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报告:总量明显增加 40%城市未建

2016-11-27 博物馆头条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

作者:王康友 李朝晖 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摘要】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成绩斐然,对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僵化滞后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面对国际上科学教育的智能化、虚拟化和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外延及其越来越多地参与科学文化传播的趋势,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在“十三五”期间应做好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虚拟科技类博物馆、推动特色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完善科技类博物馆管理等重点工作,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扩大科技文化交流、展示科学技术成果、创新城市文化的有形平台和重要载体。科技类博物馆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科技类博物馆的科学建设和发展,是未来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状况

近年来,不同机构曾对国内科技类博物馆进行过不同范围、不同途径的调查统计,但由于各种原因均未能做到全面覆盖,故其调查统计数据均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为方便论述和统计,可将科技类博物馆的分类简化为科技馆、自然类博物馆和专业科技博物馆三大类。科技馆主要包括科学技术馆、科学中心、科学宫等科学中心类博物馆;自然类博物馆主要包括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和专业性自然博物馆,不包括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园囿性自然博物馆,但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建设的地学类博物馆和科普馆;专业科技博物馆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和产业的科技博物馆。

(一)规模总量明显增加,整体布局得到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基本上保持了“十一五”期间快速增长的势头。据《中国科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科技博物馆724个,比2010年增加了169个。另据《科技馆发展研究报告》,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达标科技馆数量从101座增至155座,新增、改建或改造开放的科技馆54座,其中主要以中、小型馆和地市级馆为主。

(二)展教研发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显著提升

科技类博物馆普遍加大了常设展览和展品的投入,常设展览规模扩大,展品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涌现出以山西省科技馆新馆、杭州低碳科技馆、青海省科技馆、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为代表的特色展馆或特色展区。2009年至2013年,全国有45座达标科技馆对常设展览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改造总面积为68220m2,更新或改造展品总计约3602件,平均每年更新或改造720件,展品平均年更新率3.8%,其中黑龙江省科技馆、合肥科技馆等科技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进行了展区的整体全新设计并取得创新性的突破。各地科技馆展品开发越来越重视新型展示技术在展览展品中的应用,如增强现实技术和体感技术等,增加了展览和展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了展教效果。

教育活动资源日益丰富,教育活动种类及数量快速增长,活动形式日益丰富,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活动类型实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教育活动范围坚持馆内和馆外结合,馆内教育活动中,实验室/活动室教育活动、科普报告、展厅内科学表演等科技馆传统教育项目得以继续巩固和发展,冬(夏)令营、科普竞赛等活动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所提升。大量的科技类博物馆尝试对教育项目的形式、内容、手段、资源等进行创新,更加强调互动性、针对性、系列性,并尝试引入互联网技术等作为辅助手段。

(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

2012年底,中国科协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要求,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展开研究和实践。科技馆体系统筹我国当前多种科技馆业态,如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学校科技馆等,根据我国的现实需求与国情,借鉴国际科技馆发展经验,以跨越式发展为思路构建公共科普服务体系,旨在促进资源共享、布局合理、优势互补,迅速提升我国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实现公众对科普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29号)提出的“向全民免费开放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逐步扩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免费开放范围”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馆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宣部、财政部、中国科协于2015年开始开展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补助地方科技馆免费开放所需资金。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促进科技馆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博物馆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较好满足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宏观上,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滞后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公众的科学文化(科普)需求。微观上,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

不论是从人口均值,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总量是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 2020年)》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明确要求,“十一五”末,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但截至“十二五”末,我国只有26个省、区、市完成了上述要求,在其他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中有4个科技馆正在施工建设中,还有1个科技馆已建成但尚未正式对外开放;此外,我国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仍有40%的城市尚未建有科技类博物馆。

总量严重不足是一个短期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在逐步改善的过程中,优化布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数据显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东部11省市拥有全国约一半的科技类博物馆,中、西部地区科技类博物馆较少。科技类博物馆的数量分布与地方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湖北等省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科技、文化、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科技类博物馆较少,而这些地区恰恰是最需要通过科学普及、科技传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地区。此外,我国科技类博物馆自身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全国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仅有10座,真正意义上的天文馆全国仅一家,地学类博物馆占据全国科技类博物馆总数的四成,综合性科学工业博物馆尚属空白,现有科技馆几乎为多学科综合性场馆,缺少专业性、专题性的科技馆。

(二)展教水平不高,场馆利用率较低

我国现有科技类博物馆的展教资源总量偏少,展陈手段陈旧,展陈方式单调、陈旧、创意不足,说教和灌输意味重,更新周期长,大量中小科技类博物馆处于展陈内容长期难于更新的状态,教育活动少,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普需求。根据《中国科普统计》和美国科技中心协会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我国科技博物馆的馆均接待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科技博物馆的水平(见表1)。

表1 中美科技博物馆的年接待人数对比


馆数

展厅面积

(万m2

年接待观众量(万人次)

馆均观众量(万人次)

平均单馆每天观众量(人次)

中国

2010

355

96.68

3044

8.58

286

2011

357

102.1

3374

9.45

315

2012

364

109.44

3422

9.40

313

2013

380

123.84

3734

9.82

327

美国

1988

131

5000

38.2

1272

2012

422

15000

35.5

1000










注:年开放时间按300天计算。

(三)管理体制滞后,运行缺乏活力

我国多数科技类博物馆是依靠财政拨款运营的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为终身制,干部由上级单位委任,博物馆运行基本不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权。科技类博物馆目前靠财政拨款的单位约占60%,其余40%靠自收自支或通过其他方式募集资金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物价、人工费用的上涨,在满足基本运行后剩余款项远不能满足设备更新、提供优质科普服务等要求。同时,由于政策和机制原因,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社会资金利用程度普遍不高,利用途径少,利用状态不稳定,削减了社会资金介入和科技类博物馆负责人主动寻求社会资金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民办博物馆被认为是我国社会多元化办馆的体现而逐步受到重视,有一定比例的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主要依靠行业资金和社会力量,但由于政府的政策不清晰,建成后管理体制不顺、隶属关系不明成为制约这些场馆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当前国际上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一)科技类博物馆展览展示方式随科学教育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而改变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升级,网络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互动体验、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数据可视化等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也将不断改变科技类博物馆的展览展示方式及其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关系,智能化正在改变和引领科技类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The Horizon Report)》(博物馆版)预测微定位技术、裸眼3D、全息投影、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为观众营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带来身临其境的全新感受和学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展览展示效果。此外,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增强现实技术、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等正在改变世界科技类博物馆及其参观者和全球社区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科技类博物馆形态,不断提高科技类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智能化。

随着网络和手机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网络科普逐渐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科技类博物馆数字化、虚拟化成为可能。专业科普网站实现了搭载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传播方式互动化的互联网平台优势。网络科技博物馆的构成包括:展品数字化(Digital Archiving)、多媒体展示(Multimedia Presentation)和虚拟科技博物馆(Virtual Science Museum)。大多数国际知名科技类博物馆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把科技类博物馆的服务延伸到每天24小时,实现了“无围墙的科技博物馆”。网络科技博物馆还可以更加快捷地开展远程教学和服务,扩展了教育功能。

(二)科技类博物馆不断将科学教育功能外延

利用科技类博物馆开展非正规科学教育越来越得到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管理者、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认可。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和学校科学教育在环境、方法和范围方面各有不同,可有效形成互补关系。国际上,一般科技类博物馆都设有负责教育活动的部门,通过举办科学表演、博物馆之夜、夏/冬令营、科学中心/博物馆之友、科学俱乐部、科普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强化科技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美国等国家将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纳入国家战略之后,参与学校科学教育日渐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重要教育手段,甚至还参与了国家科学教育改革,如旧金山探索馆在20世纪90年代参与了美国“2061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参与并引领了美国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该馆主编的《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成为美国推广《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参考用书。

(三)科技类博物馆越来越重视科学文化传播

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积极推进科学文化传播是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国际上科技类博物馆开始注重科学文化特质、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传播功能。科技类博物馆的教育逐步由以往的以展品为中心的“知识与技能”层面,上升至以人为中心的“过程与方法”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揭示展览展品和实验制作的知识背后,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揭示科学探索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深化展教活动的科学文化内涵,进而帮助观众具备最高层次的科学素质——科学的世界观。

利用工业遗产建设科技博物馆,进行科学文化传播是国外科技类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出现了在工业遗产区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以及利用工业遗存建筑改造成为科技类博物馆,以反映城市工业文明为主题的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的见证物,携带着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工业技术、工业组织、工业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城市工业与科技发展的历史载体。以收藏、展示工业遗存、互动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科技博物馆,必然反映与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近现代工业城市面貌相关的历史特征。这类博物馆在欧洲受到推崇,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传播地方科技、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成为旅游热点。

四、“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规划》在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出要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为了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产出,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大幅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此,《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全民阅读,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作为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科技类博物馆如何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观念,具备科学精神,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和注入不竭动力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的一个新需求。

《十三五规划》提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公民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生活能力、职业能力、健康能力、处理科技与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加强公民素质建设,特别是科学素质建设,促进全面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同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十三五”期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科技类博物馆如何通过为公众提供科学教育服务,帮助公众快速提升科学素质,提高应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又一个新的需求。

2016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并要求“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进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20163月,中国科协印发了《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科普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科普工作要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着力优质科普内容资源、科普阵地条件、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推动科普人才和科普产业发展,开启传统科普创新与科普信息化“双引擎”,全面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精细分类,精准推送,全面提升科普覆盖面和实效性;同时,提出“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科普规划》都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发展目标和相关措施,这些都对科技类博物馆“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

五、“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对策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应同样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展览展品及服务的供给力度,满足公众科学教育的有效需求。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应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完善设施网络,增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公众提供可在身边享受科普教育的科技类博物馆,为跨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为达到上述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要完成两个转变,一要转变发展模式,二要转变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就是在推动科技类博物馆数量和规模继续增长的同时,由以数量与规模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科学教育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科技类博物馆发展思路的转变包括:场馆职能的转变——从只关注自身科普服务转变为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科学教育、科技传播;教育理念的转变——从传播知识和技能为主转变为通过科学文化传播影响塑造公众的世界观;教育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实物体验转变为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的多维立体互动。

具体来说,“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对策是:

创新完善现代科技馆体系——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推动由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提升科学教育能力与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现实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数字科技馆在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科普资源集散与服务平台作用。

建设虚拟科技博物馆——把虚拟现实等技术作为科技类博物馆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以“超现实体验、多感知互动、跨时空创想”为核心理念,建设可复制、易推广的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科技类博物馆,生动展现科技前沿,营造互动参与场景,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互动体验,突破科普的时空局限,充分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推动大中城市科技类博物馆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加强对新建科技类博物馆的支持,尤其要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地市级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动展教场地设施不足、科普功能薄弱的中小型科技类博物馆改造改建,大幅提升科技类博物馆的覆盖率和利用率。

大力推动特色科技博物馆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及企事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行业科技博物馆。充分利用城市经济转型遗留的工业遗产,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工业科技博物馆。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将具有典型科学、技术与工程价值的工业遗产作为科技类博物馆加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改建成为科技馆和行业科技博物馆,不仅起到了保护工业遗产的作用,也拓宽了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渠道。引导、鼓励各地科技博物馆根据本地情况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逐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场馆结构布局。

推动科研院所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提高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科技类博物馆数量,向社会开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持续的开放经费补偿制度,使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充分转化为科普资源,加大前沿科技成果的展示及科普转化的社会效应,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构建以专业科普组织中的专业科普人员、科研人员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体系。

推动休闲旅游科普资源拓展——积极挖掘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自然风景名胜区等旅游资源中蕴藏的科普资源,将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地质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活动与科普有机结合,通过小而精、特色鲜明的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打造多层次体验之旅。

推动科技类博物馆与学校的科学教育结合——本着共赢互惠原则,与中小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建立一套长效、深入、稳定的机制,发挥科技类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其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并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支持。同时,科技类博物馆积极帮助培训学校的科学教师,快速提高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和水平。

加强优质展览展品与教育活动开发——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仿真等高新技术,虚实结合,强化科技前沿的展教力度。以互联网为平台和纽带,以区域性特大型科技类博物馆为依托,推进建设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优质展览展品及科学教育活动研发与服务中心,并形成开放性共享平台,通过展览互换、合作开发、馆际交流等方式,提高展览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科技类博物馆展览展品开发能力、科普服务能力和服务辐射能力。

创新完善科技类博物馆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互联互通,提升科技类博物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制定并颁发《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标准》(建筑标准、内容标准和功能标准),完善行业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标准规范,开展科技类博物馆评级与分级评估。开展监测评估,进行分类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科技类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

[2]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2006.

[3]  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22015年). 2011.

[4]  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2016.

[5]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 2008.

[6]  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 2007.

[7]  中国科协.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6.

[8]  世界科学中心峰会.梅赫伦宣言. 2014

[9]  朱幼文,李朝晖.全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科协“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题.2010.

[10] 科技馆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协“十三五”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之科技馆发展研究专题报告. 2015.

[11] 专业科技博物馆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协“十三五”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之专业科技博物馆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15.

[12] 中国科普研究所总课题组.中国科协“十三五”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之总体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5.

[13]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中国科普研究所. 2015.

[14] 中国科技部政策司编.中国科普统计(2015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

[15] 中国科协.中国科协2014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5.

[16] 任福君,李朝晖编.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