏、展览、批评的中心和重镇

清华美院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陈池瑜在发言中谈到,“今天清华艺术博物馆开馆有三个会议,其中之一就是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研讨会,把当代艺术作为我们开馆重要的议题,我很激动,这是很有前瞻性的。清华博物馆和清华美术学院紧密联系,开展博物馆与当代艺术的研讨,具有很好的条件,可以结合艺术收藏给学生讲解,也会发挥很好的教学作用。” 
  “关注当下艺术创作最新动向,关心艺术实践活动,这将使我们博物馆充满生命活力,显得生机勃勃。另外我们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与批评,也很重要,要建立当代批评理论,使清华博物馆成为当代艺术收藏、展览、批评的中心和重镇!” 

代大权:博物馆应该给观众带来启迪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表示:“博物馆和当代艺术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发生环境和具体时间,我既不是博物馆专家、也不是当代艺术研究者,我想作为一个观众,用最平时、最亲切的观点来谈对博物馆的看法),我喜欢乐见新的启迪,我希望看到博物馆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既有沉重,博物馆不是休闲场所,应该让公众文化艺术带来的快感,在无声中听到当代文明前行的脚步声。当我看到这样博物馆,会对历史更加敬重,对当代更加清醒,对未来更加憧憬。” 

王春辰:跨越多学科的大学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谈到:“大学博物馆和社会上博物馆的区别首先在于它学术性、实验性和前瞻性。比如中央美院美术馆,一方面展示我们已有的经典艺术、传统艺术,但是需要在学术研究当中展示、呈现它,这是博物馆必须具有的功能和特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展示当今社会在各个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清华大学有各个学科背景,我想它能够调动整个清华大学的多元因素而发挥多样作用,只要往这个思路走,肯定向我们展示不一样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不仅仅陈列简单的艺术作品,它也有其它的学术意义,就是发挥展示性研究的作用,就像麻省理工学院,他们有一些科学实验现在放在展示、展览当中。科学家思维。同样是跨越式思维、具有超前性。同样,我们当代艺术也是具有科学性,期待清华艺术博物馆也发挥这样的作用。” 

彭林:感受美学与艺术的熏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彭林在发言中谈到:“人们常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博物馆’。我理解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反映了社会对一流大学的期待,博物馆是特殊的课堂,它通过富含人文精神的展品,揭示推动历史进步的大智大德,纯洁人的灵魂、提升社会的真善美、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这一作用是大学里的任何学科、专业都无法替代的。一流大学作为社会文明的重镇,理应以自己出色的博物馆造福于社会;二是,一流大学具备创建一流博物馆的能力,一流大学是大师云集之地,他们有博大的胸襟、超迈群伦的眼界,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最先搜集到最有价值的资料,做出最具卓识的研究成果。这些大学的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展示大师们的研究过程,就是一流博物馆最好的素材。大学需要艺术教育,当学生涵泳于精美的艺术品当中,感受震撼,就可以坐收‘民不教而自化’之效。无论是清华的师生,还是社会各界的朋友,走进清华艺术博物馆,都会受到美学与艺术的熏陶,这是清华大学完美教育的一部分。” 

彭锋:做出全国典范,做出中国美术史范本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谈到:“对博物馆来说,大部分是常设展品,是已经进入艺术史和文明史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特别少。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展厅也不是美术常设展,是新作品来了马上展。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美术史,不可能得到这方面美学教育。我们要有自己的特点,清华应该做这样的研究,把中国艺术博物馆标准版本化,今后其他高等院校可以去复制,这样我们才有共识,有相同的话题。从这个意义来讲我特别期待清华艺术博物馆在全国做出这样典范,做出中国美术史范本。” 
  “当然我主要做当代,所以我希望清华艺术博物馆无论如何给当代艺术留出一块空间,让当代艺术家和我们策展人去做实验,当然全是美术史的作品也挺好。” 

陈剑澜:作为美育与培养“当代艺术”经验的大学博物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剑澜在发言中提出两点:“第一,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理想。现代大学理念,按洪堡的说法,包括三点:纯粹、自由、自主,今天落实起来仍然有困难。但是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完人”即“完全的人”,则应当坚决贯彻。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得很清楚,大学的功能不只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更重要的是造就具有现代知识和情怀的“君子”。在此目标之下,大学艺术博物馆能做什么呢?简言之,就是美育。美育不同于通常的艺术教育。美育以培养感受力为目的,不止于具体艺术技能的训练;美育是一种人性教育,是塑造理想的现代人格所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二,当代艺术经验的培养。我这里说的“当代艺术”是最狭义的,具体指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与之前造型艺术不同的艺术样式,对应于西方后现代条件下的艺术形态。就我接触的范围而言,现在大学里的年轻人,除了美术专业的学生,对“当代艺术”普遍比较隔膜。关于“当代艺术”,喜欢不喜欢、怎么评价是一回事,了解是另一回事。“当代艺术”开启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理解人与社会乃至世界之间关系的方式。青年学生如果能对此有所了解,进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他们眼界的开拓一定大有益处。在这一点上,大学艺术博物馆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卢新华:博物馆肩负重要的文化使命  

原艺术博物馆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筹备办主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学院教授卢新华在发言中谈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从筹建、创建开始,一直到今天,可以说十年磨一剑,历时13年终于落成,这对于清华来说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我们博物馆的使命、地位,对于大学来说非常重要,今天提到博物馆当代艺术问题,那么大学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收藏、创新的场所,博物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博物馆和当代艺术的关系,大家都是专家非常清楚,当代艺术对昨天来说是未来,对于明天来说又是新的传统,所以我们博物馆站在它的历史地位上,同时要始终推进我们现代艺术的发展或者当代艺术发展,除了积淀传统历史瑰宝以外,当代艺术对博物馆非常重要,因为大型博物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我想一定是对于当代文化的推进,还有对当代艺术的创新,这都是它重要的使命感。所以我觉得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未来还是和当代紧紧连在一块,当代在未来也就是我今天的们传统,我们对知识传播、知识收藏意义非常重要!” 

顾黎明:艺术博物馆应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流和教育的发展构筑平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顾黎明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他作为艺术家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在中国的概念比较清楚,美术馆是紧跟社会美术活跃状况的聚集场所,也是学术交流的场所;艺术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关系,我个人认为应该既具有历史观的宏观把握,又关注当下的艺术问题。如何把握,可能清华艺术博物馆还需在探索中逐渐厘清学术的定位。” 
  “再者,就综合性而论,我认为清华、北大在中国综合性院校里拥有绝对优势。我觉得艺术植入综合院校恰恰是二十一世纪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原来美术院校存在的单一性,没有大的跨学科综合性环境,还是围绕艺术自身来浅层地认识创造性问题,局限了自身的发展。相对清华跨学科,增进各种边缘学科的融合发展而言,融入其中的艺术教育更具拓展性和时代潜质。中国当代艺术起步时间不长,却发展迅猛,清华恰在此时把握时机,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流和教育的发展构筑了平台,将当代艺术放在一个更高知识层面,去交流、思考、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当下艺术问题,把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和具有历史观的博物馆有机结合起来。这所艺术博物馆更应该担当起对时代学子的引领和教育,为混乱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提供一个较高层次的历史发展观和方法论。” 

白明: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明在发言中提出了三个实际操作的建议:“第一、该给独立策展人多大权利可以实现他愿望和理想?第二、中国艺术基金怎样以博物馆大型主题性展览挂钩,怎样回报、怎样建立收藏队伍?第三、当我们有一个目标使清华、北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它们的博物馆是否也应该是世界一流?博物馆在和当代艺术结合的时候,怎样把握学术方向?因为当代艺术一定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提出引领作为标签的。我工作经验告诉我:在大学里真正实施前提性、独立策展人标准展览(的前提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们坐在这里,讨论博物馆(和)当代艺术,我觉得我们讨论首先博物馆如何做到,博物馆如何做到此博物馆与彼博物馆的不同,也就是今天西方艺术博物馆,他们有相同性,但是都有非常鲜明的导向,这个值得探讨。” 

盛葳:开放的推动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生产是今天艺术博物馆的新机遇 

青年批评家、策展人、《美术》杂志副主编盛威在发言中表示:“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博物馆从本质上更多是对艺术作品,或者精神文化产品进行重新定义的价值系统。如果我们承认博物馆的这一特性,就意味着艺术品在博物馆系统中的位置和价值都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其标准是不断转变的“艺术”标准,这个标准也会随着当代艺术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博物馆将当代艺术自身纳入其中,显然是符合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当代艺术进入博物馆以后,它既对博物馆的激励,同时也是对博物馆的挑战。首先,博物馆关注当代艺术,并看到未来艺术发展的可能,其次,当代艺术首要特点就是创新,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博物馆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运作系统来接纳当代艺术。因此,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实际上是彼此矛盾又彼此促进的特殊合作方式。就最近的情况看,博物馆已经开始从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收藏方,逐步向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合作方、生产方转变。它不仅仅是被动的构筑艺术作品的围墙,而且也应该是开放的推动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生产,这也是今天艺术博物馆的新机遇。” 

朱虹子:清博标志着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空间走向了艺术与科学创新驱动的融合 

《中国艺术报》副社长朱虹子表示:“非常高兴接受邀请,分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这一文化界新的、重大成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具有标志性意义。一是标志了清华大学的文化担当。清华大学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对文化艺术建设积累的重视,是在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旗帜下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清华大学的远见。二是标志着文化建设从行政主导向行政机制和大学机制共同主导的转变。三是标志着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空间,在艺术界的引领下,走向了艺术与科学创新驱动的融合,这种融合的过程中,当代艺术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反馈机制。” 

王平:当代艺术与时代艺术的互动是当代博物馆很好的对接点 

《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在发言中表示:“去年以来全国大学美术馆出了几个负面新闻。确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博物馆,怎么办好大学博物馆可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博物馆首先需要很多馆藏和支撑点,我觉得清华艺术博物馆有老中央工艺的一批藏品而会有一个好的基础,比如这次展览策划非常上档次,让我大开眼界,这是国内很多美术馆和艺术馆难以做到的。一般来讲,我们的博物馆多与历史、经典发生关系,即时代性作品,而跟当下关系不够密切,今天,清博把与当代艺术与时代艺术的互动作为切入作为我们一个开馆研讨会,我觉得很有意思,今天我们博物馆当中,能够有明确的服务当下的意识,我觉得可能是大学博物馆重要特征,就像学校讲的追求,首先面向清华师生,把清华研究和博物馆结合起来。同时,对于把博物馆建设和当代艺术很好的对接,借助当代艺术,陶冶清华师生并与社会发展互动,我觉得这是清华艺术博物馆的品格和特色。” 

严长元:大学博物馆在注重公共教育的同时更要兼顾与大学学科建设相关的专业教育职能 

《中国艺术报》美术周刊主编严长元谈到:“现在是博物馆发展的热潮,现在国内大学博物馆也普遍得到社会更多公众的关注,按照去年国务院颁布《新的博物馆条例》,博物馆的三大目的由原来的研究、教育、欣赏,改为现在的教育、研究、欣赏,把教育提到了首位。大学博物馆不仅仅注重公共教育,同时兼顾与大学学科建设相关的专业教育职能。冯远馆长谈到要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办成类博物馆中较好水平的现代大学博物馆,其实在这样要求下,我们更多的希望清华艺术博物馆立足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抓住现在的政策优势,加强和大学师生、社会的互动,包括在文创产品上,逐渐从高地标变成接地气,清华艺术博物馆诞生適逢其时,我们也希望它在这么好发展契机情况下,能够抓住它自己特点,办的越来越好。” 

徐虹:会议总结发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徐虹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谈到:从19世纪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建立博物馆以来,大学博物馆已经在世界各个地方出现。而新一代的大学博物馆都在朝着艺术博物馆方向发展,这是和在16世纪或之前出现博物馆不一样地方。之前的大学博物馆主要作为教学和研究的收藏之地,但随着文化科技的发展,已经比较少利用原始标本对比方法进行研究和鉴定,大量的研究更多依靠新的技术,所以大学博物馆的某些专项逐渐从中心走向边缘,当然这并不是说原来的标本和文物没有学术价值,所以大学博物馆朝向艺术博物馆方向发展是大的趋势,因为它势必朝向更广泛的文化范围,担任更广泛的文化使命,为更多的观众服务而不限于小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大学的文化气氛有很好的关联性,与年轻人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追求自由的精神相一致。 
  当代艺术与大学博物馆的命题实际是围绕着当代文化语境展开的。虽然中国美术界较少谈论博物馆和当代艺术的问题,但我们这一次讨论就如此深入和富有效果,说明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在我们的艺术环境中存在已久,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另外,清华大学建立博物馆在定位、宗旨、发展等方向上,都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所以今天我们就当代艺术与博物馆策展、教育、收藏、传播、以及它的可能性等问题上做深入的探讨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这将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非常重要的篇章,以后的发展将会印证今天讨论的意义。 
  非常高兴艺术界新老朋友聚集在这里,谈谈我们关心的问题,希望以此为开端,我们能共同参与、关心清华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各个方面的建设。另外,我在这里向大家约稿,各位手中的清华艺术博物馆馆刊是第一期,我们希望在你们的支持下这本馆刊越办越好。

“博物馆头条”自媒体矩阵:

微信平台  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  天天快报  一点资讯  QQ公众平台

博物馆有的聊500人微信群:

(Museum Chat及 Curator Chat)  

入群及发稿请联系小编微信:icurat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